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生出许多杂俗,如把星辰崇拜发展到二十八宿,即祭二十八个星辰;又如斗鸡、走马、弄鹰风气也极盛。 
  宋代风俗除沿袭唐代外,亦有所发展变化。南宋时已有火葬之俗,还有了水葬。总之,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的承上启下阶段,上古之俗到此或被变形运用,或被发展成完善的通例。唐宋风俗的鲜明特点是它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虚妄程度大减,生活气息浓厚起来。 
  元明清三代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的近期阶段。这一阶段除了传承前代风俗外,随着封建制度由强渐衰的走向,风俗习尚方面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元代在宗教信仰上除以佛教为主外,道教势力曾一度大长,一时道观大增。有许多元时宗教俗规,诸如道士的来往留宿、生活作息、服装帽式等等具体规定,都为后世道观所沿续。元代民间技艺十分发展,各种说唱艺术、曲艺形式、杂技、武术等也非常繁荣。同时,信奉生辰八字、通行殡葬戴孝的风俗甚为盛行。明代婚俗中结婚时通行撒帐仪式,以五谷为撒帐之物,一边撒帐一边高唱撒帐歌。丧葬方面的习俗主要有土葬、火葬两种。清代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的最后时期。清代的封建统治对风俗的影响很大。在清代,信巫觋、崇鬼神、举赛会风气极盛。满族起自辽、沈,即有设竿祭天之礼,后又总祀社稷诸神祇于静室,名曰堂子。入主中原之后,这一古礼发展为祭堂子风俗。 
  以京城北京为例,就曾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造祭神殿于堂子正中,汇祀社稷诸神祇。“岁正朔,皇上率宗室、王公、满一品文武官诣堂子,行拜天礼。 
  凡立竿祭神于堂子之礼,岁以春季、秋季月朔日举行。祭日悬黄幡,系彩绳,缀五色缯百缕,备陈香。。是日大内及军民人等不祈祷,不祭神,禁屠宰,不理刑名”(《啸亭杂录》),满民上下,皆以为俗。清代燕酬常仪也自有特点,如凡有喜庆之事,贺客来者必穿长衫加马褂。酒席待客,男坐于东,女坐于西,以北为上座。席首坐亲戚,席次坐邻友,再次坐宗族,故有一亲、二友、三本家之说。满族嫁娶礼俗很少指腹为婚,一般都是成年聘娶。辛亥革命后,我国传统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总体趋势是封建性大大减弱,现代性渐渐增强,风俗活动方式呈现出日趋简略之势。风俗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实践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特定的风俗是特定的社会时代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我国传统风俗是我国古代人民物质文化生产活动的产物,是我国古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反映,它同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也有“良俗”、“陋习”之分。只要我们择优而娶因陋而弃,就一定会使传统风俗为今人树立时代新风尚再作贡献,同时,也使传统风俗自身获得健康发展。




姓氏名字
  中国人的姓名很有特点,要说清它的特点,就必须从它的来源说起。中国人的“姓”,产生在母系社会。当时,人们为了区别婚姻和种族,就把姓作为一个家族的称号,以母亲的姓为姓。后来出现了父系社会,妇女从称姓变成了称氏,比如娘家姓李、婆家姓王,她就被称为王李氏,一般人也就以父亲的姓为姓了。这种演变始于战国以后。据宋初钱塘老儒所编《百家姓》记载,当时中国人的单姓已有408个,复姓76个,因宋朝皇帝姓赵,《百家姓》也就以赵开头,编成了四字一行的韵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吴沈的《千家姓》已载有1968个姓了。据近年《东西南北》杂志记载,目前中国人的姓已有4129个,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余下的是三至五字的姓。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可见张、王、李、赵、刘是最多见的单姓,诸葛、欧阳、端木、公孙则是最常见的复姓。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名字往往有一定含义,表示一定的愿望,如“富、贵、财、禄”是希望发财致富;“康、舰松、寿”是希望健康长寿;“栋、杰、竣才”是希望成为有用的人材等。同姓人的名字要按辈排列,而同辈人的名字往往取一个相同的字。一般人有小名(孩童时用名)和大名(上学后用名或成人后用名)。名人还有字、号或者笔名。如文学家鲁迅就是笔名,他本姓周,名树人,字豫才。今人比古人限制多有减少,现在一般都可自由命名,甚至不一定按辈排列了,名字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了。此外,中国男人和女人的名字也有区别。男人多以雄壮的字眼取名,如“峰、良、栋、生”;女人多以美丽的字眼取名,如“珍、琴、花、芬”等。传统单姓姓名多为三字,前字为姓、中字为辈、末字为名。为了易写易记,现在单名增多了,即前字为姓,后字为名,故重名现象也多起来了。




