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15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的三十几年来,皇家理工学院的科研小组制一直都是非常成功的,其他各校乃至其他研究机构,也都是效仿这种科研小组制度。
 皇家理工学院的改革,其实更多的还是把本科阶段变成纯粹的教育阶段,而不是和以往那样也是属于科研体系。
 皇家理工学院的这种改革,很自然的影响到了其他学校,很快金陵大学方面也是开设博士课程。
 不过他们的博士和皇家理工学院的博士,自然是不同的,含金量绝不一样。
 皇家理工学院的博士生,那已经是属于有官身的人了。
 别说是博士生了,其实就算是皇家理工学院里的大一新生,那也都是属于有官身的人。
 他们读书不用花钱不说,而且还能领工资。
 皇家理工学院的师生们,全都是有品级的在职官员,吏部登记在册的那种……
 毕竟皇家理工学院它依旧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所科研机构,只是内设了本科、研究、博士三级高等教育体系而已。
 皇家理工学院的这些改革,只是为了理顺教育和科研而已,免的乱七八糟的搞混在一块。
 此外,李轩也是再一次提高了皇家科学院的作用。
 老早的时候皇家科学院就已经是成立了,只不过一直都是没啥作用,科研的风头都是被皇家理工学院抢去了,和他们基本没啥关系。
 以至于有时候连李轩自己都忘记了,还有皇家科学院这么一个机构。
 而现在,李轩却是打算把这个皇家科学院给捡起来用。
 但是并不是说把他变成一个科研机构,这不现实,如果真要这么搞的话,还不如直接把皇家理工学院改个名,改成皇家科学院呢。
 李轩把皇家科学院重新拉出来,只是为了设立一种荣誉头衔,一种比教授更高级的学术荣誉头衔。
 老早的时候教授这个头衔只有皇家理工学院有,但是现在已经是普遍变成了各大学都有,称呼的一摸一样,以至于外人都很难区分。
 但实际上这样对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们是不公平的。
 怎么说呢,他们为了获得一个教授头衔,那得击败无数竞争对手,名列前茅,在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少也得是全国前十名才能获得皇家理工学院授予的教授头衔。
 但是其他学校的呢,别说全国前十了,早些年皇家理工学院随便一个退学生过去了都是教授!
 同样是教授,但是两者之间天差地别。
 现在,李轩就是要解决这个看似只是个称呼,但实际上很多人关注,并且关系到学术声誉的事情。
 在皇家科学院内,他设立了‘皇家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而这个头衔将会办法给在各个科研领域内最杰出的人。
 为了体现院士头衔的重要性,首先这个头衔将会享受有正二品官员的待遇,基本上一部尚书所能够享受到的,院士都能享受到。
 只是按照这个选拔标准的话,能够入选的人几乎都是学术贵族了,人家不仅仅是个贵族了,而且本身的待遇都是非常杰出,甚至超过尚书这个级别了,那里还在乎什么二品待遇啊!
 九月份,李轩召见了帝国内最为著名,出色的科学家一共八十余人,为他们授予了皇家科学院院士头衔。
 由此宣告了第一批皇家科学院院士的诞生。
 这八十多人都是目前大唐帝国内最杰出的科学家,从事各个领域的都有,年纪有大也有小。
 大的都有五六十岁了,而最小的韦庆欣才二十多岁而已!
 这个年轻人厉害的很,才二十来岁呢,就已经是坐稳了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主任的位置。
 据说这位置还是和前任物理系主任打赌赢来的!
 不过具体赌什么,过程如何,那就是外人不知道的了。
 这人最近几年已经是没有和早几年那样,东搞一下,西搞一下了,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是放在了理论物理上,成果斐然,已经是超越了诸多老前辈,大有帝国内理论物理第一人的架势。
 如果没有这么个成就,他也坐不稳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主任的位置。
 这人在李轩看来,那就是个超级天才,估计智商少说也有两百多,只是和其他超级天才一样,都一股脑折腾理论物理或者数学去了。
 就没几个人愿意搞一些实用化应用类的学科,比如说搞搞化学,工程啊什么的。
 如果韦庆欣这样的人愿意去搞一些实用化的学科,就他那脑子,一个人顶的上几十个研究团队!
 可惜,人家不乐意!
 不过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科学家嘛,都矫情,强迫是强迫不来的。
 而且理论研究也很重要,虽然李轩根据自己的记忆弄了很多什么理论出来,但是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是不行的。
 这些年大唐帝国的理论研究,一直都是在试图重新证明诸多理论。
 效果也很不错,这搞出来了证明过程后,后辈学子们学习某条理论的时候,就能一目了然了,而不是和以往的时候一样疑惑:一加一为啥就等于二呢?
