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国色-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窦建德大举来援之际,就不能从孟津渡河,而直达洛阳城下救援王世充。窦建德只有选择从白马津渡河,由东往西攻击,救援王世充。结果被李世民以精锐堵截于虎牢关下,结果就是众所周知的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以少胜多大破窦建德,窦建德以自己的惨败成就了李世民的威名。
  其实战略之上,窦建德没有大错。
  历史上窦建德被李世民强兵阻于虎牢关前时,祭酒凌敬曾向窦建德献计说,大王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如此有三利,一则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形势益强;三则关中震骇,则郑围自解。
  凌敬的建议,是让窦建德攻打河内,夺取河阳孟津之后,命大将驻守在此,从北面威胁被包围洛阳城的唐军,而自己率主力则攻打蒲津渡,从西面威胁关内。
  这一建议听起来很高杆,围魏救赵,可以一解王世充洛阳之围,但从实际上,却是书生纸上谈兵。当时李唐在河阳有黄君汉部,王君廓部,驻守在河内还有刘德威部,岂是可以轻取的。
  窦建德大战略上没有错,只是李渊父子计高一筹罢了。
  眼下李重九以后世穿越者的眼光来看,深知河内之地,对于将来李唐攻打王世充的成败极为关键。河内之地,若不为李唐所据,那么王世充尚有一线生计。
  不过现在的刘黑闼,已是当初虎牢关之战窦建德的削弱版,指望刘黑闼大举援王世充已是不可能了。
  所以李重九唯有这时提枪上马了,若是李重九是当初窦建德,千里奔波至虎牢关险地作战,乃是入李世民之圈套。这是对方选定的战场,若是依此而行,等于对弈之时,对手布局,对方下一字,自己应一字,落为被动。
  所以要想破局,李重九就不能走虎牢关,而应走河内,依照凌敬的计策,逾太行,入上党,攻李唐的心腹之地,以达到围魏救赵的结果。如此行事,就达到自己布局,李渊李世民不得不被动应子的局面。
  如此宇文化及能否坚挺,守住河内之地,成了李重九与李渊交锋的关键所在。
  
  第四百七十四章虎将
  
  雁门郡,雁门县。
  自去年在此歼灭刘武周部主力后,雁门五县现已是尽归赵国所有。
  而雁门郡现已与太原郡,皆并入太原府下,乃是一府二郡。
  现在郡都尉高楚,正陪同从晋阳至雁门府君苏素,一并视察这新开垦的两千亩田地。
  现在这一千亩田地上,去年冬天播下的冬小麦,已是成熟。百姓们在麦田内忙着收割。
  苏素手指着这田地,向高楚问道:“你说这新开垦的两千亩田地,是军屯地,还是民屯地。”
  高楚向前方一指,向苏素禀告言道:“回禀府君,这北坡一千两百亩乃是民屯地,南坡八百亩则是军屯地,因去年刘武周犯境,乡兵都在操练,不得空屯田,所以和百姓约定,八百亩地由百姓替我们耕种,之后两边五五分成。”
  苏素闻言点了点头,言道:“作得很好。”
  苏素和高楚沿着田间阡陌又走了一段路,两旁百姓拿着镰刀正满头大汗的收割麦田,一旁还有穿着杂服的乡兵士卒帮忙。
  远处田间还设有火墩子,上有士卒嘹望。
  苏素随意找了一名老农询问,言道:“老汉今年收成如何?”
  这名老农也是见惯世面的人,虽不知苏素就是太原一府的最高长官,但也知道其是一名官吏,当下也是从容回答言道:“这位官长,之前刘武周在此时,纵容突厥人,在此四处打草谷,我们百姓辛辛苦苦种了田,都给喂了马。眼下刘武周这汉奸一死,今年开春之后,都没见到胡骑,百姓们也都大了胆子,离开了各自的村落讨生活。”
  “你看这里都是上好的田啊。老汉我全家,还有才六岁的娃娃,都来帮忙了,都是托赵王的福,逐了胡骑,今年吃饱肚子。不成问题了。”
  苏素言道:“王上也赵人,怎会不思造福自己乡邻的百姓。”
  苏素十分满意,当下命左右赏了这老农二十文钱。老农也不推辞,哈哈一笑接过钱后,继续下田干活。
  苏素对高楚言道:“百姓性情豪爽,可谓民风淳淳。有如此百姓,将来要大治可谓不难。”
  高楚言道:“那还不是,雁门乃是边郡,一贯物产不丰,百姓贫瘠,要是今年雁门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太原。上谷两郡的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苏素与高楚从田间走到官道之上,一旁府内的随从早给苏素备好了车。
  苏素对高楚言道:“这一番视察,吾心甚慰,当初刘武周在雁门时,横征暴敛,强征民役,为了献媚突厥人,甚至让突厥人放马农田之内,啃食青苗,弄得三郡百姓民不聊生。魏府君曾经有言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为官在此,当思造福百姓,否则不要说赵王。就是监察御史也饶不过你。”