干支纪年
  我国远在奴隶社会初期就有了历法,“干支纪年法”,又称“甲子纪年法”,便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种古老的历法,这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因它与我国的农事活动有密切关系,故又通称“农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以哪个月为一年的开始,曾经几度变更。汉武帝改用太初历,重按夏代历法,以正月为岁首,此后约两千年间,一直沿用了下来,俗称“夏历”即由此而来。“农历”与“夏历”是同一回事。“干支纪年法”就是以甲、乙、丙、盯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总称“天干”)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总称“地支”),两两相配,依次组合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以至癸亥等六十个名号,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这60个名号又称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分别代表60年,为一个周期;然后再从甲子到癸亥,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如清朝建国于公元1616年,这一年是丙辰年,60年后的1676年便又是丙辰年了。如前所述,干支纪年是以天干与地支名号错综参互、两相搭配而成的,所以又叫“六十花甲子”。中国人习惯把60岁的人称为“年满花甲”,由来即在于此。相传,干支为远古先人所创,到黄帝时始以干支相配。东汉以前仅用它来纪月、纪日,从东汉光武帝建武25年以后,开始为纪年,其后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按照干支纪年历法,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为12个月,354天或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天又21小时,故又设置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七闰。民谚说:“三年两头闰,闰着又不闰,”就是这样来的。闰年为13个月,384天或385天。我国古时候不仅用干支纪年、纪月,而且用来纪日、纪时。不过现在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已不常用,唯有干支纪年尚在使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正式采用公历纪年,即太阳历,简称阳历。 
  但是,由于我国农历沿袭时间较长,人民已成习惯,并且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在采用公历纪年的同时,并没有明令废止实行农历纪年法。 
  在我国广大农村,目前,“农历”还仍旧相当广泛地被使用着。




廿四节气
  我国很早就使用夏历,但在夏历中,每年的日期和四季的变化,总是不能很密切地配合起来,不能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我们的祖先又根据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创造了节气,以弥补夏历的不足。秦汉之际,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是一部简要、明确、灵活而又紧密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事历,与夏历配合使用,十分方便,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特别为广大农民所喜用。24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24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列在12个月里面。在月首的称“节气”,在月中的称“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顺序说来,24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节气,按其内容可分四类;一、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二、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和小寒、大寒五个节气。三、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四、反映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24节气的释义为:立春——这一天春天开始;雨水——雨水将多;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这一天起冬眠生物将醒;春分——春季3个月90天的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清明——清净明洁,这一天起草木萌芽;谷雨——雨生百俗,这一天起雨水加多;立夏——夏天开始,植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小满——麦粒即将饱满,这一天起植物即呈欣欣向荣的景象;芒种——指麦种,从这一天起是播种最紧张的时机;夏至——日影长至终极,这一天起开始炎热;小暑——气候炎热但还未到极点;大暑——炎热到极点;立秋——这一天起,秋天开始;处暑——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天气开始转凉;秋分——秋季3个月90天的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寒露——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意为气候即将逐渐转冷;霜降——见霜;立冬——这一天起冬天开始;小雪——降雪而还不多;大雪——雪将由小至大;冬至——日影已短至终极,这一天起寒冷降临;小寒——天气寒冷而还未到极点;大寒——冷到极点。




十二属相
  用动物来代表年,确定人的属相和年龄,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我国古老的农历纪年,是以“天干”10字与“地支”12字搭配组合而成的。 
  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