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书中自有颜如玉
 李轩亲自为八十多名目前帝国最顶级的科学院颁发院士头衔,也是再一次体现了帝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让更多的学子们苦心读书,然后获得大部分所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句话在当代的大唐帝国依旧适用,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以往的王朝更加适用。
 只要你足够聪明也足够勤奋,那么出身贫寒就绝对不会成为阻碍你出人头地的障碍,因为大唐帝国有一系列的奖学金,足以让你不用一毛钱,甚至都还能领取生活费养家糊口就完成学业。
 一旦所有所成,荣华富贵不在话下,再不济也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大专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学子就不说了,哪怕是预科生或中专生,他们就算无法继续报考大学或大专,但是这一份学历也足以让他们前途坦荡,因为目前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里,对参加科举的学子的学历限制已经是放低到了预科或中专。
 甚至就算是普通的中学生也是如此,足以让他们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读书,在大唐帝国里是非常正式的事,不管是贫寒之家的子弟还是权贵子弟,都将读书视为改变人生的最好途径,哪怕是学子年纪还小,自己不知道,但是父母肯定会知道。
 因此哪怕是家境非常贫寒的家庭,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也会咬咬牙把孩子送去小学读书。
 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自家孩子足够聪明,在第一年第二年里就表现优异,那么后续的读书费用以及生活费用他们完全不用担心,官府会全包了。
 嗯,前提是孩子足够聪明!
 如果只是中等之姿,那么顶多也就读个一年两年,然后他们就会放弃了,毕竟拿不到奖学金的话,贫寒之家是供不起小孩子上学的。
 读书能改变命运,在大唐里是非常现实的,甚至也是目前贫寒子弟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其他路子基本都不怎么靠谱,偶然性太大。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也就导致了大唐的基层教育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根据礼部教育司的统计,目前本土范围内,适龄男童的入学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
 只是其中的相当多一部分因为各种限制,无法完成六年的小学教育,会在小学的六年就学阶段里陆续退学。
 最后能够小学毕业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
 等到了中学阶段,那么基本上就比较少发生中途辍学的情况,一般都会读完三年的中学教育,毕业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
 因为能够上中学的,要么是免费读书的优秀学子,要么是中产以上的家庭子弟,那些考不上或者读不起的人在升学阶段就已经是被淘汰了。
 等到预科阶段就更不用说了,除非是极端情况,不然的话很少有学子中途辍学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预科升大学阶段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读大学的人里头有大概百分之三十读的是四年制的本科,百分之七十读的是三年制的大专院校。
 百分之八十的录取比例,基本上意味着只要你自己别作死,那么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之所以预科阶段有这么高的升学率,不是因为帝国的大学很容易报考,纯粹是因为大唐的教育制度里,在中学和预科阶段就已经是学生给筛选出来了。
 预科学校,这名字的意思就是‘预备本科’,纯粹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而存在的,所以大唐的预科学校招生数量,其实数量很少,基本上都是参考现有的大学招生数量而制定的。
 而大唐的大学少,所以预科自然也就少。
 因此在目前的大唐帝国里,对于那些学子们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门槛并不是报考大学,而是中学毕业后报考预科。
 考上了就是荣华富贵,考不上人生完蛋……
 大唐目前的这种教育制度,也是导致了大唐帝国的小学非常的多。
 早年的时候只是县、镇设立小学,到了现在,基本上一些大型的村子也会设立官办小学了,然后再加上数量更庞大,更分散,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由传统私塾改革而来的民办小学。
 实际上大唐帝国的小学教育是非常的普及的。
 而且其中的民办学校至少承担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教学任务。
 出现这样的情况,纯粹是因为华夏的传统。
 那些地主士绅们,甭管是为了同村同族子弟的前途,还是为了虚名,又或者是为了其他什么东西,自古以来都是比较倾心于教育的。
 毕竟这玩意其实也不怎么花钱,而且还能够博取一个清流美名。
 大唐帝国的士绅阶层,虽然已经转向工商了,但是依旧保持着很多传统,比如说喜欢住在乡村里,同时喜欢在家乡搞各种善事,修路铺桥办学等等。
 在外面他们兴许是人人厌恶的贪官污吏、奸商甚至罪犯,但是在家乡一般都是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士绅模样,捐款捐物以博取名望那都是标准操作。
 甭管他们心里怎么想,但事实就是,大唐的乡绅阶层对帝国的农村地区的建设,还是起到了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