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克里特迷宫-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过程中,邓肯先生费尽心思搜集了克里特艺术家们的各种作品,比如陈列出来最近出土的岩画遗迹、陶器制品、雕版印章和印图等。尽管它们因用途不同而被工匠们漆成不同的色彩,但共同的装饰镶边在本质上并未脱去其独特的克里特风格。在版画饰面上绘有一个让人联想到凯尔特与克里特图案特征的明显的平行符号。言及此处,我们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在对一些共同的复杂图案的处理上,凯尔特人使用的方法与克里特人相比,在风格上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却又显得更为深刻与合理。比如,比较阿拉伯数字3和4,前者是不完全的曲线,而后者则是完整的直线。这些差别在绘制的代表埃及和利比亚神话中的女神奈斯(Neith)的象征符号中得以体现。
现代人给予克里特艺术的赞誉和推崇毫不吝惜,甚至达到热衷和痴迷的程度。一位声名显赫的考古学家曾这样宣称“在此(克里特)之后你很难再找到更璀璨的文明了”。这实在是个伟大的宣言,尤其是当我们想想至今仍神秘莫测的古埃及艺术已经令世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时。毕竟,对于克里特岛我们至今仍一无所知,在这块神秘的大陆上,我们既没有发现古埃及那样具有熟练技术和高超艺术造诣的蔚为壮观的巨石雕塑,也没有发现类似的凝聚高度智力和精神品质的景观;同样,在这里我们也尚未见到亚述人艺术中最为典型的英武矫健的男子、组织有素的骁勇善战以及那迷人的率直个性;此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希腊艺术中的空想主义元素,其作用正是促使智力、精神、情感等较为抽象的事物更为形象化,从而使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特质上都能将此种文化的精髓思想尽情展现。但是,请不要对它产生丝毫质疑,因为克里特艺术中已经注入了抒情诗般的不羁与自由,这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作品本身也尽是如此,克里特文明正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现代人的眼球。在这方面当然有许多匠心独运的优秀典范,对于色彩的偏爱即是如此——有例为证,试问谁能抑制自己对瓦希里基陶器(Vasiliki pottery)那种“金色午后”效果的赞叹和喜爱呢?——一件如此简单自然却能令人赏心悦目的器物,一件完全超脱了形式主义的拘泥但却堪称经典的艺术极品,一种发挥到极致的令人眩目的优雅,这种工艺在象牙制品中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事实上,我们有可能高估了诸如“收获瓶”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人们往往非常容易被表面上那些鲜活的动作和表情所吸引,甚至赞美起它的瑕疵,而忘记了在埃及还有许多更为精致的矮身浮雕,毫无疑问,那些艺术家们也在向我们传递着他们的思想;当然,他们也很可能会拒绝接受我们那些像考古学家一样狂热的批评家们的品头论足。比如,当我们举目凝视岩画作品“侍酒者”(the Cup Bearer)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只是画面外的一个非常普通的,相貌英俊的少年,无论眼神、手势还是肢体都与我们毫无二致。然而,总体说来,克里特艺术目前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所以也便处于与其真实价值极不相称的位置上,这种状况从展台上的这一时期重要作品的寥寥就可见一斑。象牙雕刻品“跳跃者”便是这类作品之一。它的巴黎式优雅和希腊样板式的精巧与华丽立即会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虽然它已破败不堪,但透过残存下来的依稀痕迹,足以展示出其卓越的工艺。特别是作品中人物肩膀及手臂的骨骼与肌肉,充分表达出自然的质朴与动感;而其中丝毫没有在亚述艺术中司空见惯的夸张手法。另外一件杰出的作品是刻在滑石上的公牛头像。凡是看过它的人,无不被它的威严所震慑,它那高傲的姿态,机警的眼睛,竖立而起的灵活的耳朵,将朴素、优雅与高贵融为一体的自然主义的表现张力充分展现。无独有偶,另一尊关于牛头的石膏浮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煜煜生光的铜铃大眼,嘴巴和鼻孔一张一合,气喘吁吁;这头高贵的巨兽显然已臣服于绳环之下;但即使是死亡也无法撼动它那天生神力与傲然之气。笔者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这样一幅作品:一头母山羊在给它的羔羊哺乳。这堪称是一幅令人叹服的优雅而有穿透力的写实主义作品。
这种在克里特艺术中跳动的自然主义脉搏在旧石器艺术中也频繁涌现,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是在岩洞中发现的两幅岩画。这些非同寻常的更新世时代的遗迹是典型的旧石器艺术产物,其深邃的地质环境表明其悠远的历史,在如此遥远的年代,能存在这样的艺术不能不叹为奇迹,况且这并非个体创作的结果,而是一个有机的训练体系。而通过这一艺术折射出来的当时的社会文明绝非简单的体系状态。很显然,它是在第四纪冰河时代的灾难中被毁灭的,但同时代的考古发现表明,它对人类的影响并未彻底消失。
 D。 A。麦肯奇

内容简介(1)

