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千骑到郦城,如果郦城无备,则一鼓而下,然后据以为前哨,既防宛城的援军,又可以掳掠乡野,收集军资,好让徐荣的主力安心攻打析县。将军,现在武关得失还不清楚,如果武关未失,那徐荣很可能就是遣别部从华阴循均水越熊耳山进入南阳,我们都疏忽了。”
  孙策觉得庞统说得有道理。武关是由长安进入南阳的重要通道,但武关控制在桥蕤手里,强攻不易。徐荣突然出现,很可能从别道进入,华阴属弘农郡,段煨似乎之前就驻扎在那里,现在出现在郦城,应该是从那边过来的。至于徐荣的主力,应该是别有通道,只是目前还不清楚而已。
  “由别道突袭,好处是可以出奇制胜,但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辎重不便,只能人背马驮。在武关未下的情况下,关中的粮草也很难运进来,要想维持生存,掳掠百姓就是最佳选择。一县人口多至数万,少则数千,竭泽而渔,至少可支三万人半月之粮。既然前锋已经到了郦城,那郦城以西的顺阳、丹水诸县恐怕也难逃厄运。”
  孙策的眉头皱得更紧。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几个县就真惨了。西凉兵的残暴是出了名的,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他们不光会抢粮,还可能吃人。
  “不能坐视西凉兵乱来,既然徐荣不来,那我们去。”
  庞统摇摇头。“将军,我坚决反对你这个想法。徐荣为什么不来?他就是希望将军主动去。有坚城可守,就算徐荣有两三万人也没什么胜算。可是一旦没有城墙保护,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基本没什么胜算可言。两三万人的西凉兵应该有三到五千骑兵,请问将军,我们拿什么来应付这些骑兵的骚扰奔袭?”
  孙策沉默不语。这是他目前最大的软肋。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一天能走五十里就算是急行军,像夏侯渊那样也不过每天一百五十里左右,而且是冒着巨大风险。夏侯渊阵亡就是因为跑得太快了。骑兵的长途急行军速度至少是步卒的两倍以上,短途行军速度优势更明显,而且骑兵突阵杀伤力惊人,百十人的骑兵就能用骑射战术拖得你几千人精疲力尽。
  可坐视百姓受害,这也说不过去啊。
  “将军是担心百姓?”庞统到底是跟着孙策身边的人,一下子猜到了孙策的心思。
  孙策叹息道:“若不能保境安民,哪里还有脸面做镇南阳?”
  “将军,眼下的南阳还不是将军的南阳。”庞统毫不客气的说道:“将军号令不出宛县,他们对将军的警告也置若罔闻,有此一劫也是咎由自取。再者,文聘已派人通知诸县加强戒备,如果他们明白事理,据城而守,损失也会小得多。只要徐荣得不到足够的补给,就不敢轻易东进,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将军,南阳不是将军的南阳,宛城却是将军的宛城,孰轻孰重,将军难道分不清吗?”
  庞统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话出了口,这才意识到语气太冲了,连忙闭上了嘴巴。孙策也感觉到了他的尖锐,看了他一眼,却没怪他。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小子天生傲气,改不了了。
  “那我们就这么坐着?”
  庞统假咳了两声,想了想。“这倒未必,既然徐荣不来,只是分兵东进,将军倒有可以寻机挫一下西凉兵的锐气。如果能击败段煨、张辽部,解郦城之围,引起徐荣的注意,也能减轻西边诸县的压力,说不定他们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孙策觉得有理,说道:“蔡先生在哪儿?”
  庞统不解。“将军,你找蔡先生干什么?”
  “要与段煨交手,总得了解一下段煨是什么样的人,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我们这儿也就蔡先生最熟悉段煨了,我不找他还能找谁?”
  庞统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蔡先生在郡学和几个书生谈文论艺呢,我去请他。”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孙策站了起来,拍拍手。“虽然我没什么学问,这尊师重教的姿态还是要摆一下的嘛。”
  庞统会心而笑,与孙策一起出了太守府,直奔郡学。一出门,就看到张勋领着一个圆脸姑娘走来,一边走一边训斥,圆脸姑娘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却不敢回嘴。看到孙策,张勋停了下来,拱手施礼。一边说一边将圆脸姑娘往身后拉。圆脸姑娘偷偷看了孙策一眼,红了脸,躲在张勋身后。
  孙策笑道:“这是张公的女儿?怎么,又惹你不高兴了?”
