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雪耻-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派员,创建京东特委机关。这期间为了掩护身份,他开始使用“李运昌”这个名字。1936年4月,李运昌被任命为中共京东特委书记。7月,李运昌又帮助唐山建立了中共唐山工作委员会,在冀东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学校教职员工联合会、农民齐心会、反帝同盟、抗日救国十人团、劳工会等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4月,李运昌接到北方局通知,前往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白区代表会议。5月初他到达延安后,先参加了中国人民全国代表会议,随后又参加了中央召开的白区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李运昌把冀东地区的基本形势和冀东人民目前反对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的斗争情况,向中央作了系统的汇报,并在中共中央主办的《解放》周刊上,以“鹿鸣”的名字发表了《日寇汉奸统治下的冀东人民》一文。
在延安期间,周恩来单独接见了李运昌,对他在冀东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请他为毛泽东主席作工作汇报。在听取了李运昌的汇报后,毛泽东对冀东的工作表示满意,并鼓励他回去之后继续努力工作。在离开延安之前,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又单独找李运昌谈话,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并任命李运昌为中共河北省委书记,要求做好游击战的准备工作,进行武装抗日斗争。中央还专门选派了两名团级红军干部李润民、孔庆同,随李运昌一起返回冀东开展工作。
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是李运昌等人早已计划好了的事情,可惜由于韩云华部的突然崛起和更加突然的出现在冀东而被迫更改了计划。但是由于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暴动的相关情况,所以李运昌、邓华、宋时轮等人怕引起了鬼子的注意,所以希望和韩云华沟通一下,最好是得到他的支持,在他和鬼子对峙的时候,由冀热边特委在敌后组织这次抗日大暴动。
李运昌到达隆化后,由于战事紧急,所以韩云华也就一切从简,并没有设宴款待李运昌等人,只是让野战厨房作了一大盆红烧肉外加一笼白面馒头将就着吃了一顿。
饭后,两人也没多谈,直奔话题。李运昌将来意说明后,希望得到韩云华这个年轻的将领的支持。韩云华则是考虑了一番决定将暂时派不上用处而且机动性好的两个骑兵旅调归李运昌指挥,并且承诺将日军的主力吸引到承德的外围地区,时间大约在半个月左右。
韩云华的承诺大出李运昌的意外,李运昌也是一个带兵打仗的行家里手,他看得出来总兵力上韩云华部还是远远不如鬼子的,但是韩云华能毫不犹豫地划出两个骑兵旅归他指挥,这种魄力、这种胸襟实在让人佩服。单单这一下,韩云华便赢得了李运昌的友谊,用李运昌的话说:“这样的人值得相交!”
倒不是韩云华不知道鬼子的实力在他之上,但是现在对他而言,骑兵旅擅长的是长途奔袭,而最忌讳的就是让骑兵攻城和防御。接下来的战斗注定是你死我活的阵地防御战,而且内蒙古军区注定只能是被迫防御的一方,所以骑兵旅对韩云华来说暂时失去了作用,而冀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北踞长城,南临渤海,西控京律,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物产可资军需,而且深山密林,可供迂回。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理想战场。
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吞并全中国,就首先夺取了冀东。早在1933年初,他们就兴兵攻占长城各口。驻守在喜峰口、冷口,古北口一带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冀东人民的支援下奋起反击,后因国民党政府不予援助而失败。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竟同日本侵略军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塘沽协定。”,把冀东划为非军事区。接着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搞了个“何梅协定。”,把冀东拱手让给了日军。汉奸殷汝耕组织“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从此,冀东就完全沦陷为日本侵华的军事跳板和兵站基地。600万冀东人民,就变为日军铁蹄下的亡国奴,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机会现在就摆在面前,向来有便宜就占的韩云华怎能轻易放过,不就是两个骑兵旅吗,划出去就划出去了,又不是不回来了,就这样冀东的战事又起了新的波澜。

第一百二十一章 :冀东事变(十二)

