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3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路上,借着两岸灯水,他观看了几座临河的宅院,方信蔡瑁所言不虚。这么多园子,虽说各有特色,能超过金谷园的还真是不多。蔡瑁理政统兵都不突出,造房子倒是行家,当初在吴郡、阳羡造的房子虽说价格醉人,质量却着实是好的。太湖那座送给冯宛的宅子也是如此,环境好,布局佳,材料也用得扎实,冯方夫妇喜欢得很,对交上了这么一个有钱的朋友非常满意。
  也许该让他做将作少府,好让黄承彦一心研究冶金。不过这个念头一闪就没了。蔡瑁会造房子不假,贪起来也狠,这么大的工程交给他,不知道要被他黑掉多少钱。算了,这人还是经商比较好,不适合做官。
  回到后宫的时候,天色已晚,黄月英自回勾股殿休息,孙策来到袁衡所在的坤宁殿,与袁衡交流白天的情况。进了宫,侍者张开嘴,正准备大声通报,孙策摆摆手,让他们不要大张旗鼓,一个人背着手,向宫殿走去。侍者神情有些窘迫,却不敢违拗,只能唯唯诺诺的应了。
  到了殿门口,孙策听到里面有说笑的声音,除了袁衡、袁权之外,还有钟夫人,不免笑了一声。这么晚了,钟夫人还在这里,自然是不放心钟繇,要来探听个消息。郭嘉虽然轻佻,还有些惧内,嘴却紧得很,不能说的,钟夫人是一个字也打听不到,况且她也不愿意因为钟繇毁了郭嘉的前程,借着来拜访王后的机会,得空问问他的心情,并不需要十分确切的答案,心里便也有数了。
  进了殿,先看到郭奕带着孙捷、孙胜两个小子在台阶下玩耍。郭奕性格活泼,会讲笑话,不像陆议那样一本正经,深得小孩子的喜爱,孙捷、孙胜也不例外,隔上几天不见,便要问郭家兄长为何不来。
  看到孙策过来,郭奕起身行礼,两个小家伙也站起来,端端正正的行礼,口称“父王”。孙捷虽是尹姁所生,尹姁却带得很少,绝大部分时间是跟着袁权,耳濡目染,礼仪很是周到,小小年纪便有王子气度,很是讨人喜欢。
  听到郭奕等人的声音,殿内的人迎了出来。钟夫人迅速打量了孙策一眼,却见孙策神情平静,看不出喜怒,心里不免忐忑,也不敢多问,寒喧了几句便告辞了。无须孙策发问,袁衡便说了钟夫人的来意,很自然的问起结果。孙策去金谷园,钟繇主动求见,这件事不到一个时辰就传到了相关人等的耳朵里。钟繇作为汝颍系的成年名士,又放弃了朝廷来归,这件事关系到汝颍系的整体利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等结果,袁衡也没有隐瞒的必要。
  孙策将自己的安排说了一遍。这些安排都是和张纮、虞翻以及郭嘉一起商量过的,只有一点意外:让郭援去做钟繇的部曲将是他临时起意,以示对汝颍系的警告。郭援身为贴身侍从,如果外放,至少是都尉,甚至更高,让他做钟繇的部曲将是惩罚。作为外甥,他为钟繇说情通气都可以理解,但私下里通报消息不可原谅。在这一点上,郭武就做得很妥贴,绝不与钟繇有太多的私人联络。
  若不是考虑郭援久战有功,又是郭家子弟,惩罚可能会更重。
  袁衡听了,点点头。“大王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臣妾佩服。只是叔弼才十七,钟繇却为官多年,根基又深厚,会不会喧宾夺主?”
  孙策瞅瞅袁衡,又看看袁权,轻笑一声:“你们觉得钟繇与张相、虞相相比,孰强孰弱?”
