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啊。”孙策笑笑。“下策最简单,投降袁绍,为他打江山。如果他得了天下,诸君之中也许有一两位成为开国功臣,封个侯什么的。”
  葛生等人相视苦笑。他们不是没想过这一点,但可能性极小。一是他们门户太低,袁绍根本看不上他们。二是他们要文没文,要武没武,想凭战功封侯基本和做梦没什么区别。孙策说他们只有一两人能成为开国功臣其实已经是客气话了。
  “敢闻中策。”
  “中策就是集结优势兵力,强者为兵,守城备战,弱者为民,耕田织布,自力更生。”
  孙策掰着手指,给葛生等人算了一笔帐。大大小小的汝南黄巾全部集结起来,大概还有四五十万人,战士十余万,真正能战的精锐大概有三五万人。兖州、豫州无险可守,这点兵力是不够的。要是和青州黄巾联手,情况就不一样了。青州黄巾有百余万人,战士二三十万,精锐至少有十万左右。
  十五万精锐足以守住淮水一线,而一百多万人耕地织布也足以供应这十五万大军,不用担心后勤补给供应不上。至于军械,南阳可以提供帮助。不仅如此,讲武堂还可以帮黄巾军培训将领。
  黄巾人多势众,却一直在打败仗,不是因为黄巾战士不行。官兵也是由普通百姓组成的,和黄巾军精锐的战力差不多,战斗意志甚至不如向死求生的黄巾军战士。他们的优势在于训练有素的将领。如何统兵作战,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学的,别说普通的黄巾将领,就连大贤良师张角也是半桶水。黄巾军拥有优势兵力,却被皇甫嵩等人迅速击败,归根到底是没有真正合格的将领,不会打仗。
  孙策可以担负这样的责任,去年全歼两万西凉精锐的战绩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不仅如何,讲武堂也能培养大量的中下层军官,补上黄巾这薄弱一环。
  因此,如果他们能三方联手,互通有无,控制豫州甚至兖州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葛生等人心动不已,却没有立刻答应孙策。孙策说得是好,但大家非亲非故,他凭什么无缘无故的帮他们?万一他和袁绍一样,想把他们吞并了,那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与青州黄巾相比,他们实力较弱,没什么信心去说服青州黄巾。
  见葛生等人犹豫,孙策心知肚明,他装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说道:“葛大帅,听说你和许褚较量过?”
  葛生的脸抽搐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明状的恐惧。
  “你觉得我的这个卫士和许褚相比如何?”孙策一指典韦,笑盈盈地说道:“如果我说我能击败许褚,你相信吗?”


第344章 不玩虚的
  典韦上前一步,走到葛生等人面前,居高临下,环顾四周。
  典韦身高八尺以上,比普通人高一头,而且膀阔腰圆,长得又凶,浑身著铁甲,佩长刀,静静地站在孙策背后时没什么感觉,此时逼到葛生等人面前,横眉冷目,不用说一个字,就足以震慑在场的所有黄巾将领和一旁的亲卫们。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倒拽牛的许褚,至少在体量上,典韦和许褚不相伯仲。身大力不亏,这是常识,不用孙策解释,他们也清楚。怪不得孙策只带一个人就敢闯他们的大营,原来他是有备而来啊。人都是怕死的,如果不是对典韦的武力有足够的信心,孙策根本没必要冒这个险。
  “请葛大帅带路,我想去会会这个许褚,可否?”孙策很客气,也很自信。
  葛生一口答应。
  孙策随即带上典韦、陈到和义从步骑,加上秦牧率领的骑士千人,再加上葛生等人两千多人,总共四千多人,浩浩荡荡,赶往谯县城外的许褚家。
  谯县是豫州刺史部的治所,刺史部的从吏自然要随行。不过孙策名声不好,许劭吐血的事传出之后,不少人都辞官不干了,缺员非常严重,来迎接他的只有寥寥数人,称得上名士的只有别驾武周。
  武周字伯南,竹邑人,是秦汉之际赵王武臣的后人,入汉之后也是官宦世家。他父亲武端做过九江太守,还封了临颍侯。武周本人有才学,名声也不错,被称为雅士,现在是豫州刺史府的别驾,几个主吏中唯一在职的。看得出来,武周对孙策也没什么好印象,之所以来迎,只是出于无奈。比起宁可辞官不做也不愿意搭理孙策的桓家、丁家,他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孙策也没什么兴趣和这些名士打交道,反正州里政务已经让杜袭代理,他和这些名士保持井水不犯河水就行了。他只和一个叫郑札的文学从事聊了几句,倒是谈得来。他透露了想为袁术请谥的意思,郑札听了,主动请缨,愿意为孙策写奏疏,而且很自信,倒是让孙策很是意外。
  蔡邕写信给他的弟子阮瑀、路粹,但是这两人一直没有消息来,孙策也不知道他们是被什么耽误了,或者是干脆不想来,暂时也顾不上。郑札愿意代劳,他自然求之不得。他对郑札没什么印象,现在却是感觉不错,自然多说了两句。
  “郑君认识曹孟德吗?”
  “自然认识。”郑札笑道:“听说将军与曹孟德亦敌亦友?”