  高楚听苏素说监察御史二字,当下微微有点后背发凉。
  李重九自设立官制后,以卢承庆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二人,侍御史四人。
  在侍御史之下,还有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位,正七品自从七品不等,官位虽低,但权限极大。
  监察御史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巡按州县,为朝廷耳目风纪之司。每郡设正七品监察御史一人巡查,各县还有从七品监察御史监督,但凡有官吏不法,皆可直禀御史台,甚至直接向李重九上奏,其中间不必通过中书省。而监察御史任官,也是从不由内外调,也从不由外迁内,入御史台就是一辈子在御史任上滚爬。所以监察御史,可以不必卖任何人的帐。
  高楚听苏素这一番耳提面令,当下抱拳称是。
  于是高楚苏素二人一直驾车前往兵营,兵营设立在雁门关隘口之上,在往北就是娄烦县的桑干镇。
  当初刘武周举事谋反时,陈孝意,王智辨二人率军突袭刘武周,将刘武周包围于桑干镇,但突厥骑兵突然杀至解围。陈孝意,王智辨二人大败。
  后刘武周一直屯兵于桑干镇,雁门县二地,频繁南侵。这一次收服雁门县,高楚就将乡兵主力驻扎在此天险之上,扼守关口。而苏素见雁门关天险,亦是不由感慨。
  护卫骑兵簇拥着苏素车驾来到军营。车驾到辕门之前停下,高楚与苏素步行入营地。
  苏素先去校场,高楚当下下令营内士卒进行操练。
  苏素见士卒训练有素,十分满意,对高楚言道:“你这乡兵操练倒是比晋阳城中的武卫军也不逊于多少啊。”
  高楚不无得意地言道:“某这兵马在雁门驻守多年,从刘武周大小数十战,打得可不比武卫军少,不少士卒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苏素向高楚问道:“驻扎在雁门关有多少人马?”
  高楚正色言道:“有两千人马,其中马军游击两百,正兵一千五百人,辅军三百。”
  苏素闻言欣然点点头。
  高楚见苏素心情很好,当下借机言道:“启禀府君,我军士卒能骑擅射,马军两百实在太少,硬弓不多,而且劲弩全无,府君,某心知足开弩,踏张弩,床弩弄不来,但好歹臂张弩弄个三五十支应不成话下。”
  听高楚这么说,苏素手点了点高楚,言道:“说的轻巧,索性我将太原府牧守之位给你好了,若你能弄来这些,我无话可说。这一次到地方各县视察,那些县内的官吏就会给我哭穷,你也别给我来这一出。”
  高楚听了当下叫屈起来,言道:“启禀府君,我这不是和你商量吗?乡兵装备太差,与驻扎晋阳城内的武卫军差了不止一截。武卫军中,仅是明光铠就有两千具,还不说两档铠,鱼鳞铠。”
  苏素言道:“武卫军是府军,你乡兵能与武卫军相较吗?兵部早有明令,劲弩,铁甲只有府军才能配备,乡军只许用皮甲,弓箭,至于马军游卒倒是不限,但我看你养这两百马卒都已是不易,哪里来多余的粮饷供给马军。”
  高楚笑了笑,言道:“回禀府君,其余事也就罢了,但马军这事你倒是不用担心,只需你答允一声即可。”
  苏素闻言停下脚步,赵国的四支府军,直属朝廷,尉迟恭虽是驻扎在晋阳,但并没有奉苏素号令,将来要调走,也只是李重九一句话的事情。
  所以太原府内真正也只有乡兵,归属于府内调动。
  高楚若能加强乡兵的实力,对于苏素而言,对于太原府的安危也是有力臂助,更何况刘武周虽死,但余部宋金刚和苑君璋二人仍据娄烦,马邑,对于雁门,太原的北面仍有十分威胁。
  苏素问道:“你怎么弄来马军?”
  高楚压低声音与苏素言道:“娄烦郡的消息,苑君璋在从突厥人拿弄了数百突厥好马,现正在桑干镇老沙河一带放牧,距此不过千里,我有心取之。”
  苏素皱眉言道:“此事消息可准,并非是苑君璋的计谋?”
  高楚嘿嘿一笑,言道:“绝不会有错,此消息是中山李氏的消息之我的。”
  苏素当心信了几分,自李重九决定认中山李氏为本宗之后,娄烦,马邑以及散落在各郡李氏族人,纷纷归迁至雁门,太原定居,现在已是有三四千人。
  李重九虽不如李渊那般优厚族人,几乎将李唐弄成了家族企业,不过李重九对中山李氏也是少不了照顾,这都是当时之人普世价值观。特别是北地百姓犹重宗族。
  燕赵百姓一贯好武成风,一般大的宗族都是令子弟操练弓马,学习武艺,以作自保。而中山李氏也不例外。
  李重九将李氏族人招了一百人入临朔宫,充作宫内侍卫的士卒。而在在雁门,太原两地的李氏族人,则选择了不少人加入了府军,乡军。
  苏素当下接见高楚麾下一员校尉,此人名为李苇,正是出自中山李氏。
  李苇向苏素问道:“你说老沙河边有苑君璋的骑兵牧马?”
  李苇言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