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6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中原动荡将要开始,李璟可以招募大量百姓到东北来开发。
西阻大兴安岭,北阻小兴安岭,东面还有长白山山脉,可以说,这个地区其实很封闭,也更容易稳定。
控制了辽西之后,契丹和奚人已经都被赶回辽河上游,现在,唯一与镇**争夺辽河中下游的,也就剩下了一个敌人,高句丽。
李振对于李璟一意要在这辽东穷水恶水里打转,有些不是太认同。在他看来,眼下大唐已经越来越腐朽,对天下渐失去控制权利。这个时候,李璟已经占有了极大的本钱,应当积极准备,向中原之地发展,以谋天下。怎么能把精力都放在这关外呢。
他举起手,李璟向他点头示意。
“郡王,先前我们进攻辽西之时,契丹人说动蓟州范兴隆出兵攻打我平州,后来闻得我军大败契丹便又退回蓟州。但无论如何,他已经出兵攻打我们在先,某以为,当立即出兵幽州,讨灭范兴隆,乘机将兴隆所控制蓟州、檀州二州拿下。”
不少将领立即附议,范兴隆居然敢太岁头上动土,这让诸将都十分愤怒。好久都没有人敢如此了,范兴隆这是找死。现在有了机会,当然得一举把范兴隆的地盘吞下。
敬翔摇着头反对道:“某以为暂时不该向幽州用兵,而是当继续巩固辽西辽东,同时向高句丽发动最后一击,将辽河平原掌控在手中。至于幽州,眼下幽州有李全忠、刘岳、范兴隆三人。若是我们此时向幽州发兵,不免引起刘岳等人联合抵抗,对我们来说,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李璟对敬翔的看法表示赞同,大好的辽河平原放着不取,跑去抢蓟州和檀州,这无终是舍大取小。虽然说蓟檀二州看似幽州境内,但其实,这却是在燕山一带,属于最贫瘠的土地。为了这两块地,引得幽州团结起来,实在不划算。而且李璟现在打算在关外打仗,扩充地盘,壮大势力。
闷声发大财,却不打算现在就用兵中原,太早暴露实力。
李璟的计划是等到今年冬,立即向高句丽发动全面攻击,直接把已经失去契丹和渤海两个盟友的这个敌人给连根拔起。
“那对范兴隆此前的进犯就不管了吗?”林武问。
“听说范兴隆早已经吓的痴呆了。”王重笑着道,范兴隆直接被吓的中风的事情,早已经传遍了各地。镇**的将领们对此都十分的自豪,能够直接把敌人吓的中风的,估计也只有镇**只此一家了。
“放心吧,我敢保证,就算我们不出兵讨伐范兴隆。用不了多久,范兴隆的人头也会放到我们的面前来的。”李璟毫不在意的说道。
五代之时,将领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那些节帅们黄袍加身,拥举他们当皇帝。因为对这些将领们来说,事情若是成功了,他们拥立有功,加官进爵。若是失败了,倒霉的是他们的主子,而为了安抚军心,他们这些将领不但不会有事,反而往往会加官进爵,以安军心。
事情就是这么的奇怪,而在晚唐时,各镇的那些大将手下,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拥立主将做节帅。事情成功了,他们的上司成了节帅,他们自然是升官发财。若是失败了,往往也是上司倒霉,他们这些人却是没事的,而且为了安抚军心,往往也会给他们提升官职。
幽州就是天下间最喜欢兵变的一个藩镇,李璟有十足的把握。眼下范兴隆的手下将领们已经在寻找着出路了,其中最好的一个出路,莫过于投奔刘岳或者直接投奔李璟。
李璟与刘岳谁强谁弱十分明显,这些范兴隆的手下,要想不被李璟率军讨伐,最好的做法便是杀了范兴隆向李璟陪罪。
“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今秋冬向高句丽发起全面进攻,整个战役最好能在一年内结束。眼下渤海已经丧胆退守海东,奚人、鞑靼内附,契丹败回潢水。对于高句丽来说,他们已经是再无援手。而对于我们来说,也将是夺取下辽河流域控制权的最好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接下来,我们所有的的精力都需围绕于平灭高句丽做准备。骁骑司全力打探高句丽敌情,参谋司分析情报,制定作战计划。李七郎则要负责道路修建与新城建筑,后勤部门要负责粮草及军械运输。迁民移民工作也要立即展开,另外,商贸和工坊、矿山上的事情也要加强。诸位,今明两年将是我们关健的两年。这些年来一直准备忙碌,最终就要见到成果。打赢这一场战役,我们就能拥有整个辽东,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乾符五年四月,蓟州雄武军使范乐、静塞军使周进、檀州威武军使耿彪、镇远军使燕海四将执范兴隆首级赴平州,向镇**请降。
李璟接受二州四军使请降,同月,派出李居义和刘寻二将前往二州接收。
檀、蓟二州五县四军一镇一城三守捉二戍,共两万人马归附李璟麾下。
李璟十三州地盘再添营州、蓟州、檀州三州,共十六州。
同时,奚族、阴山鞑靼二族,归附大唐,听从李璟调令!

