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越王勾践-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潭就是你爷爷,但从那时起,吴越老是战啊战,越弱吴强,中原远水救不了近火,从此又失去了联系,后来听说允……允常迁徙到什么山中去了,老朽也曾几次前去找寻,但总是寻访不着,直到最近,派儿子去越国,得来的消息是两国在打仗。不过,老朽总算等到了允常的儿子……”说着,老人便唏嘘不已,说不下去了。

老人如一块活化石,将个越为禹后的来龙去脉和兴衰盛旺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在场的人听了不由悚然动容,深深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所折服。

“老人家,能给小辈几件先祖留下来的宝器观赏观赏否?”

“小子,不要总是老人家,老人家的,我是你伯父。”老人不无喜悦地瞪了勾践一眼。复又对元说:“引侄儿侄媳去家庙祭告一番,看来他还心有疑窦呢。”

顺着曲折的抱廊,穿过天井,左侧是呈八字形的一间高屋敞轩,它用四根石础为柱,柱上架梁,挑檐,檐下一方形匾额上书:“地平天成”。前两柱上镌刻一副对联,楹联上书:

“理五湖筋脉,

疏九流归宗。”

后方柱上镌刻:

“泽被八荒,

四方称圣。”

正中一额上书“人世永和”。

最为醒目的是正中一尊手握利锸的大禹像,丈八金身,背后赫然两柄玉钺,禹鼎内香烟袅袅。

廊庑上站满了家中男男女女,其中不少是小小辈的儿童。扶同、诸稽郢等人皆在槛外肃立,只有勾践,越夫人,元随允戎跨入槛内。允戎先拜下去,站立后,方是勾践一辈叩拜,拜毕,扶同等人方入内依次祝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看到了被供奉的祖先和姒姓族人,勾践和随行之人喜泪交流。此刻,他忙拉过越夫人跪在允戎的面前,勾践感动地说道:

“小侄此番偕妻子前来中原,第一个愿望就是认宗,今天果然得遇世伯,此乃先祖大禹之福荫也。”
第134节:大迁徙(7)


允戎扶起勾践哈哈笑道:

“元儿去越地经商,乃是老朽的主意。这里祖祖辈辈的东夷人都很怀念南边的族人,口口相传,念兹至今。今天允常的儿子总算不忘其宗,能见到你这么位有出息的后辈,老朽便死了也可瞑目的了。”

说着,大声吩咐说:

“内眷都去厨下张罗,外子都去请族人到此聚会,爷爷要好好款待侄儿、侄媳。”

姒姓的族人听说南边的族人来到了族长家,纷纷派员前来致贺,他们有的捧着满瓮的酒,有的捧着食盒,有的牵着羊,一时间门前挤得水泄不通。允戎命将酒席从厅里摆到厅外,厅外又搭起彩棚一直绵延出去,顷刻之时宅里宅外欢声笑语,熙攘一片,姒姓以特有的形式欢迎越王的到来。

酒阑人静。勾践被唤至允戎卧室,他将聆听伯父对他的教诲。

老人的卧室很简朴,葛布为帘以挡风,土炕上叠着葛布被褥,允戎一身葛布长袍,盘腿坐在土炕上,见勾践掀帘而进,欲跪地请安,便制止道:

“自己家中,不必多礼,伯父有话问你,炕上坐吧。”

“是。伯父。”勾践依言,上炕盘足,正襟危坐。

“你来中原,莫非有何难题,但求一解?”

“伯父,侄儿青年时代,便对兵法上所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极为推崇,以为这是王者‘垂拱而治’的治世良方。然纵观天下,莫不是用武力服人,哪有不战而使人屈的。自周初创于今,王霸崛起,列国纷战不休,越乃弱小之国,山居水处,十年九涝,百姓刀耕火种,食不果腹。如此一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以饮,垦荒而食的偏僻小国,却被无止休地拖入争战之中。侄儿并不喜战,每每看到百姓无端受戮,黎民横遭杀害,心中如刀剐油煎,为免使百姓不再受兵戈之灾,侄儿才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国策,终于报仇雪耻,剪灭强吴。然侄儿以为,以战消战终非治世良策,怎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使越族百姓得以安宁,望伯父指点迷津。”

允戎捻着银髯笑道:

“投身于乱世的人,想独善其身是很难的。‘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打他,他要攻你。如今吴国已破,敌手已去,你就想不再劳师动众,只想使久疲的将士解甲归田,从此刀枪入库,教民休生养息,你也可从此做江南的安乐王了?孰料事情远非你所想象的简单,各国诸侯对你望风而慕,你已成了事实上的霸主。然你既不想重蹈吴王之覆辙,可又找不到‘垂拱而治’的方法,是以你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欲进不能,欲退不是?”

勾践被允戎一语言中,为之惊叹:

“伯父真是旷世高贤,侄儿心服了。”

允戎却又正色道:

“直到如今,你始终囿于越国本土,囿于越国的臣民,囿于自己是越国的君主,却忘掉了自己何许人也!你不想成为霸主这是对的,然骨子里是心惧二十年后你也会步吴王的后尘,倘若这样,伯父对你实在是太失望了……”

勾践虽觉得允戎所言无一不是自己所思所想,但这又有何不对,称越王,抚越民,守越土难道有何不妥,显赫于诸侯称霸天下于越何益……

允戎见勾践默然无语,便说道:

“看来你这个不开窍的侄儿还得好好调教你一番,夜已深,我也该休息了,你去睡吧,明日我陪你去登泰山。”

“登泰山。伯父偌大年纪……”

“我刚满八旬,怎说老了?”