  张勋叹了一口气,将圆脸姑娘拉了出来,没好气地说道:“平时挺机灵的,今天怎么哑巴了,还不向将军见礼。”
  圆脸姑娘走了过来,欠身施了一礼,又躲了回去。张勋数落道:“让将军见笑了。是我家教不严,未出阁的女儿不在家中读书女红,却抛头露面,整天和一些织妇厮混在一起,还大言不惭,说什么要改进织机做生意,这都什么事嘛,我需要她赚钱养家吗?也不知道是谁受了谁的蛊惑,想出这伤风败俗的主意。”
  孙策很尴尬,摸摸鼻子。“张公,出这个主意的人,就是我。”
  张勋正说得气愤,一下子没会过意来,等他明白孙策的意思,顿时张口结舌,窘迫不堪。两人大眼瞪小眼,相对无语。圆脸姑娘见了,“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扬起头看着张勋,皱皱鼻子。
  “哼,看你还敢说我。”说完扭身跑了,裙摆飞扬,像一只轻盈的蝴蝶。
  庞统突然红了脸,眼神也跟着飘忽起来。


第224章 邯郸淳
  “将军,这……这是怎么回事啊?”张勋搓着手,又着急又尴尬。
  “张公,你啊,书读得不多,这思想却挺顽固。”孙策拉着张勋往学堂走去,一边走一边开导。“古代的妇好身为王后都能统兵打仗,你女儿研究点织机又怎么了?养蚕的技术还是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的呢。田耕女织,这是她们的职责所在,没什么不对。”
  张勋哭笑不得,虽然不怎么赞成孙策的想法,却又不好直言反对,只能绕着弯的说这是与民争利,不该是官宦人家所为。况且贵贱有别,他的女儿和织妇混在一起,传出去也不好看,万一坏了名声,将来嫁人都是个问题。
  正说着,庞统突然插了一句嘴。“照张公这么说,黄月英以后岂不是只能嫁给贱人?”
  张勋突然反应过来,黄月英和眼前这位孙将军可好得蜜里调油呢,明眼人都知道她将来会是孙策的妾,这岂不是直指孙策是贱人?他想解释,却又不知道怎么解释,老脸憋得红一阵白一阵。孙策见了,忍不住大笑,拍拍张勋的肩膀。
  “行啦,行啦,不为难你了。这件事是你的家事,你回去想怎么处理都是你自己的事,我不管。张公,刚刚收到消息,段煨、张辽领五千西凉步骑到了郦县,你有什么建议吗?”
  孙策把情况介绍了一下,张勋对孙策想去救援郦县的想法非常支持。坐守宛城肯定是不行的,立刻去救析县、顺阳也不太现实,先救靠得最近的郦县既能表现孙策的勇气,又不会太冒险,正是最合适的选择。
  孙策其实也没指望张勋给什么好建议,只是出于尊重才问问他的意见。两人说着话到了郡学,进了前院,一些书生们正聚在一起听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儒说话。孙策不认识那老儒,也没在意,刚想从旁边走过去,张勋拉了他一下,低声提醒道:“将军,那是颍川名士邯郸淳,师从我扶风书家曹喜,写得一手好书法。”
  孙策一惊。这就是邯郸淳啊,这可是位奇才,不仅书法好,而且对游艺很有研究,是三国有名的玩家。当然他的主业还是经学,只不是一般的经学家那样古板罢了。曹魏正始年间的正始石经就是由他书丹的,书法水平堪和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相提并论。
  孙策转身走到人群后,张勋刚想喊,孙策摇摇头,示意他不要声张。他今天穿的是常服,身上的鱼鳞细铠除了能表明他的武人身份,而且军职较高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特殊标志。围在一起听邯郸淳讲解的儒生们没有认出他来,最多只是觉得这年轻人长得不错,多看了一眼,更多的人一看到他的铁甲就露出轻蔑,连多看他一眼都免了。
  就连邯郸淳都没认出来,漫不经心地瞟了孙策一眼,只是和张勋点头致意,又接着讲课。
  他讲的是书法,而且是被称为苍颉书的古文字。孙策对书法有过研究,虽然主要是行楷,并不通晓篆书,但他对书法史却有较深的了解。三国时还没有金石学,对古文字的研究也不算正经学问,最有成就的《说文解字》刚出世不久,作为第一部字典,价值毋庸置疑,但限于时代,其中关于大篆之类的古文字谬误也不少。
  邯郸淳的水平不如许慎,而且他的研究方向偏书艺,出现错误就更难免了。孙策听了一会儿就没兴趣了,转身离开。偏偏他个子高,邯郸淳将他脸上的失望看得一清二楚,立刻扬声道:“这位将军,请留步。”
  孙策愣了一下,回头看看四周,却穿甲胄的武人就他一个,而邯郸淳的目光也正落在他脸上。
  “先生,你是叫我吗?”
  “正是。”邯郸淳直起身来,欠身施礼。“刚才见将军面有不屑之色,不知道我所讲的有什么谬误,还请将军指正。”
  邯郸淳话音未落,周围顿时嘘声四起。一个年轻将领居然还敢质疑邯郸淳的学问,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他是根本没听懂邯郸淳在讲什么吧?有人认出了孙策,和身边的人耳语了一番。那人听了,不仅没有紧张,反而站了起来,拱拱手。
  “敢问将军可是孙伯符?”
  孙策笑笑。既然没躲开,只有面对了,反正迟早要认识的。“正是在下。”
  孙策亮出身份,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尊敬,书生们轻蔑之余更多了一分恍然大悟,互相看看,露出你懂的眼神。原来是孙策啊。富春孙家是寒门出身,父子皆是武人,没学问也正常。不过没学问没问题,你谦虚一点啊,不懂装懂什么的最讨厌了。
  庞统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