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时,生物潮汐处于“高潮”,于是对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莱伯还根据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在一次特大潮汐来临之前,向当地新闻界、警察局、精神病院发出警告,要他们注意这期间人们的超常行为。 
  令人惊奇的是,事后人们发现在特大潮汐出现期间,警察局里的案件增多,精神病院里的发病率上升。 
  有的科学家还发现月亮不仅对人有影响,而且对植物生长也有影响。美国伊利诺大学经过实验证实:月圆时,马铃薯块茎淀粉的积聚速度最快。 
  有些科学家深信月亮对生命的活动有很大影响,然而,与此同时,有些科学家对此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究竟月亮是否对地球上生命活动有影响呢?这还需要科学家做更深一层的研究。




日月并升之谜 
  在我国浙江省海宁市黄海湾镇东南钱塘江畔的凤凰山和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六里堰南北湖畔鹰窠顶等地,能见到日月并升的奇景。其中鹰窠顶的日月并升,自古闻名,最早记载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1980年农历十月初一,杭州大学冯铁凝约同一些天文爱好者登上鹰窠顶见到了日月并升现象。此后,相继有数千人前往南北湖鹰窠顶观看。1984年十月初三、初四、初五和同年闰十月初一都出现了日月并升现象。1985年十月初一也有不少人见到了这一奇景。这几次观察到的日月并升现象,一般持续15分钟,最长的达31分钟,最短的为5分钟。日月并升的景象有下面几种:太阳和月亮重叠,合为一体,同时从江海面升起,太阳稍大于月亮,太阳的外圈为血牙红和青蓝色光环。另一种是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边出现一个暗灰色月亮,环绕着太阳跳来跳去,一会儿跃在太阳右边,一会儿又在左边,一会儿跳到上边,一会儿又落在下面。当月亮经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分被月亮盖住,颜色变暗,未被盖住的部分,呈金黄色的月牙状。第三种是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着出来,太阳托住月影一起跃动。第四种是月影先在日轮中,后又跳出日轮,在太阳四周跃动,阴影呈月牙状。再有一种就是月影在日轮中,两者一起升起,月影在日轮中跃动,直到月影消失。 
  上述现象与日蚀相像,但不是日蚀,它们不在日蚀预报之列,日蚀可以在许多地方观察到,不会仅限于鹰窠顶等不多的几处。有人认为可能是太阳光线折射造成的,那么为什么这种折射只发生在有限地带和农历十月初的几天之中呢?迄今人们对日月并升这一奇景还不能作出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天再旦”之谜 
  在我国古书《竹书纪年》中记载,西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再旦”意思就是一天中出现两次黎明,“郑”就是在现在的山西省华县以东27公里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在一天内会出现两次黎明?那次“天再旦”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多少年来,许多科学家对这一问题苦苦探求,然而却无法解开这一自然之谜。 
  1986年夏天,美国太空总署加州帕沙迪纳喷气推进实验中心的华裔天文学家彭瓞钧、洛杉矶加大东亚语文兼文化系教授周鸿祥和英国德翰大学电脑专家邱锦程利用电脑共同研究,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引起了世界天文学界的轰动。 
  他们认为,“天再旦”只是一种日全食现象。他们推算出,那次“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清晨5时30分。那时,黑暗刚刚过去,太阳正冉冉升起,这时发生了日全食:太阳被月球遮住,黑暗再次笼罩大地。 
  过了3分钟,日食结束再次出现黎明。 
  由于日食时仅限地球上某一狭窄地带才能看到,恰好在黎明时出现日食的机会更少,因此人们很难见到“天再旦”现象。 
  据彭瓞钧等人的计算,1987年9月23日发生在前苏联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的日环食,也是一次“天再旦”现象。可惜该地区人烟稀少,十分偏僻,没有什么报道消息。 
  彭瓞钧等人还根据公元前899年日食发生的地点、时刻和月球运行的路线,推算出那时地球自转一周比现在快千分之四十三秒。他们的计算还证实了天文学家们的估计:40亿年前,地球自转比现在快3倍,即40亿年前的一天(地球自转一周)仅8小时。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的科技手段为解开千古之谜提供了可能。




地球成因之谜 
  自然科学的发展,拨开了千年的迷雾,扩大了人类的视野。自19世纪后半叶,人们开始对地震时观测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结论。而围绕地壳运动的问题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各家之说归纳成以下6种:第一种说法是,地球是一团热质冷却固结而成的,冷却的次序是先外后里。在这样的冷却过程中,地球体积逐渐缩小,以致首先形成一个壳子,且到处发生褶皱、断裂,因而引起地壳运动。这就像一个瘦子穿上胖子的衣服易发生褶皱那样,地壳是定型,而其内部却在不断收缩,由于外大内小,地壳不可避免地要打褶。 
