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仁且瓜ど冢幼攀橇酱紊璺哓ù澹儆质巧璺蒲碌祝詈笫1937年的太行区反日军“六路围攻”。
1938年,陈赓率第386旅再接再厉,取得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战三捷的卓越战绩,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又在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中大放异彩,其中长乐村追击战,把日军截为数段,以后各个击破。
神头岭伏击战,我军仅以240多人的伤亡换取了毙伤俘日军1500多人、缴获骡马、枪支众多的辉煌胜利。神头岭之战与平型关之战齐名,成为闻名中外的典型战役。刘伯承把这一仗作为成功的吸打敌援的战例多次引述。甚至日军统帅部也把它作为典型战例来分析,以对付八路军。响堂铺伏击战取得的战果,从徐向前、*给刘伯承的急电可看出:“请速令动员至少400以上民伕、驮驴赶来秋树垣搬运胜利品及伤员。”日本随军记者称此役的战术是“更为典型的游击战术”。1939年11月,陈赓又成功地组织了香城固战斗。刘伯承称之为创造了平原地区“模范的伏击战”,蒋介石和卫立煌也公开致电嘉奖。香城固一战,以致恼怒万分的日军,在“扫荡”的装甲车外面贴上“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他们已把陈赓所率领的部队当成劲旅和头号攻击目标。
1940年8月,陈赓率部作为第129师的主力参加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果。
1941年,在抗战进入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阶段,陈赓仍率部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他创造性地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对日军据点进行长期围困的沁源围困战被延安的《解放日报》社论誉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抗战期间,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到晋东南考察时,称赞“386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陈赓在抗日战争中打了一场又一场名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可以说,十大大将中,陈赓在抗日战争创造的战绩是最辉煌的,名气也最大。
解放战争之初,陈赓担任由刘伯承、*指挥的晋冀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司令员,该纵队后改为第4纵队,也成为刘邓大军的头号主力纵队。
陈赓率部发起并取得了闻夏、同蒲和临浮战役的胜利。在临浮战役中,全歼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一旅,活捉了中将旅长黄正诚。三战三捷后,毛泽东连连夸奖说“出乎意料之外”。中央军委为此专门发出《关于陈赓纵队作战胜利通报》,高度评价了陈赓的指挥艺术。
1947年7月,陈赓奉命率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地区,吸引和牵制了大量敌军,有力的策应了兄弟部队,激活了中原战局。与此同时,面对猛扑过来的敌军,陈赓冷静地指挥部队先在豫陕之间往返作战,后转至伏牛山麓,实施灵活的牵牛战术,歼灭李铁军所部,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陈赓部队还被毛泽东称为陈谢大军,与陈粟大军、刘邓大军遥相呼应,在战略上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协力配合,逐鹿中原,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一直把陈赓的部队作为战略机动集团来使用,经常直接指挥,面授机宜。
1950年8月中旬,时任*中央代表的陈赓,在我军军事顾问团的配合下,协助越南人民军对侵越法军进行北部边界战役的组织指挥。陈赓以围城打援,先夺取外围孤立小据点,再夺取高平、谅山等大城镇的战法,协助指挥越军经过近两个时间的几次战斗,取得了边界战役的胜利。此役是越南人民军建军以来取得的一次空前胜利,也是陈赓代表我军协助越军取得的首战胜利。


“一生坦正”的谭政大将(1)
谭政和陈赓两位开国大将的关系既有革命的同志关系,又有密切的亲戚关系。谭政是陈赓的妹夫,他比陈赓小3岁,又比自己的结发妻子、陈赓的四妹陈秋葵大3岁。谭、陈两家都是湘乡县人,祖辈和父辈关系都很好。谭政的祖父是当地方圆数十里有名的绅士,陈赓的祖父则是辞官解甲归田的湘军猛将;谭政的父亲谭润区是湘乡县即东山学堂的教书先生,陈赓的父亲陈绍纯是当地有数百亩田产的著名大户。
谭政和陈赓与毛泽东的关系很密切,也有一些历史的渊源。谭政和陈赓的故乡湘乡县与毛泽东的故乡湘潭县紧密相邻,而且具体来说,他们三家相距都只有十几里路。1910年毛泽东曾在东山学堂求学,喊谭政的父亲为先生。毛泽东后来闹革命,办农民讲习所,得到过陈赓的父亲慷慨资助。
1927年3月,已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的陈赓,特从驻地汉口派两名战友到家乡把谭政接来从军。来到陈赓所在兵营,谭政被安排在2连担任上士文书。陈赓取出花名册,对谭政说,“投笔从戎,参军了,把名字也改改吧!”谭政立即说:“赓哥,我已与秋妹商量好了,从此之后不再叫谭世铭这个封建的名字了,就改两个字叫谭政!”陈赓欣然同意。
谭政入伍之后,虽然操练繁忙,但特务营与其他部队不一般,这里书刊齐全,有《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ABC》等等,所以,从没见过这些书刊的他,“如多日不食,狼吞虎咽地阅读起来”。
