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孝经智慧-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说新语·德行篇》:仆射()王愉在担任江州刺史的时候,被殷仲堪、桓玄发兵追逐,于是逃亡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存亡未测。王愉的儿子王绥在京都,得知父亲这一消息后,不仅容貌忧戚,就连起居饮食,以及每一件事都有所降等,就像居丧守孝的样子。当时人们就把他称为“试守孝子”。
  “试守”,本来指秦汉以来官吏在正式担任某职位之前,先要试任该职,就像今天所说的有考察、见习、试用期一样。王绥在其父还没有去世时,就做出守孝的样子,不就像官吏“试守”吗?因此称为“试守孝子”。但是,后来的历史却是一个悲剧。桓玄专政时候,征召王愉为仆射,此官是尚书令的副手,但是后来桓玄谋反晋朝失败,王愉因参与谋反而被杀,其子王绥也因与其父一起谋反也被杀。于是王绥的孝子的孝行问题就复杂化了,限于篇幅笔者不展开了,这一有趣味的话题就留给读者思考吧。
  6。 真孝子
  《世说新语·德行篇》:孔仆射,就是孔安国,在担任晋孝武帝司马曜()的侍中时,曾受到垂爱。晋孝武帝去世时,孔安国为太常,他身形一向瘦弱,但是穿上重孝的服饰,整日涕泗流淌,看见他的人都以为是真正的孝子。他对晋孝武帝的厚待转化为孝子一般的真诚,这是“移孝为忠”,忠孝在他身上沟通了,而且还认为是“真孝子”,而不是“伪孝子”。
  7。 陈遗至孝
  《世说新语·德行篇》:吴郡的陈遗,在家至孝。母亲爱好吃锅巴,陈遗在作郡主簿时,常常带着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起来,回家给母亲吃。后来孙恩的起义军队出没在吴郡,吴郡太守即日就要出征作战。陈遗聚集起来的数斗锅巴,还没来得及拿回家,就带着从军了。在沪渎开战,失败,军人溃散,逃走于山泽,人多饿死,而陈遗独因为这些锅巴得以活下来。“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这又是一个孝子的故事,情节有趣,也曲折,最后归结为“纯孝之报”,也是《孝经》中感应之说的回应而已。
  《世说新语·德行篇》里还有如“为人谨慎,事亲尽色养之孝”的王长豫等人的记载,在此不再列举。我们也许已经能会心,即此《德行篇》就记载了这么多的孝子,在书内还有许多关于孝的叙述。比如《任诞》:“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阮籍将要安葬母亲,蒸了一只肥猪,饮酒二斗,这才向母亲遗体告别,只喊道:“完了!”总共只号哭了一声,接着口吐鲜血,沮丧颓唐良久。一种独特的孝子、孝行凸现在人们眼前,此为魏晋风度中的“孝”的表现之一了!
  可以体会魏晋也在推行“以孝治天下”,而且是“一定要以孝治天下”。这正如鲁迅所说: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位,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当然,围绕这一话题,还可以再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
   

明清皇帝教子读本中的“孝”
历代皇家是怎样培养后代的呢?或许有些人会这样想象:无非是教育他们怎样搞阴谋诡计、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拉帮结派、危害百姓等等。
  其实,他们并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的话,他们还想让江山万代坐下去?他们大都很重视用儒家学说来培养优秀的接班人、造就有作为的人才,而此中又特别看重从小就进行人格品行的训导。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张载(1020~1077年)就提出,从小抓起的“养正于蒙”的理念,也就是修正养正,要从孩童启蒙的时候就要开始了。明代有位学者焦()就曾经编著了一本《养正图解》,成为明清皇帝教子的精典,而其中也突出了孝的教育。
  焦(1541~1620年),明代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一作江宁(今南京江宁县)人。因为号澹园,又被学者称为澹园先生,享有盛名。万历十七年(1589年)举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曾主修《国史》,撰《经籍志》。主顺天乡试被劾,谪福宁州同知。后弃官不出,专攻经史,著书立说。生平博及群书,自经史至于稗官与杂说,无不淹博贯通。善为古文,典正雅驯,卓然成家。