勾践见这位伯父脾气很倔,只得唯唯应允,替老人铺好被褥后就退了出来。

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雄镇华夏之东。“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是日,允戎不顾年迈,带勾践登泰山,其用意犹恐其志小,故特上泰山予以激励。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五岳之宗,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不绝吟咏,历代帝王东封岱宗。“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凡登过泰山之人,莫不胸怀激荡,壮志凌云。

盘桓于齐鲁大地的泰山,西吞华山,南压衡山,中驾嵩山,北轶恒山,襟黄河为裳带,揽众山如点黛,观沧海似熔金,视九州烟九点。

溯沂水而上,进入东路的溪谷,攀岩直上,一路而来。只见泰山多石而少土,其石色苍黑,且多平方而少圆。泰山又多古松,少杂树。真可谓千岩竞秀,千姿百态,万松挺立,万载千年。立在中天门上方,鸟瞰下端,越王见到东首有一方呈圆形的空旷地,四周青松环栽逼视之,见圆形内岩石又四角见方,中间镂空呈大大小小长条形状,即问允戎道:

“伯父,这方地似人工开凿,不知作何用途?”

“这便是大禹当年祭天的地方,它的方向面海向东。那中间镂空的便是祭坛遗址。”

第135节:大迁徙(8)


“提起大禹封禅(封,祭天,禅,祭地),侄儿有一事要请教伯父。”

“何事不明?”

“昔齐相管仲作书,称历代封禅均就近而祭,譬如尧、舜均封泰山,禅云山,这云山便离泰山不远,独有先祖禹,封泰山,禅却在江南会稽,这是何道理?”

“上辈口口流传,说禹祖籍本江南,这夏族是后来迁徙到中原的,大约此等缘由,禹才封泰山,而禅会稽。”

“是这样的。”

允戎见勾践若有所思,说道:

“你毋须去钻牛角尖。大禹平定九州治水,解民于水火,才赢得万民称颂,被奉为列国之祖,其功德巍巍。然他是四海为家,八十六岁仍在东南巡狩,中途道死,遂葬会稽山。死时薄棺一口,布衾三尺,正因祖先有光照霁月的品格,历代才将他奉为人世楷模。”

勾践连连称是,说:“与先祖一比,禹是泰山之石,我辈只不过是泰山脚下那乱石中的一块小小卵石。”

允戎叹道:“一个君主只有摒绝心中杂虑,不断修身养心,为民造福,解民倒悬,黎民百姓才会称颂你。”

两人边说边谈,一步步向南天门攀登。

允戎毕竟年老,没走几步就要歇一歇,然而八旬老人仍身体力行,用自身顽强的毅力来激励后辈,对勾践来说是何等的敬佩,然此等感受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叔侄两人或攀援而上,或匍匐前进,有时老人靠抓着侄子的脚跟才被拖上一步,有时前面的侄儿拉着伯父的手将老人“拎”上去。经过艰苦地不断向上攀登,两人总算登上了泰山极顶。

俯视周遭,危者乎,泰山!勾践极目八方,意绪酣畅,神扬气荡。沧冥如一泓杯中之水,黄河如一条金色绸带,万里清风追逐着茫茫云海,天柱砥励直插云天。华山立,嵩山卧,衡、恒南北并列。群峰拱岱,峻岩崔嵬,此刻的他始知宇宙之大,天地之宽,不由面带惭愧地对允戎道:

“未登泰岳之前,侄儿眼中只有越国这方土地,今登上泰山极顶,竟不知越国往哪里找。我成井底之蛙了。”

允戎陪勾践登山用意自然是启迪这个侄子要目光远大,他知道千秋功业,贵在人心,因此希望勾践能效大禹救民于水火,使中原数百年争斗的局面能得以宁息。

此刻,他遥指着下方说。

“昔日大禹平定九州洪水,这其中的兖、徐、冀、豫、青五州就在泰山的四周,在中原人看来,大禹便是泰山顶上的擎天一柱。如今中原列国诸侯对你推崇备至,你又是大禹苗裔,凭借祖上的福荫及声望,定能使骚乱的天下得以安宁。天降大任于斯人,焉能局促一隅,视天下苍生于不顾!”

“是的,然诸侯的用意是将我推上霸主地位,但霸道岂会长久,夫差便是最好的明证。我并不想成为一代霸主,却又难拂众国之情,侄儿颇感为难。”

“霸道行不通,那么王道呢?”

“唐、虞、夏、商时代,民智初开,王权乃集权,王道即天道,这王道自然行得通,如今是群雄四起,民智大开,周王、王者之王的霸主尚不管用,这王道又有何益。”

“那么民道又如何?民道即人道啊……”

“人道么?是啊,昔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心劳力,这大约便是贤者所说的。”

“民道亦即天道。昔先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