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假说在初提出时,根据并不充分,但经过观测研究证明它是可信的。 
  到了70年代,在漂移说和扩张说的基础上,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强调,全球岩石圈并非一块整体,而是由欧亚、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6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驮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上,随着地幔的对流而不停漂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是几个巨大的岩石层板块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由于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板块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块构造说是综合许多学科的最新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学说,被认为是地球科学的又一次革命,它为地震成因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当今地学界占有统治地位。不过,可以用来解释地壳构造运动的还有地质力学等多种学派。




地震之谜 
  地震同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能测到500万次大小的地震。但由于许多小于2级的地震(微震)不被人们察觉,而相对来说发生大地震的次数较少,比如每年7级到8级的地震只有10多次,8级以上只有一二次;况且,许多地震发生在荒山野岭或汪洋大海中,因此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虽然很多,可被人们察觉的并不多。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一般地,科学家们把地震归纳成以下几种:地壳的上层压力过重,地下的石灰岩洞突然塌陷,会发生地震,这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影响小,发生次数也少。 
  火山喷发时,岩浆冲出地壳,发生爆炸,使大地震动,这叫火山地震。 
  这种地震影响也不大,次数也不多。 
  影响最大,次数也最多的是构造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壳在运动过程中,坚硬的岩石有时会改变形状,引起破裂,这就形成了构造地震。 
  最近,一些科学家,如德国的克劳斯·沃格尔、美国的马钉科古斯等认为,地震是由于地球体积不断增大引起的。他们解释说:地球最初的直径只有现在的55%~60%。由于地球内部的原因,如温度的变化、冰层的溶化导致地球体积增加,从而引起地球表面板块破碎并互相分离。大量的水充溢于板块之间形成海洋。地球的这一发展进程,始于两亿年前。 
  地震是否确实系因地球体积增大而引起的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所致?目前这还是一个谜。




地球之水哪里来 
  在太阳系里,地球是颗得天独厚的天体,它离太阳不近也不远;温度不太高也不太低;有稠密的大气层和丰富的水资源。据计算,地球上的水的总量达到145亿亿吨。它广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江河湖海是它们的故乡;地下、大气、岩石和矿物中有它们的踪影;甚至在所有生物体中,水几乎占有它们组成物质的三分之二。 
  水使地球生机盎然,水使地球生命能繁衍生息,水带来了人类文明世界进步。当人们放眼宇宙时,才发现地球与其他行星比较起来,是那么特殊,地球是唯一拥有液态水的行星。那么地球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与生俱来的吗 
  很多人这么认为,地球之水与生俱来。 
  太阳系形成假说——星云说认为,地球和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均起源于一个原始星云——太阳星云。太阳星云的物质由三类组成:一类是气物质,包括氦和氢,占总重量的98。2%;另一类是冰物质,包括水冰、氨、甲烷、氧、碳、氮和氢的化合物,含量约为1。4%;再一类是土物质,主要包括铁、硅、镁、硫等重元素与氧的化合物,它们的数量在星云中只占0。4%。 
  太阳星云起先是非常疏散的。在有引力的作用下,大的物质吸引小的物质,最后在中间形成了太阳,周围形成行星。在行星演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心天体——太阳热力和引力的影响,气物质、冰物质和土物质的分配是不均匀的。它因距太阳远近不同而不同。地球离太阳较近,所以它主要由土物质组成,也有少量的冰物质和气物质参与。其中参与组成的冰物质就成了地球上水的来源。 
  科学家认为,地球之水除生与俱来的外,还通过自身的演化而不断地释放。例如在火山活动区和火山喷发时,都有大量的气体喷出,其中水蒸汽占75%以上。还有,地下深处的岩浆中,也含有水分,而且深度越大,含水越多;除此以外,和地球同宗同祖的陨石,里面也含有0。5~5%的细微水分。 
  由此可以证明,在由土物质组成的地球中参与了一定数量的水。 
  然而,随着人们对火山研究的深入,有人发现,火山活动时释放的水,并不是新生的水,而是渗入地下的雨水。科学家是通过测定这些水的同位素以后才认识到这一点的。因此这种有根有据的说法无疑对“地球之水与生俱来”的假说是一种挑战。 
  是太阳风带来的吗 
  为了寻求地球之水的渊源,有人把眼光投向了宇宙。他们说,地球之水的主要来源是在地球形成之后,从宇宙中添加进来的。 
  1961年,有一位叫托维利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假说。他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 
  太阳风顾名思义就是由太阳刮起的风。当然这种风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叫作带电质子流。太阳风的平均速度达每秒450千米,比地球上的风速高万倍以上呢!当太阳风向近地空间吹来时,绝大部分带电粒子流被地磁层阻挡在外,少量闯进来的高能粒子马上被地磁场捕获,并囚禁在高空的特定区域内。 
  托维利认为,太阳风为地球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那就是为地球送来了水。 
  这话该怎么理解呢? 