  焦在翰林任职期间,又担任皇长子的侍讲官。他很会动脑筋,孔孟之道博大精邃,内容又多又艰深,灌输给儿童很难奏效。教育孩子要通俗易懂,并且要形象直观,因此他选用了历史上的可供借鉴、取法、劝诫的故事六十则编成教本,又邀请明代宫廷的名画家丁云鹏(1547~1628年)配上精美插图。成为图与文并茂、理念与智慧共具、真谛和体味皆佳的启蒙经典。《养正图解》的第一篇是《寝门视膳》: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如何?”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未有原?”立曰:“诺。”然后退。
  此篇为全书的肇始,而全篇的主题就是一个“孝”字,说文王的孝行,明文王是个孝子,喻文王用他的行动演绎了孝道,劝勉皇子懂孝行孝。这也说明编者体现了《孝经》“百行孝为先”的理念。
  文王,就是周文王,姓姬名昌,是王季的儿子,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文王,当初还是世子时,也就是做太子的时候,探望父亲王季是每天三次。
  早上鸡初鸣,就穿衣起身,来到父亲的寝室门外,询问王季的侍候者:“今天安好否?情况怎样?”回答:“安!”文王就高兴。有意思的是,文王不直接而是间接询问,这一细节说明,他的孝顺之心的细致,不去干扰其父的正常生活。然后中午,也是这样;晚上,亦如此。
  如果遇到告诉他,其父亲不能正常起居饮食的话,文王就脸色忧愁,走路连步履都错乱了。一旦其父恢复饮食正常,他也就解除忧愁,恢复正常。
  在其父的饮食方面,文王特别重视尽孝。端上膳食,必定要查看饮食寒凉、温暖调节的情况。食毕,必定要询问饮食的情况,比如饮食的胃口、喜欢与不喜欢什么等细节。对掌膳食的人吩咐:有没有原来吃剩的,不要把吃剩的再端给其父吃。等到侍从答应了,他才放心地回去。
  在《国语·晋语四》还有这样的记载:“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周文王在襁褓时没让其母担忧,在傅父那里没让其傅劳苦,对于老师没让其师烦恼,奉事父王没让其父发怒,孝友其弟虢仲与虢叔,恩惠慈爱儿子管叔与蔡叔,对其妻大姒()树立典范,亲爱团结同宗兄弟。这正如《诗经·大雅·思齐》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寡妻”,就是嫡妻。意思是,自己做妻子的典范,而影响至于兄弟,再至于治理国家。
  文王那时,当然还没有《孝经》,但是孝行早就有了。如果从《孝经》角度来解读,那么这一则故事,有几点启示:(1)文王的德行,首先体现在孝道的根本上,而正如《孝经》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孝经》一章,下同)。(2)文王的孝,又具体体现在尽心竭力地对亲人的养和敬上,正所谓“夫孝,始于事亲”。(3)文王孝道的逻辑进程,由家里的孝行,而推广至于天下,正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文王后来用侍奉其父的孝行来推广至于天下,所以能够做到“天下之分,其三归周”。(4)文王最后为周武王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王行孝道,告诉人们的,也如《孝经》所谓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这是焦《养正图解》的深意所在。面对皇长子,首先要教诲立德行孝,此为先为本。在这方面,焦选择了文王这个榜样,而文王在做太子时候的做法就是一个切近的例证。《养正图解》第一篇就是与《孝经》的“开章明义章第一”相呼应的。
  此书到了清代,光绪皇帝为了不至于湮没无存,还特地将内府旧存的写本发出,敕令武英殿刊刻,以广流传。
  

孝的传统的衰蜕
孝的传统在漫长数千年的传承后,到了近现代便渐渐地衰退、衰败、衰落了。
  历史呈现出鲜明的转变节点,让后人明晰地看到“孝道”的蜕变轨迹。这里也简略一说。
  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对传统孝道的扫荡。有学者做出这样的分析:
  这次运动对传统的孝观念有过一次大胆而猛烈的冲击,竟然出人意料地一度摧毁了孝的观念的存在基础家庭。洪秀全一再宣称:“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姊妹之辈。”按照这样的理念,在江南社会某些城乡拆散了家庭。他们将所有的人,无论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按照男馆、女馆进行另外的排列组合。一时间,太平天国社会呈现出“父母、兄弟、妻子,立刻解散”的局面。父母和子女不仅平时“不容相通”,偶尔在街上相遇,也“只许隔街说话,万分伤心,不许流泪”。如此生活,是根本找不出什么孝的影子的。“这是近代中国社会乃至几千年的历史中唯一一次破坏家庭生活结构进而也猛烈地冲击了传统孝观念的雷厉风行的警人行动”。曾国藩曾说:“举中国几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