日军华北方面军各部齐聚张北县,首先是作为地主的第二十一师团“击溃”原本驻守张北县的杨成武部的主力,占领了张北县城。随后谷寿夫所部的主力在集宁城下受挫后会同第26师团主力也来到了张北县,由于杨成武部的溃退,所以日军一路走来平安无事,并没有遭到中国军队的偷袭。
现在小小的张北县城里汇集了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三个整编师团外加两个独立旅团一个步兵旅团,总兵力达到了恐怖的7万人,这还不算各部配合作战的近三万伪军部队。
这次东进的作站目标早已确定,那就是彻底消灭韩云华部的主力,解决大日本帝国的后顾之忧,将支那东北华北以及蒙疆地区彻底打造成帝国的后方基地,为帝国实现大东亚共荣的皇图霸业奠定基础。
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艰苦作战,华北方面军各部对韩云华所部的战斗力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绝不能将这支支那军队等同于一般的支那军队对待,否则是要吃大亏的。
纵观这二十多天的战斗,大日本帝国虽然出动了十多万部队,加上伪军和用于牵制八路军其他部队的各个师旅团,总兵力几乎达到了十七八万人,但是取得的战果十分有限,尽管几乎摧毁了韩云华部的老巢,但是部队伤亡惨重不说,单单消耗的物资弹药就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弥补回来的。然而有军事价值的要塞据点还几乎全部掌握在支那军队手中,包括韩云华部的终级据点大青山和郝家大寨,当然也包括察哈尔第一大城集宁,可以说华北方面军的这次军事行动只是将韩云华从察哈尔赶到了冀东,实际上韩云华部的主力并未受到致命的打击。
战争进行到现在,谁也不敢也不能小瞧这支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支那军队了,幸好张北县城已经拿下,现在谷寿夫等人所要做的就是快速东进,完成对韩云华部主力的合围,夺回承德。
下午八点左右,张北县城里的日军陆续开拔,前往承德。根据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下达的作战命令,谷寿夫带领他的第六师团以及李守信部的三个伪军步兵师由张北县向北直击沽源。而第26师团师团长后官淳中将率领第26师团、步兵第三十九旅团以及一个伪军警备团向东攻打丰宁。最后由第二十一师团师团长率领第二十一师团主力协同独立混成第三旅团返回张家口,再经途北平,然后从北平直接攻击承德,三路大军合围韩云华部于承德,剩下山下旅团留守张家口和张北县。
日军开拔不久,内蒙古军区各部便收到了消息,最先收到消息的无疑是杨成武。日军来势汹汹,重兵压境,数万精锐涌入张北县,使得杨成武明智的选择了退却。虽然当时他也掌握着两万多部队,其中还包括内蒙古军区的绝对主力突击一旅。但是相对于日军的三路大军而言,杨成武手里的这点兵力什么也不是,而张北县城和集宁也不一样,没有像集宁那样完备的工事,如果杨成武的部队像杨瑞华部那样被鬼子围在了张北县城,那结局一定会和杨瑞华部的结局截然不同的。
15日晚八点,杨成武接到鬼子主力已经东进的消息后,立即命令部队集结,前一段时间为了避免部队被鬼子一网打尽,所以杨成武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了张北县的各个山区乡村。现在鬼子的主力已经走了,剩下的山下旅团只是一个被杨成武打残了的旅团,对杨成武部的威胁实在有限。因此,杨成武觉得只要他这边和鬼子再闹起来,那么司令员那边的压力肯定会有所减轻。就算鬼子不派兵回援也会留一部分部队来防备自己,到那是用于进攻的部队一定会减少,他这边也算间接地帮帮司令员。
日军的进攻速度很快,到16日上午十点的时候,谷寿夫所部便到达了沽源县境内,虽然距离固原县城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是沽源沿途的大小据点、交通要道、有战略价值的制高点全部被第六师团拿下了。而第26师团进军的速度也不慢,后官淳中将并没有像谷寿夫那样命令部队不顾一切的猛打猛冲,而是将部队分成三个进攻梯队,其先锋部队也已经到达了丰宁境内,距离第一补充总队一团驻守的县城已经不足三十公里了。
尽管如此,但是韩云华的临时指挥部却没有一点紧张的气氛,各部汇集起来的消息使得指挥部里的一大帮参谋学员们都一致认为战事虽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但是用不了几天,整个华北地区将会四处开花,鬼子以及其手下的傀儡政权就算不垮台也会元气大伤,想要恢复到原来的那种鼎盛程度绝不是短时期内所能达到的。
当然了,这种情绪也感染了韩云华,虽然大战在即有这样的情绪是兵家大忌,有轻敌的嫌疑,但是韩云华却认为这些年轻的参谋们判断还是非常正确的。他已经命令塞北军分区和沈玉泉率领的暂编独立第二旅做好突袭归绥和包头的准备,只要他这边命令下达,那边就要在第一时间攻下这两座大城。
16日下午五点时分,谷寿夫所部对沽源县发动了全面攻击,驻守沽源的第一补充总队三团在殊死抵抗了三个小时后无奈地撤退了。同一时间,丰宁县城也遭到了鬼子的攻击。不过驻守丰宁的是第一补充总队的一团,这个团的战斗力很强悍,攻下承德后,韩云华特意为这个团增加了一大批的武器装备,单单重机枪就一下子增添了三十挺,轻机枪和步枪更是不计其数。就连现在军中十分紧缺的迫击炮、掷弹筒以及75mm山炮和野炮也增添了不少,可以说一团现在已经武装到了牙齿,比之日军华北地区最精锐的第六师团也一点也不逊色,根本不是第26师团这种二流守备师团所能相比的。所以一团利用丰宁县城外有利的地形节节阻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