关于克里特岛是如何神奇地崛起并发展成为伟大的古代文明帝国的?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种说法听来却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禁想起那个美丽的灰姑娘的传说。考古学对于它的描述首先始于谢里曼从梯林斯和麦锡尼的古城伯罗奔尼撒废墟遗址中获得的惊人发现——独具价值的前希腊文明的踪迹,他将其归为荷马时代文化。随后发现的证据表明,这一文化并不具备本土特征,而是从某个未知的地区泊入的,当时这一文明已经发展到其巅峰,并已开始显露出衰败的迹象——这并非考古学家们的奇思异想,那些伟大的古迹足以说明一切。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考古搜寻开始了,从文明的中心一直到受其影响的边缘地带。既然那双漂亮的水晶鞋已经找到,灰姑娘会在哪儿呢?最后,在种种断言被逐个推翻后,冰山的一角终于渐渐浮出水面——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那个神秘文化殿堂中的小公主,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克里特。但由于受土耳其统治下纷乱的政治环境影响,对克里特岛的深入研究始终被一拖再拖,无法顺利进行。
克里特文明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此,欧洲文明史的第一章将被重新书写。人们不再把古希腊当作欧洲文明的起源,不再相信希腊文化中那些无限夸大的历史,它们就像寓言中描绘的众神一样虚无缥缈。本书将引述史上不同作家笔下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神话和传奇,这些文献一直流传至今,被奉为人类至今发现的关于希腊文化最有价值的证据之一,而“英雄时代”的传统到底源于哪里,恐怕源头决不仅是这些诗人和剧作家们的凭空想象。当然,纵使我们现在千般聪慧,毕竟早已时过境迁,我们不必为此而揶揄历代的史学家们,也无需再叩问他们为何对那些无从捉摸的神话传说如此轻信,为何对荷马、修西得底斯及其他人的未必完全忠于史实的著作深信不疑,在未经过缜密、严谨的科学论证并获得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情况下,就认定宙斯和得墨忒耳是克里特的缔造者,对如此重要的一段历史妄下断言。
直到近年,随着大量无可辩驳的考古数据的陆续出土,才使得古文明的研究者们逐渐真正相信克里特文明的存在,可从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众多神秘记忆却仍旧令我们困惑不解。
研究发现,克里特岛便是爱琴文明的发源地,其势力在前希腊时代就已影响到整个欧洲——正如欧洲的一句俗谚,“一点点酵母足以把全团的面发起来”——不仅如此,事实上,如果给这项研究设置一个极限的话,那便是将解决所有以往悬而未决的历史性问题。
尽管克里特文明的存在已变得毫无争议,它即是埃及王朝时代的源头,当时闪族人刚刚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实现其历史上的首次鼎盛,但我们仍就无法弄清其遥远的起源问题。但在其遗址上发现的史前古器物清楚地显示,岛上早期定居者的文明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准的新石器文化——建筑材料上使用石头、粘土及枝条;出现最早的海上贸易——从早期爱琴文明的中心米洛斯岛进口黑曜岩;社会的局部地区甚至已经采用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此外,宗教信仰也已发展并初具规模,它最终作为克里特整体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希腊人继承下来,遗憾的是,在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后,它的真实身份竟已被人们彻底忘却。根据考古学的地层数据推断,克诺索斯岛上的最早定居者大致应该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
但是从欧洲大陆循到的文化痕迹来看,最早的文明应该属于一个更遥远的年代。尽管在新石器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或者石器时代后期,就已存在着野人部落,正如今天在世界各地仍广泛分布着不同野人族群的情形一样,当时无论是在克里特、埃及还是巴比伦王国,都存在着已经进化了的、具有一定文明程度的人,他们是“所有伟大时代的后嗣”——在此期间,古欧洲经历了地球史上的几次大规模气候震荡,这也便是被人类史学家们宣称的,在交错间隔的热带、温带和极地的地层发现的动植物化石特征显示有人类生存的迹象。而其所处的时期——即人类历史上距今最为遥远的文明,是在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或者石器时代早期。直至这一文明消亡,估计至少也是在公元前两万年前后,当时在欧洲至少存在着两个族落,他们的文化在今天分别被称作奥里尼雅克期与马格德林期。而这一时期亦被称作中石器时代,即为连接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中间的过渡期,它将人类最早期的文明传承下来,这一事实现今在史学界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认同。
如上所述,克里特文明的故事很可能是成立的,如果将整个欧洲的发展史写作一本书,那么它便应是这本欧洲史的开篇。但让人惊叹的是,它的“引言”部分竟然会从旧石器时代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