  托维利经过计算指出,从地球形成到今天,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的氢总量达1。70×1023克。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1024克的水。这个数字与现在地球上水体的总量145亿亿吨十分接近。更重要的是,地球水中的氢和氘含量之比为6700∶1,这与太阳表面的氢氘比也十分接近。因此,他认为地球之水是太阳风的杰作。 
  但是,反对这种意见的人提出了质疑:水虽有可能来自太空,却也在不断地向太空散逸。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水蒸汽分子会在阳光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分解,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原子由于很轻,极容易摆脱地球的束缚,飞向行星际空间。据计算,它的逃逸数量与进入地球的数量大致相等。因此,他们认为,如果地球之水光靠太空供给,而自身没有来源的话,地球不可能维持现有的水量。 
  是太空冰球提供的吗 
  地球上每天都在接纳天外客人——陨石。这些来自太空的不速之客大部分是石陨石和铁陨石,但也有一些是冰陨石。加入地球“家庭”的冰陨石究竟有多少?它们对地球之水的贡献如何?人们从未注意过,也许认为它们的数量微乎其微,无足轻重。 
  不久前,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提出一个论点。 
  原来,弗兰克在研究人造卫星发回的图像时,对1981~1986年以来的数千张地球大气紫外辐射图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在圆盘形的地球图像上总有一些小黑斑。每个小黑斑大约存在2~3分钟。这些小黑斑是什么?经过多次分析,否定了其他一些可能之后,他认为这些黑斑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由冰块组成的小彗星,撞入地球外层大气后破裂、融化成水蒸汽造成的。他还估计,每分钟大约有20颗平均直径为10米的这种冰球坠入地球。若每颗可融化成冰100吨,则每年即可使地球增加10亿吨水,地球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历史。这么算来,地球总共可以从这种冰球上获得460亿亿吨水,是现在地球水体总量的三倍以上。即使扣除了地球历年散失掉的水分,和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为矿物和岩石所吸收,以及参与生物体组成的水之外,仍然绰绰有余。 
  地球之水来自天外冰球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受到了挑战。一些研究者在对旅行者二号航天器拍摄的大量照片研究之后,否定了大量冰球飞入地球的看法。因此,地球之水从哪里来还没有定论。 
  海水会越变越咸吗 
  广漠无垠的海洋,烟波浩淼,奔腾不息。蔚蓝色的海水是那样的深邃莫测,令人神往。但是,海水又咸又苦的涩味,却使口渴者望洋兴叹,不敢问律。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与江河中的淡水不一样?海水还会越变越咸吗?这些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现在科学家已经测出,海水有3%左右是食盐。可别小看这区区的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将要增加120多米,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 
  除了食盐外,海洋中还含有100万亿吨镁,600万亿吨钾,88亿吨铜,58亿吨镍,40亿吨铀,这样看来,海洋又是矿物的大仓库。 
  其实,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它最初和江河湖水一样,也是含盐量很少的淡水。但地球的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单单每年从海洋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达到1亿多吨。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到陆地的每个角落。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冲刷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之中,而这些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各种盐类。盐分随着水流进入江河,而江河之水最后又都回归大海。 
  蒸发掉的水分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物质,成了所有溶解盐类的收容所。可是在海水的蒸发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