  然而,这种论点在以下两个方面遇到了困难:一是按照这种说法发生的褶皱和断裂,应该是杂乱无章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有一定的方向;二是地球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由于这些元素不断蜕变会产生热量,其不仅可以抵消地球失去的热量,而且有可能大于失去的热量。由此可见,这种由于地球冷却收缩而引起地壳运动的论点有些行不通。 
  第二种说法与地球冷却的观点相反,有人认为地球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是不断收缩,而是不断膨胀。重力迫使地球物质趋向集中,而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物质便拼命抵抗这种集中的趋向,是集中与反集中剧烈斗争的结果,引发了地壳运动。按照这种理论,由于地球的不断膨胀,在地球的表面必然要出现无数裂口,且这些裂口应该是普遍的、杂乱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另外,有些人从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把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引起的固体潮,说成是引起地壳运动的原因。这种说法也不全面,因为固体潮的影响是很轻微的,不可能在地壳中引起强烈的运动。否则地球在自转一周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每天都要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还有人提出地壳内部物质不断发生对流的设想,曾盛行一时。设想者认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有的部分不断缓慢上升,另外一些部分相对缓慢下降,这样形成了对流。当对流上升到地表层下面的时候,分为两股平流朝着相反的方向流动。由于两股平流都具有相当大的能量且运动方向相反,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出现强烈的褶皱。这种观点,是从假定出发的,尚待用大量的事实加以验证。 
  在地壳运动问题上,还有一些人提出地壳均衡代偿的看法。他们认为,地壳上的某些地块发生了重力异常现象,重力场则要求这些地块保持原状,这一矛盾只好通过有关地块的相对升降运动来解决,从而导致地震。这种理论虽能解释地壳的垂直运动,但对地壳运动最主要的方式——水平运动,却显得无能为力。 
  当地球收缩说走入死胡同时,本世纪20年代初产生的大陆漂移说却红极一时。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层产生褶皱并不需要收缩。当大陆移动时,前缘如果受到阻力就可发生褶皱。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驶时,在船头前面产生波浪那样。向西推进的南北美大陆,一方面在其东面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面在其西岸形成连绵不断的落基山和安第斯山脉。另外,随着贡瓦纳大陆的分裂而向北推动的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相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 
  本世纪30年代,大陆漂移说的赞成派与反对派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大陆漂移说宣告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一是缺少对大陆漂移的原动力的说明;二是认为地球不是坚硬的;三是根据正统派的高温起源说,地球在很久以前才是软的,如果产生大陆漂移的话,也应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50年代末,古地磁研究证实,南北磁极的位置始终在移动。照理,这样的移动路线只有一条,奇怪的是,在北美和欧洲大陆上分别测定的北磁极迁移路线却有两条,它们不相重合,但形状相似,处处平行,要使它们合并成一条,除非把北美大陆向东移动3000公里。然而,这样就挤走了大西洋的位置,并使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连在一起,这正与大陆漂移说不谋而合。因此,被正统派打败的大陆漂移说又重新活跃起来。 
  然而,地球磁场的问题至今尚未有定论,大陆漂移说在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到了60年代,有人注意到各大洋中间海岭两侧的古地磁异常带,且正向、逆向带都呈对称分布,两侧岩石的年龄也大致对称排列,于是明确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地壳运动最主要的动力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地球上最上层约70~100公里厚的地方叫岩石层,其强度很大,岩石层以下几百公里厚的强度较小的一层叫软流层,对流就发生在软流层内。他们设想,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也是新大洋地壳诞生的所在。地幔中玄武岩浆不断从海岭顶部的巨大裂缝中溢出,冷却后凝固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陆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所以造成古地磁和年龄数据的对称分布。当扩张的大洋地壳到达大陆边缘,使俯冲到大陆壳下的地幔逐渐熔化而消亡,因此找不到古老的大洋地壳。 
  这个假说在初提出时,根据并不充分,但经过观测研究证明它是可信的。 
  到了70年代,在漂移说和扩张说的基础上,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