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伏伽知道侯君集到了皇上面前,也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参与谋反之事,早作了准备,已将纥干承基和贺兰楚石从狱中提出带入宫中,另将从东宫搜来的有关侯君集的文书档案也带在身侧。

侯君集听到贺兰楚石的名字,脸上的肌肉稍显僵硬,他知道皇上今日要与自己彻底摊牌了。

贺兰楚石惶惶然入殿匍匐在地,李世民喝道:“贺兰楚石,你知罪吗?”

贺兰楚石叩头不已,说道:“罪人知罪,罪人知罪。”

“那好,你将向大理寺供述之事再复述一遍。”

贺兰楚石抬眼向侯君集看了一眼,他平时非常畏惧这位严厉的岳丈,眼前到了这般境地,为图减轻自己的罪过,什么也顾不得了。他不敢起身,低着头将自己所知密谋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贺兰楚石说完,李世民斜眼向侯君集看了一眼,发现他站在那里双目斜向一边,脸上没有喜怒之色。李世民不想当着贺兰楚石之面询问侯君集,遂向孙伏伽挥挥手,孙伏伽乖觉地带领贺兰楚石退出殿外。

李世民手指那堆案卷,对侯君集道:“贺兰楚石为你女婿,若是虚妄之事,他不会硬行攀扯你吧?你若再不承认,这里还有李安俨、纥干承基等人的供词,可自己看一遍。”

侯君集似乎回过神来,默默注视了李世民一阵子,方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陛下,事已如此,罪臣无话可说,就请陛下按律裁处吧。”他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承认了自己谋反的罪行。

李世民也瞪视侯君集良久,最后轻声问道:“君集,你随朕多年,颇立军功,朕待你也不薄。你最近赋闲在家,终久还有再起用你的一天。为了这等小事,你竟然将朕恨之入骨,你想,这样该是不该?”

侯君集道:“谋反之事,向为历朝君主所不容。罪臣密谋之事败露,按律当斩,罪臣无话可说。若论事件之起因,陛下,罪臣今日斗胆问一句:罪臣固然私取了一些珍宝,然与克定高昌国之功相较,孰重孰轻?”

李世民森然道:“事到如今,看来你的怨怼之心依然未消。不错,你率兵击破高昌,功劳很大,然你自己私取珍宝,纵兵淫掠,就犯了我大唐的军纪!自高祖太原起兵以来,我军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你随朕多年,经历过许多胜仗,你以为我们取胜的根本在于你我之能吗?非也!军纪严明,能遂民心,是为根本。你领兵去讨高昌,对军机兵法把握得恰到好处,然你违了大唐军纪,遂使高昌军民鄙视我朝。你说,这破坏军纪与击破一国相较,孰重孰轻?”

侯君集心里不服气,然不敢再与李世民争辩。他呆立那里,心里不知道又想些什么。许是想到此罪成立,自己难逃杀身之祸,心性忽然变软,遂乞求道:“陛下,罪臣知道错了。念罪臣侍奉陛下多年,且此次密谋仅议论而已,未显于明处,陛下能否饶罪臣的一条命来?”

李世民叹道:“朕主政以来,对功臣最为眷顾。朕这样做,非为单单顾及背上杀戮功臣的名声,实想我们一同取得天下,大事已成可以长相厮守富贵,不枉功臣们所付出身心之力。你为功臣,有大功于国,朕自有分寸,只是如此大罪,国法难容,朕纵然想赦免你,可是天下之人能答应吗?君集,你不要逼朕。朕遇到这种事,心里能好受吗?”李世民说到这里,想起已被赐死的李祐,还有此案中的李元昌、李承乾,他们皆是自己的至亲,按律当斩,不禁心悲神伤,眼角里不觉潮红起来。

侯君集听到李世民说出这样的话,知道自己生死难卜,且被诛的可能性更大。他忽然又伏倒在地,乞求道:“陛下,罪臣死不足惜,毕竟是罪臣自己做出的事,也怨不得别人。若君集必死,罪臣有一事相求。”

“你说吧。”

“请陛下为君集留下一子,以奉祭祀。”

李世民沉吟不答,过了一会儿,他让人将侯君集带回狱中。

李承乾来见李世民,进入殿内即匍匐在地,一路爬到李世民的面前,叩首道:“父皇,儿子不孝,不该与人密谋,以致惹父皇生气。”

李承乾爬动时因腿脚不便,姿势非常难看,惹得李世民心中更加生厌,胸中怒火更盛,不禁骂道:“老子一生英雄,怎么生出你这样一个儿子?你若有能耐,一夜之间逼宫成功,或者将我的头颅斩下,那也算是你的本事。可你呢?又想做太平太子,又在那里磨磨唧唧生事,你还能妄称为人吗?”

李承乾到了现在,已对保留太子之位不存幻想,一门心思想留下条命来。他不敢辩驳,只是一味地叩头。

李世民继续骂道:“我立你为太子即是想让你继承大统。可你呢?整日里与你那不成器的小叔交往,不思学习,不思修养,却在宫中效突厥之俗玩那些无聊的游戏。你要文无能,要武无力,却想凭空里夺得皇位。我问你,你靠此能耐能坐上皇位吗?我就是将皇位让给你,凭你这无德无才的道行,能服天下之人吗?”