  袁衡、袁权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笑了。袁权嗔道:“大王这可是疑邻窃斧,我们可没这意思。”
  “有这意思也好,没这意思也罢,这都是事实。就算你们不考虑,我也是要考虑的。”孙策的目光由袁衡微红的脸蛋向下滑,最后落在她平坦的小腹上。“王后,说一千,道一万,你抓紧时间生个聪明又健康的儿子才是解决之道,否则再急也没用。”


第2006章 满宠上阵
  正月十五过后,新年便算是结束,各行各业的人收拾起心情,重新投入工作。
  今年是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每个人的心上都多了一份负担,一份期待,干劲也更足,谁也不想成为拖后腿的那一个。
  孙策将政务交给张纮处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战事,除了必要的休息,他都在军师处。为了方便联络,他将军师处移到太初宫内,毗邻正殿,相隔不过三十步,有急事喊一嗓子都能听到。
  这时候,孙策提倡男女平等就多了不少便利,王后、夫人们就算遇到军师处的参军们也无须尴尬,泰然自若的各行其事。孙策不喜欢阉人制度,所以后宫也没有宦者,这一点倒是深得士大夫的拥护。他如今有一后八夫人,普通人难免好色之讥,对王者来说却是足可称道的俭朴。
  当然袁衡等人也自觉,无事不出后宫,即使有事不得不到前殿来,也必然是衣饰整齐,带够随从,不让人有说闲话的机会。她以身作则,别人自然无话可说,就连身有官职的黄月英出入宫省时也会保持必要的礼仪。
  正月底,各条战线陆续传来新消息。
  诸葛亮查清了甘宁杀人的事件。被杀的商人来自益州,早就听说过甘宁的名字,到荆州办货,看到了集结的水师战旗,得知甘宁是都督,便调侃了几句,言辞不逊,还辱及了甘宁的父母,不知怎么的传到了甘宁耳中。甘宁火冒三丈,直接找上门去,杀人劫财,又曝尸江岸,惹得舆论哗然。
  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南郡太守李通的耳中,李通找甘宁理论,甘宁却以自己不属南郡管辖为理由,闭门不纳,让李通吃了个闭门羹,让李通很没面子。李通一怒之下,上疏状告甘宁。
  至于长沙夺米,那就更简单了。甘宁熟悉长江水情,认为逆流进攻最好是在冬季和春季,到了夏季,流量加大,流速增快,逆流而上的风险更大,几乎没有进攻的可能。他时间紧迫,便打算先从长沙借米,然后再由屯田都尉调拨补仓。但长沙太守张羡看不上甘宁,坚持要看到文书才肯开仓,具体负责的仓曹掾吏又出言不逊,结果惹恼了甘宁,以他们阻挠作战为由,派水师围了长沙城,杀人夺米。
  长沙驻军大半随周瑜出征,剩下的郡兵数量有限,郡尉见甘宁凶悍,没敢硬顶,放弃了米仓,收缩兵力,护住了太守府,这才保住了张羡的性命,要不然连太守张羡都有可能被甘宁砍了。
  在诸葛亮的斡旋之下,这件事已经暂时解决,甘宁愿意向李通、张羡道歉,赔偿损失,李通、张羡也愿意以战事为先,暂时搁置争议。诸葛亮的报告中还提到,李通与甘宁发生冲突固然与甘宁杀人有关,私心不愤也是原因之一。他镇守南郡多年,如今南郡无事,他不仅未能随周瑜出征,现在又看着甘宁率水师西进,心里有想法,借这个机会发泄。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调整李通的职务,让他参战。
  看完诸葛亮的报告,孙策意识到问题所在,要调整职务的不仅是李通一人,镇守夷陵的娄圭也不例外。守尉分离,内郡太守不掌兵权,李通、娄圭却曾是统兵的将领,眼看着南郡就要成为内郡,他们自然不安于做一个文职太守。
  只是这和他的计划有分歧。在他的方案中,南郡还是边郡,在真正夺取益州之前都是,甘宁的进攻只是佯攻而已。甘宁没有说,李通、娄圭以为是真要夺益州,不愿意做看客,这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他们太乐观了,居然以为甘宁真的能得手,这可不是一件好现象。
  更可怕的是诸葛亮也有类似的想法,实在大出他的意料。李通、娄圭不清楚他的战略规划,诸葛亮也不清楚?还是说他立功心切,想和豫州一样发动荆州所有的力量,全力一击?就算要这么做,也不可能由他来主导,这么大的战事,指挥这么多的将领,绝不是他能够承担的。
  孙策传书诸葛亮,命他亲自赶到建业来汇报工作。
  青州战场比较平静。袁谭围攻高唐月余,损失兵力逾万,未能登上高唐城头一步,明智的改变了战法,由渤海太守臧洪统领三万人马和青州世家继续围困三城,主力则调往兖州。他本人率部进攻仓亭津,牵制曹昂的主力,别派魏郡太守董昭略取陈留。
  董昭率部三万,由濮阳渡河,经白马入陈留郡,所过诸县,就地征发民伕,收集物资,反抗的一律格杀。在董昭的强势面前,诸县豪强纷纷倒戈,献兵献粮。得到了补给和兵源,董昭长驱直入,目前已经占据小黄、外黄,包围了陈留,兵力达到五万。
  张邈兄弟困守陈留,派使者向留守浚仪的陆议求援,愿意向孙策称臣,请孙策派兵求援。浚仪的兵力被吕范带走大半,剩下三千余人只够守城,无力出击,陆议紧急传书,请求指示。
  陈留是染料的主要产地,又是遮蔽豫州的要害,孙策不可能放弃,但袁谭可能会取陈留却是意料之中的事,军师处早有预案。孙策接到陆议的汇报后,仅仅用了一夜时间,根据最新的进展复核了之前的预案,做了局部调整,命行征北将军满宠率部增援。
  二月,吴王孙策行籍田之礼,王后袁衡行蚕礼,以兴农桑。
  ……
  襄邑西,滑亭。
  满宠端坐在马背上,手握马鞭,轻轻敲打着精致的鱼鳞腿甲,原本就有些细长的眼睛微眯着,将寒光四射的眼神掩饰得恰到好处。战鼓声不紧不慢的响着,将士们在鼓声的指挥下变阵,以他为中心,成半圆形列阵,刀盾手、长矛手在外,弓弩手在内。辎重营的将士推着武刚车飞奔,由两侧向中间合拢,在刀盾手、长矛手的身前又增加了一重车阵。
  这些由四轮大车改装而来的武刚车镶有铁板,上面绑着沉重的铁矛,既能为士卒提供掩护,又能阻止骑兵冲击,是对付骑兵冲击的利器,最早由南阳木学堂研制,后来又由汝南木学堂祭酒张奋改进,加装了十石强弩,曾在官渡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各部标准装备,每曲配备四到八辆不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