然而,好梦不长久,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共产党人惨遭屠杀。陈赓被撤了营长之职,只因他曾救过蒋介石的性命才幸免于难。谭政被视为共产党嫌疑,也被撤掉文书职务。
两人便一起脱险离开特务营,来到武昌叶挺部队留守处。随后,俩人分手,陈赓先参加了南昌起义,谭政后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期间,谭政结识了一同参加秋收起义的罗荣桓。秋收起义失利后,剩下来的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向井冈山方向转移。
9月29日,部队抵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将部队进行了整编。谭政站在三湾村前枫树坪的队列里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聆听了他鼓舞人心的讲话。整编后,谭政被编入军官队。后来,谭政把当时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文,标题就叫《三湾改编》。这次在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载入史册的整编,后来就叫做“三湾改编”。
10月23日,毛泽东率部队抵达江西遂川的大汾镇宿营。第二天凌晨,即遭到遂川靖卫团的袭击。毛泽东立即组织部队还击。战斗结束后,罗荣桓收拢队伍,把谭政等人集合到山腰,一起到毛泽东所在的地方去。毛泽东见同志们过来,站着欢迎大家。
“这是谭政,军官队的。”罗荣桓向毛泽东介绍说。
“噢,军官队的也来啦,好啊!”毛泽东紧紧握着谭政的手,上下打量着他,又问了一句,“你是哪里人?”
“他是湖南湘乡的。”罗荣桓替谭政回答道。
“罗代表是衡山的,我是湘潭的,”毛泽东笑着对谭政说,“湘乡、湘潭可是邻居哟,这一次我们被肖家璧打了个偷袭。这一仗也好,把我们三个湘人打上井冈山喽。”
一句话,说得谭政、罗荣桓都笑了。毛泽东又说,“我们三人,湖南三湘,同饮湘江水成人,同走一路上井冈。”

“一生坦正”的谭政大将(2)
从此之后,谭政跟随毛泽东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活动。在毛泽东耳濡目染的影响下,谭政见证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初创、发展、成熟和完善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在毛泽东的提携培养下,谭政从一个“书生”、“秘书”,逐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谭政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以后,毛泽东找他谈过一次话,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单独交谈。毛泽东问了许多事,得知谭政就是自己老师的儿子,谭政的岳父是支持共产党人闹革命的有功之臣,谭政又是陈赓的妹夫等等,毛泽东很高兴,觉得身边有这样一批革命坚决的人支持,革命肯定能成功。
1928年2月,谭政调任工农革命军前敌委员会秘书,协助前委书记毛泽东起草和整理文稿。谭政曾向毛泽东说:“我在老家当教书先生,参军后先在连里当文书,后到营里当书记官,有些熟识的同志见面都喊我‘师爷’,真不好意思呢。”毛泽东则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叫你师爷,说你是有知识的武官嘛。我们都是知识分子,不管师爷也好,书记官也好,都是革命的。要在中国实行工农武装革命,就要好好向工人、农民、士兵学习,在革命斗争中好好锻炼自己。”有了毛泽东的鼓励,谭政工作起来干劲十足了。
2月17日,毛泽东带着秘书谭政到茅坪“攀龙书院”主持召开前委军事会议。这是谭政第一次参加前委军事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具体细致地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对我们的兵力部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出了“围三缺一,网开一面”的战略打法。谭政听得津津有味,因为这些是他以前从书本从无法学到的。他特别钦佩毛泽东对敌我力量的精明分析和周密的作战部署。会议结束后,毛泽东让谭政跟团参谋长朱云卿学起草攻打新城的作战命令。从此之后,谭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军事工作了。
4月28日,*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以后,谭政任新成立的红4军前委秘书。不久,毛泽东为准备湘赣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抽空补充、修改他们起草的决议案。写好的几十张稿子让谭政拿去誊抄。毛泽东几经补充、修改,谭政也几经誊抄。最后,这个决议案第一部分的题目叫做《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编入《毛泽东选集》时,改题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此文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起了重要作用,遂成为党的历史文献。
10月25日,毛泽东给*中央写报告,汇报了贯彻中央6月4日来信指示的情况,全面总结了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进一步阐明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报告也是由谭政誊抄、订正的。为毛泽东誊抄报告虽然很累,但谭政却由衷地赞叹毛泽东深刻独到的见解,感受这字里行间闪烁着的光辉智慧。此报告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