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狙击南宋-第5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烈一回到长安。就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龙首原上,人山人海,漫无边际,鼓乐笙歌,绵延十里。

民心可期,军心可用。威服天下,四海归心。

狄烈已经完成了由最初单枪匹马拯救苍生的英雄;到独立拉起枪杆子,对内压制皇族,对外抵抗异族侵略的枭雄;再到灭金驱宋,打下一个大大江山的一代雄主的蜕变。

时机的确成熟了,天下即将走向由乱而治的大道。而他的内心,业已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列国使节,原本已准备回国,一见眼下这架势,哪里还敢走?一边急派副手赶回本国。准备国书厚礼,一边亲自跟随华王一行前往长安。

正在大搬家的赵构得知消息。比正主儿还开心,不等结果出来,就急急派人赴长安,上表请狄烈立国。为什么这么急不可耐?除了巴结示好以外,最重要的是,这事对赵构而言,实在是利好消息。因为只有狄烈立国了,赵构才能彻底摆脱朱皇后的影响,才不会无时无刻承受来自朱皇后的巨大压力,他的南宋,才算唯一的、代表赵宋宗室的合法王朝。

狄烈立国,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赵宋而言,都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只不过,狄烈会那样轻易让赵九如愿吗?

……

依然在甘露殿,狄烈携十一位王妃,拜见了朱皇后。

时值六月,殿外阳光明媚,而殿内却清幽暗淡,甚至还要点上一排蜡烛,光线才足够照亮五官。

常礼结束之后,诸王妃也都知道,夫君必有要事与皇后相商。问安毕后,未敢多留,齐齐告退而出,至偏殿静候。

夏风穿堂而过,廓上缦纱飞舞,宫娥垂侯阶下,鼎炉沉香如雾。

就在这静谧如夜的氛围中,狄烈与朱皇后以最标准的宫廷礼,间距五尺,以手抚膝,脚跟垫臀,跪坐于锦团之上,相对而视。

阳光从背后窗格透入,一道道光柱中有亿万浮尘乱舞。殿堂广阔,光线只照亮一隅,而橙色的烛光,也只映半堂。朱皇后身着彩凤簇团玉色冕服,叉手跪坐,光线隐约照着半面,令她的面庞及整个身体,散发出一团柔光,同时也使得她的五官表情,如隐雾中,蒙胧不清……

“终于到了这个时候……”声音空幽如菊,吐气如兰,带着一丝淡淡的落漠。

狄烈欲语无言,只有沉默。

“犹记得你初上天枢城时,嗯,那会还叫天平寨。人马不过数百,治下不过万民,官视你为匪,匪视你为敌。即便在这等窘境之下,你依旧能豪气万千地喊出‘我的荣耀,我自己拿;我的富贵,我自己取’。悠悠五载,时到今日,你终于拿到了最大的富贵……”朱皇后似乎也不在意狄烈是否回答,只带着追忆的语气,悠然絮语。

“皇后……真是好记性。”狄烈也被朱皇后的话语,带回了那段曾经岁月。嗯,似乎自己还真说过这么一段雄心勃勃的话呢。

烛光随风而动,朱皇后似乎也微笑了一下:“还是不要称我为皇后了吧?皇后,将另其人。”

“不,你依然是皇后。”狄烈诚挚地道,“我会给你一个前朝皇后的尊号,宫中一应用度,亦将比照新朝皇后。”

朱皇后神情淡定,似乎没有太大意外,淡然道:“让我猜测一下,你这样做,除了可稳定原故宋官员将领,及天下百姓之心外,是否还有借势压制绍兴天子之意呢?”

狄烈洒然一笑,并不回避,直言不讳:“确有此意。但皇后还说漏了一点——我狄烈绝不是个过河拆桥之人,这五年来,皇后对狄烈、对天枢、对天诛军的支持,有目共睹。新朝的建立,有皇后的一份功劳。有功必赏!这是天诛军的军规。也是狄烈能走到今日的重要原因。”

朱皇后轻轻柔柔一低螓首:“谢殿下恩赏。”

凉风穿堂,朱皇后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不胜娇羞。宽大的袍领,显露出如天鹅般优美雪白的玉颈,细细的汗毛,随风轻动……此情此景,竟令狄烈有一种欲深入窥探的欲望……

“我……只想知道一件事,望殿下如实相告。”朱皇后一直保持着低首垂目的姿势。只有一双纤纤玉手,微感紧张地不断绞动,不知是因为感应到那双极具侵略性的灼灼目光,还是因为自己将要说出的话会引发某人反感,“不知……渊圣……是否……当真如传言所说……”

狄烈本已探直的身体,僵了一下,慢慢坐回脚后跟。沉默一会。只淡淡说了一句:“他,消失了。”

说罢,长身而起,向朱皇后最后施了一行,振袖转身离去。

朱皇后以前所未有的恭谨姿态,双手按地。低首垂颈,娇躯半伏,还了个只有参见上位者才有的大礼,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不动。她低垂着头,看不到脸上表情。却有两滴泪珠,双坠于地。在落针可闻的静室里,滴答有声,清脆盈耳……