素来逆来顺受的李承乾,闻听父皇疾风暴雨般的讥骂,心底里忽然冒出一丝刚强,昂头道:“父皇责骂,儿子无地自容。若父皇能设身处地替儿子想一想,假若父皇处于儿子这种境地,又该如何做?”

李世民一愣,他实在想不通李承乾在此当儿,竟然还敢发声顶撞自己。他微一凝神,又斥道:“怎么做?我派诸多重臣去辅教你,他们对你如何说的?”

“众良师教儿子以圣哲大道,这些道理儿子懂。然儿子为太子,向为父皇不喜,父皇更是偏爱泰弟,并许魏王府中置文学馆。爷爷在位时,曾许父皇在秦王府中置文学馆,后来父皇果然当了皇上。父皇这样做,泰弟会如何想呢?”

“胡说!我让泰儿在府中置文学馆,是看到泰儿不像你那样嬉戏无度,而像我一样喜爱文学。他招引学士,果然编出一部《括地志》来。你这样想,还是自己想错了念头。”李世民一生光明磊落,唯玄武门之变中杀兄逼父,为其最大的私处。李承乾现在公然提起,李世民虽然继续呵斥于他,然胸中不免气短。

李承乾再顿首曰:“父皇啊,儿臣早被立为太子之位,夫复何求!若不是泰弟在那里明里暗里相逼,儿子岂能做出这等糊涂事?”

“泰儿怎么逼你了?”李世民明知故问,他自己经历过玄武门之变,为局中之人,岂不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李承乾忽然变换了语气,泣道:“也许泰弟没有相逼,全是儿子想岔了念头。母后在日,常常教我要爱护弟弟,以全兄弟手足之情。我现在做出丧心病狂之举,愧对父皇和逝去的母后,就请父皇责罚儿子,以彰儿子之过。望父皇念儿子为失母之人,又身有残疾,给儿子留下一条活路,以残生侍奉父皇。”

向来唯唯诺诺的李承乾遇到决定自己命运的危急关头,竟然能口齿清楚地为自己申诉,以图打动父皇之心。考其一生,如此精彩的对答还是头一遭儿。

李世民听到李承乾提起其母后,心中晃过长孙嘉敏临终前的场面。那日,长孙嘉敏在榻前谆谆告诫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要相亲相爱,嘱李承乾要修德养身好好做太子,并让李泰、李治好好辅佐兄长。待他们退出殿门,长孙嘉敏伸手拉着李世民之手,央求道:“二郎,我求你一件事,好吗?”

“敏妹请说。”李世民当时答道。

“想起你当初与隐太子、齐王争斗的情景,我直到今日心有余悸。他们固然不肖,然你们毕竟是亲兄弟啊!二郎,我走后,承乾他们就累你多照顾了。不管他们今后谁当皇帝,千万不能让他们为争皇位,再弄得头破血流,甚至伤了性命。这件事,你一定要答应我。”

李世民想到这里,心中不由得叹道:敏妹,你当初这样说话,难道已看到今日之局面吗?

那李承乾依旧伏在地上啜泣,李世民此时没有心情再与他说话,遂挥挥手,让人把李承乾带了下去。

第二日,李世民召集萧瑀等人议决此案。

李世民环视众人,沉声说道:“朕让你们一同议决此事,其实心里不是滋味。他们或为皇弟、皇子,或为勋臣故旧,朕有时想以仁慈之心,宽恕他们罢了。然国家制度,不得废设,朕不能因一己之私,置国家大义于不顾。大家都谈一谈,我们该如何处置他们?”

萧瑀道:“陛下,臣等曾经私下里议论过几回。若按律处置,谋逆之罪须诛灭九族,势必血流成河。陛下多次说过要宽法慎刑,臣等以为此案可以只罚首恶,不问妻子亲戚。陛下前些日子处置齐王反叛一案,仅诛杀齐王一干直接案犯,对齐王妃及其子一概不问。臣以为处置太子一案,可以仿照此例。”

“只问首恶,不问其余?你们以为呢?”李世民目视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道。

长孙无忌道:“萧公所言,即是我们商量过的意见。大家皆以为,秦汉以来,君主动辄诛灭九族,太过残酷。我朝既然厉行宽法慎刑之教化精神,对谋反之事固然要制裁,然不能作为特例从严处置。”

房玄龄、高士廉、马周、褚遂良、孙伏伽等人纷纷点头,显然皆赞同此议。

说到“宽法慎刑”之语,李世民的心头又涌上烦闷心情,说道:“哼,朕说过要宽法慎刑,也是这样做的。然太子、齐王他们呢?视朕如此做为软弱之举,你们看,他们无德无才,竟然想举兵为乱,实为狂妄无知,追根溯源,还是欺朕过于宽仁了。”

李世民一出此语,众人不敢再吭声。他们久在李世民身侧,熟悉李世民的脾性。李世民如今正在气头上,谁贸然撞上去,弄不好就要落个没趣。

众人沉默了一会儿,马周率先奏道:“陛下,太子和齐王他们谋反,实在狂妄。然因此说力行宽法慎刑之精神错了,臣以为有失偏颇。始皇立法苛刻,炀帝崇尚暴政,所以秦隋二朝,皆历二世而亡。由此来看,严法苛政,违天害民,杀戮贤俊,天下之人同心叛之。陛下抚民以静,唯重教化,遂使天下大治,观太子与齐王之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