  “哈哈哈……”孙策大笑。“没错,我视他为平生之敌,他也一心想杀我而后快。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谁也没能奈何说。仔细说起来,我似乎略占上风。”
  “将军是想夺他的家产吗?”
  孙策试探道:“郑君觉得可行否?”
  “将军代父行豫州牧,生杀大权操之在手,可与不可,尽在将军一念之间。不过,如果将军想为袁将军请谥,最好还是缓一缓。”
  孙策笑了。他就知道郑札主动效劳的目的不单纯。“此话怎么讲?”
  “将军知道沛国眼下名气最大的世家是谁?”
  “曹家?”
  “不是,是桓家。”
  郑札简单介绍了一下沛国的世家。曹家不算什么,曹嵩虽然官至太尉,曹家也出了不少二千石,但曹腾是宦官,名声太臭,沛国人一般不提他。
  现在沛国名头最响的世家是桓家。
  桓家据说是齐桓公的后人,不过那个不重要。桓家发迹于东汉初年的桓荣。桓荣治《欧阳尚书》,是汉明帝的老师。他死的时候,汉明帝亲自送葬,赐冢于首阳山。首阳山是邙山最高峰,这份荣耀就足以让桓家傲视天下。
  当然,真正让桓家经久不衰的不是那份虚名,而是子孙繁盛,并且一直位于权力中枢。眼下桓家最显赫的是桓典,官居侍御史,因好乘骢马,人称骢马御史,刚正不阿,名声很好。桓典的大父桓焉官至太傅。
  除了桓家,丁家也有人在长安,丁冲为黄门侍郎,学问材器俱是一流。
  听完郑札的简单介绍,孙策自责不已。他最近军务繁忙,又与世家为敌,知道世家看不上他,他也没兴趣去贴世家的冷屁股,把这事疏忽了。谯沛是刘邦起家的地方,后来又成为曹操的根基,绝不是偶然,这是谯沛的地理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谯沛地处中原,但谯沛中间却有芒砀山、巨野泽。刘邦为亭长,犯事之后逃入芒砀山。彭越能以一个流寇封王,就是因为他在芒砀山、巨野泽一带游击,骚扰项羽的粮道。说白了,这一片地方是官府控制的薄弱环节,乱世时天然适合藏身,百姓从心理上就不怎么怕,三句话不对,躲起来就是了。
  而谯沛地处中原,水土丰茂,太平时期又能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所以教育受重视,文化昌盛。桓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记得不错,被称为智囊的桓范就是沛国人,就是桓家子孙。
  郑札的潜台词很清楚,你最好不要与沛国人为敌,否则别说为袁术请谥,你在豫州的统治也不能长久。你是小霸王又如何,武力强悍又能怎么样,当年彭越在芒砀山、巨野泽打游击,打得真霸王都丢了天下。你要是乱来,难保不会有人学彭越,和你打游击,策应袁绍。
  孙策看着郑札,笑而不语。想威胁我?你还是太天真了。我虽然是小霸王,但我可不是项羽那个天真的家伙。我的手段比他高明多了。论游击战,我比你们任何人的理解都深刻。我了解的游击战术就算是彭越见了也要跪,十六字真言他懂吗?
  不过这倒是一个提醒。虽说山东没什么特别有利的地形,却也不是一点没有,芒砀山、巨野泽就可以利用。如果能让一部分黄巾军去打游击,这土琵琶一弹,也够袁绍喝一壶的。
  孙策笑得更加灿烂。“郑君,我想举曹孟德的儿子曹昂为孝廉,你觉得如何?”
  “将军觉得合适就行。”郑札的语气听起来有些勉强。这也难怪,沛国这么多名士,孙策偏偏要举曹操的儿子为孝廉,这不是羞辱沛国人吗?
  “郑君,我见过曹昂。我觉得他完全符合孝的标准。”孙策停顿片刻,又淡淡地说道:“我这个人不喜欢玩虚的,一是一,二是二。”
  郑札打了个寒战,不敢再接孙策的话题,伸手一指。“将军,许家到了。”


第345章 见机而作
  许家坞壁规模不小,无山可依,却有水可傍,护城河宽得能行船。大概是上次险些被黄巾攻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坞壁修缉一新,还有新鲜夯筑的痕迹。墙头竖着旌旗,人影绰绰,戒心十足。
  这分明是一个独立王国。孙策不用想,也知道之前的几任沛相大概不敢来收许褚的赋锐,更不敢征发许褚的族人或者部曲服役,这几千家的人口已经从沛郡的户籍上消失了。对刚刚上任的杜袭来说,这是一个考验。
  孙策请来武周,很客气地说道:“别驾是州里雅士,请代我传话许仲康,久闻他武艺高强,我欲以武会友,与他一较高下。”
  武周躬身答应,但他显然不相信孙策的话。以武会友?鬼才信你。比武有必要带四五千人来?这分明是向许褚示威,逼许褚低头。转身之际,他不动声色地的郑札交换了一个眼神。郑札垂下了眼皮,意思是说,该说的我都说了,有用没用,不知道。武周有些失望,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