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许大人官场实录-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嫌冷啊,装什么骚包。”许哲挥着拳头对着李明显来了那么一下,随即勾肩搭背的进了院子。虽然之前没有怎么见过面,但是在原先许哲的记忆里对着这个李明显的刻画可不少。简单来说,这个李明显对了现任许哲的胃口。

    显然是被许哲的自来熟弄楞了,李明显恍惚了一下才慢半拍的反应过来:“等着,骚包是什么意思?”

    “额,”这次是许哲愣了,馍馍脑袋:“啊哈,那个,你最近看的什么书啊。。。”

    无语的翻了个白眼,知道不是什么好话,李明显也就不再追究了:“走走走,我给你看看我最近找到的几本藏书。。。”

    两人对着一本破的不能再破的古籍研究了半天,究竟研究出来什么东西我们暂且不说,倒是进屋倒水的小厮看着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两人习以为常,淡定自如的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末了,许哲和李明显坐在书房用来招待客人的侧间各自捧着一杯浓茶,缓缓的舒了一口气:“还是你来了我才有意思,哎,以后你去任职我可就难熬了。”

    “你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想这么悠闲的过日子还不行呢。”许哲看着碗里碧绿的茶水,悠悠然叹了一口气:“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喝到如此纯正的上犹茶了”

    翻了翻白眼,李明显无语凝噎:“许延年我的许大人,我这里一共也就五两不到了,还要喝到明年新茶上季,你还来瓜分,不仗义啊。”

    “好的,我知道慎之你最是仗义了。对比我们同窗六年的友谊,果然只有你李慎之可以称得上是挚友二字啊!”明朝的采茶工艺暂且不说,但是新官上任,下属拜访的时候总不能请人喝些大茶叶沫子吧,就是许哲肯,下面估计分分钟就传出新任县令是个穷逼的话了。虽说这是个大实话,但是能拖一天还是最好拖一天的。许哲表示读书人尤其是当官的读书人还是要些脸面的。

    “四有,记得给我灌上三两,一会我带走啊。”

    “哪有三两,一共就五两啊五两,最多二两。”

    “二两就二两,四有,听见了没有,别忘记哈。”

    “你乍我!”李明显瞪着眼睛,手点着许哲不停:“许延年啊许延年,亏我之前还想着你是至诚君子呢,没想到,你。。。”

    许哲咧着嘴,但笑不语。

    李明显点了半天,发现被指着的人不但没有半点愧疚,倒是趁机又吃了几块点心,顿时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感叹了半天,随即话锋一转:“这样也好,我原先还想着这次你出仕到底是好是坏呢,现在倒是白担心了。”

    “你不担心,我却快担心死了。也不知道那个邕城到底是什么个地方。我还想问问你呢,那边有什么可以接触的人吗?”

    瞪了许哲一眼,“废话,一点人没有我怎么把你弄过去啊。”

    “那邕城隶属雍州,为雍州32县城之一。雍州守备张大义,是我三堂叔夫人那边的一个表哥,虽说关系有些远了,但是好歹年年都还走动。我这边已经托三堂叔去信了,你到了那边可以便宜行事。”

    大明朝一共十八个省,雍州省在大明西北地区,许哲在脑子里估算了一下,大约在现在的陕甘宁区域。当然,具体在什么地方,文科狗表示只能汪汪汪了。

    由于地处干旱,经常缺水,加上地动频繁,雍州的粮食产量并不高。更何况自西北起兵,而北方男儿多豪杰,响应者无数,雍州自然不能免俗。连年战乱,说雍州十室九空都不为过。更有民间童谚‘清明奈何马蹄疾’,意思是清明节鬼门大开,众鬼却依旧要快快赶去,不然祭品就被吃完了。寓意雍州死人比活人多以至于连祭祀的人都很少。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雍州区域有所缓解,但是连年粮食的不丰产导致雍州一直需要从外省调粮,而几十年的战乱带给雍州的同样也有彪悍的民风。说点大白话就是:雍州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李明显说的雍州守备,是指雍州省目前最大的武官boss。负责整改雍州地区的协防,治安,叛乱和反贼等所有拿着武器意图对所有其他人等尤其大明朝有损伤的行为。虽然说武不如文,但是许哲只是雍州下属邕城的县令,而张大义却是整个雍州的武力大boss,这根大腿还是挺粗的。

    而李明显的考量其实许哲心里也有数。自古文武各成一派,文武互轻既是古就有之,也是为帝者的需求。许哲和张大义各自恪守不同阵营,走的太近不但对双方不利,对于各自所代表的师门派别也弊大于利。

    看到许哲陷入思考,李明显很是松了一口气,这些官场上的弯弯绕绕自己从小接触,倒是没什么适应不良,但是许哲农家子弟出身,对于这些蝇营苟且并不了解。如果自己的话他听不懂或者听不进,这对于以后他能得到的李家支持是有很大关系的。同乡只是基础,而以后官场上的关系却不是一句同乡可以解决的。