第639章 霸业初成

乾符五年,七月。
浩浩荡荡的十余辆四轮马车,百余人行走在通往镇**登州的官道上。
一个五十余岁的中年男子骑着马走在车队的最前面,他身着一袭白叠布圆领长袍,头上戴的是黑色的乌纱幞头,略显削瘦的脸庞上,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留着五绺长须的嘴角略带微笑,顾盼之间,神采流转,加上跨下的雕花银鞍和白色骏马,实是个充满儒雅的成熟男子。
同样骑着白马,紧跟在这人身后的,是一字排开的十员彪形壮汉。十人年纪都是三四十许正当壮年,虽然十人都只穿着青色长袍,可只看这些人在马上的稳妥姿势,还有他们的规模与气势来看,便知道这些人定是军将大员。
中年男子打量着新登州凯旋门外官道两边,只见两边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书店、邮局、报馆、酒馆……商店门楼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各色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和西京长安城城的繁华比起来,亦是毫不逊色。他脸上不由的露出惊讶的神色,停住马叹道:“文和,我等不过离开登州三年,这里的变化竟然如此翻天覆地,真让人惊讶万分。”
说话的这人,正是三年前登州刺史崔芸卿。三年前崔芸卿与宋威联合,将登州刺史之位传给宋温,前往青州升任淄青镇节度行军司马。之后又升任泰宁军节度使,不久又调任岭南东道节度使,随便又调任了江南西道观察使,不久江南西道升为江西节度使,赐号镇南军,他又为镇南军节度使。不过在江西也没有呆多久,不久前朝廷下令,调崔芸卿任安东大都护府副都护。三年时间,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登州。
而跟在他身后的十名壮汉,却也非等闲之辈。乃是宋威和他的旧部。
宋季荣、宋温、宋希、杨林、常保、刘衡、韩忠、刘健、徐成、崔德成。
宋季荣乃是宋威的都押牙,宋温更是曾任登州刺史、淄州刺史。宋希、杨林、常保与刘衡都曾是兵马使。
而韩忠、刘健、徐成、崔德成,也都是崔芸卿的心腹着将领,这几年一直跟随于他。如今再回登州,崔芸卿不但带回了自己的四将,也将宋威手下的六员大将一同带来。
就在一个月前,宋威在长安病逝,他手下的心腹诸将,也一并吩咐他们前来登州,归于李璟麾下。
崔芸卿从江西来,宋温等从长安来,一路上两边人在宋州相汇,然后一路结伴而来。
宋温也勒住马头,感叹道:“崔公说的不错,登州确实是曰新月异。”因为崔芸卿是李璟的老师,而宋威是李璟的义父,他又是宋威的族侄,因此,宋温对于崔芸卿这位老上司和前辈,十分恭敬。
原本天下间有扬一益二之说,指的是扬州为大唐最繁华之地,而南都成都当属第二。
按原来的排名,如只论商业繁华,那么扬州最繁华,其次当属成都,然后是广州、接着才是长安、洛阳、太原,以及江陵等城。不过现在,江陵府被王仙芝破城,广州城被黄巢屠城,扬州城也因为黄巢、王仙芝先前攻入淮南,后又有高骈与李璟对抗,导致境况大变。
眼下,登州这座原本大唐北方第一大海港,现在已经在镇**数年的经营之下,俺然成为大唐东面第一大都会,甚至已经有人说登州已经超越了扬州。
许多人并不知道,居于东海之滨的登州能有如此的繁华景象,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就已经超越扬州,完全就是因为登州城已经成为了镇**的中心。
在东面,围绕着登州,镇**已经悄无声息的打下了一大块地盘。
淄青镇、镇国镇、安东大都护府、还有营州、平、蓟、檀诸州。
环绕着渤海湾,镇**将诸州相连,已经拥有了十六州之地,据地千里,拥民五百万口。
十六州分开来算不得什么,可组合在一起,在李璟的规化建设下,依靠着商贸之利,以及镇**的战争红利,这一大块地盘确实可谓曰新月异。而做为整个镇**势力的中心,登州也因此以飞速的速度发展。
登州不但成为镇**的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
大量镇**的家眷都在登州,另外镇**开设的大量工坊,也多集中于此,再加上其它商人们在此开设的工坊,整个登州光是在工坊中做工的工人就多达近百万。依靠着登州港,镇**下十六州中产出的各种原料材料运到登州港,然后送入各个工坊之中,将之加工生产成各式各样的商品,然后又从港口运往各地。
整个登州,仅各个军校、技校、以及普通学校的在校学生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这其中除了众多的童军外,还有大量学子从大唐各地慕名前来登州的书院和技校等学习。这些外来的学子数量逐年增加,眼下超过一万余人。而这一万余人带来的书僮,加一起又是大量人口。
再加上各个学校请的老师、校工,以及他们的家眷,人口不断增多。
登州的驻防镇**还有团结军、乡兵,就一直保持有两万士兵左右。
还有登州港的大量仓库、货栈等,也有众多的商人。
大量工人和商人以及学生、老师、士兵,使得登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