……

一一三二年,七月初一,在天下善祷善诵,劝进如潮之下,狄烈毫无悬念地登基为帝,国号为华,以长安为都。

大华之国,建立。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以爵为国,建元“天健”。

天健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按后世史书所载,华太祖登基当日,华山绝谷轰鸣,红光满天;东海现白龙,向西方频频稽首,如是者三,方沉入深海。

嗯,自古帝王登基,都少不了有这些所谓的“祥瑞”,以示天命所归。

不过,事实的情况是,这些“祥瑞”,还真有,目击者有数百人之多。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千而万……一时之间,引为神迹。更令天下人坚信,华国天子,果然是上苍派来驱逐鞑虏,拯救万民的。

只不过,真实的版权本却是:华山绝谷,被秘密埋伏的情报司暗卫扔了上千斤炸药,自然是“绝谷轰鸣”;火药加火光,自然就是“红光满天”;东海所现之物,是天波师将士费九牛二虎之力,捕获的一条虎鲸。在华天子登基之日,用大船拖着这条虎鲸在近海处转了几圈,然后放生了事。沿岸百姓远远见到,莫不以为是海龙现身,那个叩头如捣蒜……

登基的形式,也与当初赵栩即位的场面类似。

当百官朝觐礼结束,进行最重要的一道仪式——进宝玺时,捧宝官开盒取御宝授左相,左相陈规捧宝出班,垂敬上言:“皇帝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

头戴旒冕,身着大红冕服的狄烈,从内侍高举的盘中接过宝玺,轻抚如玉润泽,感慨不已——这封存经年的传国玉玺,终于可以堂堂正正亮出来了。

在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中,狄烈卓立云台,目接长天,心潮澎湃,直欲引吭长啸——

五年,整整五年,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五年,艰苦卓绝的五年。

五年,血雨腥风的五年。

五年,光辉岁月的五年。

遥想当年,刚来到这个时空的时候,除了一把枪,一无所有,那个时候,他只为了生存而战;然后,凭借手中枪,聚拢了第一批人,又收获了大量的物资;再往后,东西越聚越多,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甚至组建起了自己的军队……一切,就随着心中一点执念,不断发酵、膨胀,终于酝酿成了一个巨大帝国。

这是我的国!我的臣民!狄烈深长地吸了一口领土的清新空气,脑袋似乎也为之一清,暗暗警示自己,戒骄戒燥。新国建立,不是万事大吉,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巨……

第四百四十六章 内政、整军

(大盟的打赏,总是牛气冲天。书友们的票子,砸得很猛啊!)

~~~~~~~~~~~~~~~~~~~~~~~~~~~~~

华朝开国,普天同庆,更有好消息传来,成都府诸路,已正式纳入华国势力范围。新朝国土版图,陡然扩大五分之一,当真是开国大典上最好的礼物。

中原迅猛崛起如此一个庞大帝国,周边诸国,无不震怖。纷纷遣使,携重礼国书,前来朝贺。并希望缔结盟约,或自承属国,或要求平等相待,各有所需。已经沉寂了两百余年的大唐故都长安,又隐隐重现昔日万国来朝,四海滨服的盛况。

狄烈当初决意接受劝进后,谈到国都问题时,朝臣们提出三个定都地点:开封、太原、长安。

文官们多倾向于开封。宋之故都,巍巍汴梁,京华春梦,百年沉醉。虽时过境迁,人物皆非,犹令人感念萦怀。

武将们则多倾向于长安——华国建立后,注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军事防御的重心都将在西北部。将国都建立在距离国境线较近地域,更有利于中枢对边军的指挥与支援。

至于太原,则是许多原天枢时代的老人们怀念之地,且华国百万军民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来自河东,故此,在下层军官及士兵中,定都的呼声也颇高。

狄烈通过反复权衡之后,最终决意定都长安。

开封虽好。却是一个足以挑动南渡宋臣神经的敏感地区。你占领没关系,但若建都。就挑明了要与南宋为敌——要知道,眼下迁都长沙的南宋朝廷,依然将长沙称为“行在”,其意仍然是不忘东京故都。尽管大伙都心知肚明,这东京注定是再也回不去了,但面子上要做到位,大家心照不宣就好。但若定都东京,那就等于把脸皮子撕破了。必定招至南宋朝野反感激愤。南宋未必有挑战华国的胆量,但舆论上对华国肯定很不利。南宋那些士大夫,动手不行,动口却是牛到不行……为了尽量避免过度刺激南宋君臣,减少将来统合南宋时所遇到的阻力,此事不可不谨。

建都长安,确实如武将们所考虑的那样。能够在战事发起时,中枢快速反应、调度、支援——须知在古代落后的通讯条件下,中枢距离边境越远,反应就越慢,调度越僵化,支援越迟缓……这对战争的胜负无疑是致命的。

后世明朝为什么由南京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的真意。不是说敌人打过来了天子都不跑(北宋二帝就是前车之鉴),而是指在中枢决策者更接近于边军,接近敌国。这样一旦有变,可以最快速度做出决策,并迅速反馈回边军将领处。使边疆将帅能贯彻朝廷的意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