    “雍州太守赵成,京城人。据说和当朝太傅卫大人家是姻亲关系,这次当上雍州太守也是走的他的路子。他虽说是心学派人,但是心学向来不争是非,不惹尘埃,和我们儒学倒也无甚瓜葛。你到了那边,想来他也不会为难你。”

    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经历唐宋元三代,随着战乱和动荡,各家各派开始收敛,压缩,避退,融合。现在大明朝堂上比较清晰的三派就是:心学,儒学,法学。

    心学主张无为而治,讲究为任者顺应天时,以百姓需求为主而不多加干预。税收等各项杂税越少越好,官府官方对于百姓生活不参加,不支持,不反对,不赞成。秉承这一观点的大部分都是皇戚和传统士族以及少部分上层官员。

    法学则主张一切以法进行。法学者相信动乱或者反叛皆来自于对于百姓了解的不清晰。如果所有事情都加干预,都了解甚至指挥,那么就不会发生百年前的动乱。上个周氏王朝动乱的根源就是对于百姓无休止的放纵。这一观点几乎得到了整个大明所有武官阶级的赞同。

    儒学主张以人为本。社会教化为主,对于弱势或者反叛百姓多加教导,人人明礼则万事平安。追求有教无类,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大部分是新兴士族并且目前有逐渐壮大的趋势。

    李氏原先也是地主,这些年才延请名师,教授子弟,逐渐发展,算是新兴士族。许哲更是不用说了,如果父母健在,估计也都在田里忙活呢,因此许哲和李明显同属儒家也就无可厚非了。

    “虽说赵成是心学不会为难你,但是难就难在雍州民风彪悍,百年来的传统就是主法家。大部分官员都是法学的支持者,就是张叔那边也是信奉法家为多,而法学相对偏激,听说你的前任就是我们儒门派人,但是结局并不算良好。我担心你这边过去怕是也困难重重啊。”

    “这倒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许哲不在意的耸耸肩,李家虽说在润州算得上是地头蛇,但是这世间隐士豪门何其多,其中培育的子弟更是不知凡几。能够在豪门士族的嘴里抢到一块肉已经是不容易了,还想着是块大肥肉?

    没睡醒吧。

第6章() 
回门:是指新婚夫妇在结婚后第三天一同回到岳父母家的礼节。对于新娘子而言,三天回门也代表着从此自己回娘家只会是客了。

    第三天一大早,星火燿燿,许哲就起身准备回门的礼物了。赵家早已发迹,再加上赵二虎开的武馆在县城,因此一家人早已搬离赵家村住到了县城里。许哲昨日拜访李家后并没有离开,而是直接宿在了李家客房,预备和许氏早上在县城门口汇合后再一起回门。

    “四色茶点已经备齐了,我昨天去买庆酒的时候已经断货了,掌柜说至少三天才到货,所以就买了松糕酒,老爷。”

    许浩元一身黑色的衣服,虽然破旧却很是干净,这应该是少年最体面的一件衣服了。毕恭毕敬的站着,双手交握站在许哲身前,低低的垂着头让人看不清表情。

    “二子,你这样我好不适应啊。”尴尬的摸摸脑袋,许哲有些郁闷:“我还没有去当官呢,要不你等我去当上官了再这样好不好?”从小就没有被这样毕恭毕敬的对待过,前些天还一起笑闹的人现在却这样对着自己,许哲有些浑身不是滋味。

    许浩元黑黑的眼镜静静的看了许哲一会,看的许哲有些发毛,再缓缓低头:“延年,你现在已经接受任命,严格说来,你此刻就已经是七品县令了。有些事情我们迟早是要适应的,提前适应了,对我们都好。”

    许哲看着自顾自低头整理礼品的许浩元,张张嘴还是什么都没说:“夫人应该已经到了,我们去城门口接她们吧。”

    “是。”

    虽然天光才微微亮,但是县城却已经开始热闹了起来。地处鱼米之乡,大明朝百姓的商业意识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密密麻麻的摊位满当当的挤在一起,只要一个铜板就在在早市摆上一次,多是些县城周边的百姓,挑着自家的蔬菜或者肉类,挂着喜气的笑意,大力推销着自家的菜品。县城的商户和住户则在这其中不停的挑挑拣拣,不时买些自家需要的东西。

    艰难的在这其中挤过去,到了路尽头,再走一刻钟的样子,就可以远远的看见县城的大门了。润州地处江南,较之北方所受战火的席卷较少,因此这城门虽说斑驳了些,但是好歹能用,现任县官是个比较抠嗦的人,看着能用,自然也就不拨款维护了。因此江南地区虽说大多繁华,城门却是普遍没有北方的新。

    由于现任今上坚持休养生息政策,大批军户解甲归田,因此堂堂润州县城,门口也只是有两个兵士,对于过往货物也是草草检查,收了进城费就立刻放行了。不一会,许哲就看见根子叔的牛车排到了面前,两个兵士看着车上的一男两女,再看看赶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