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第4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在刚刚亡国,身边只有几万近卫军,随时会被异族人灭掉,安全保障全在宗泽一个人身上,而宗泽坐拥百万兵力的情况下,还说出了威胁言语,这说明了什么呢?

又蠢又横又残忍?

残忍是一定的,蠢就不见得,以赵九弟一生业绩来看,他非但不蠢还相当的聪明。那么为什么他这时做得这样迷离呢?

问题出在宗泽的身上,谁让他在刚刚有灭国危险时,就把赵构保在磁州,没让赵构遭点罪呢;谁让他非得把开封城搞成一堵铁墙,挡住了金兵,让赵构觉得局势大好,可以吃喝玩乐呢;谁让他一直都在写信劝赵构回京城,一直都在劝,没用点别的手段呢?

河北五马山上的那位信王殿下某天随口说了句话,说要在近期回开封城祭祖,赵构马上就慌了,他用最快的速度下诏书,就立即就回京城,绝对不耽搁!

他怕赵榛抢的帝位。

总而言之,宗泽像是一个失职的爸爸,忘记了一条真理——“恩养改忤逆儿,棒头出孝子。”像赵构这样的人,必须得让冷酷的现实去教育他,才能让他懂事。不然的话,他的本质仍然是一个公子哥,一个遗传了赵佶血脉的追求顶级享受的纨绔。

可惜的是,宗泽永远不会这么做,他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操守,而这操守,就代表着绝对忠诚于他的君主。所以,他可以埋怨,在奏章里写“……信凭奸邪与贼虏为地者之画,”“弃北方七路千百万生灵,如粪壤草芥,略不顾恤,”“不忠不义者但知持宠保禄,动为身谋,谓我祖宗二百年大一统基业不足惜,谓我京城、宗庙、朝廷、府藏不足恋,谓二圣、后妃、亲王、天眷不足救……谓巡狩之名为可效,谓偏安之霸为可述。”

等等等等,用辞激烈尖锐。

也会抱怨,如“……臣犬马之齿已七十,于礼与法,皆合致其事,以归南亩。漏尺钟鸣,实为二圣蒙尘北狩,陛下驻跸在外,恐失我祖宗大一统之绪。”

他从来就没想过用手段逼赵构做什么,永远都是劝说、感召。

宗泽留守开封稳定北方的13个月里,这样的奏章有24封,它们是宗泽生命里最后的印迹,记载着他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

奏章里的急迫心情,与他衰败的身体成正比。

1——14封时,宗泽还谈论时事,论述哪些事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比如赵构曾经突然脑残,和他爹一样宣布解散勤王部队,理由是两河地区的民兵们假借勤王的名义,实际上都是些盗贼。

……还有比这更白痴的吗,两河地区是谁的,还是宋朝的吗?那是金国的土地,以此为基础,哪怕那些民兵们真的去偷去抢去杀人放火,碍着姓赵的什么事了?

杀得越多抢得越多越光荣!

宗泽为这事和赵构书信往来辩论了好久,告诉这傻孩子千万别这么干,失去民兵,北方立即崩溃。别说保两河了,连开封都得出事。

之后宗泽的实力迅速壮大,连战连胜,他的奏章里大多记录着部下们的战绩,形势的好转,如拥有十多万部下的丁进,愿负担开封的城防;李成愿在赵构回京之后渡河扫平两河敌寇;实力最强的杨进,会率领百万大军迎回徽钦二宗。

最著名的是第21封奏章,他写到——“……京师城壁已增固矣,楼橹已修饰矣,龙濠已开浚矣,器械已足备矣,寨栅已罗列矣,战阵已阅习矣,人气已勇锐矣,汴河、蔡河、五丈河皆已通流、泛应纲运,陕西、京东、滑台、京洛北敌,皆已掩杀溃遁矣……但望陛下千乘万骑,归御九重,为四海九州作主耳。”

话说到这一步,真不知道宗泽还能再说什么,而赵构想拒绝的话,得怎样说。事实上赵构真的没法回答,他刚开始时还赞赏、勉励几句,后来的干脆一句话都不说,让宗泽不停地写信,不停地发问,每一次都呕心沥血,都集聚了全身的力气,可总是会面对空气。

空荡荡的……像坟墓一样的憋闷!

宗泽终于承受不住了,他是一位老人,一介文官,身体本来就一般。近两年以来,先是金军灭宋,接着独自抗争,进开封城恢复两河,这些不仅是劳累,更让他心情动荡、震惊、激愤、各种尖锐的情绪纷至沓来无止无休。

人老了,活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情。宗泽在这种困境中,还得面对自己皇帝的冷漠,他的报国热情变成了忧国伤痛,之前有多么的热,这时就有多么的冷。他病了,忧愤成疾,后背发疽……临终前,诸将围绕在病榻边,听他说出最后一句话——“我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如能歼敌,我死亦无恨!”

众将痛哭失声,齐声回答:“敢不尽力。”这些人里就有年青的岳飞。他们听到宗泽微微地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弥留之际,他突然三声大叫,过河!过河!过河!

宗泽死了,没有一句言语说他自己家里的事。

宋朝官方对宗泽的死致以不那么沉痛的哀悼……因为治丧的规格实在很低。只追赠了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忠不必说了,“简”,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看着还行,平时还行,可这是宋朝北方唯一的屏障好吧,国之一人的实质存在,居然这么打发。

尤其是简,在世俗的解释永远都是一根筋、粗暴、不识大体等等稍带贬意的词汇。至于说学士、通议大夫,这些头衔更是垃圾,学士不加大,太监都不怕,大夫还不错,和侍中比一下怎么样。

难道宗泽还比不上夏竦之类的抗夏废物吗?

啥都不说了,谁让这时的赵构还处在婴幼儿期呢,22岁了,还是没长开。接着他确定了宗泽的接班人。本来有个现成的,宗泽的儿子宗颖。

宗颖一直在父亲的幕僚里,在开封城里有很高的威望。如果选他的话,至少百万民兵武装都会很安定。可赵构否决了,理由很光明正大。开封那么重要,难道管理员要世袭吗?开封城只有一个世袭的头衔,那就是姓赵的皇帝!

这一点倒是对的,可接下来派过来的第二任留守长官就实在让人胆寒了。没错,百万民兵第一瞬间感到的就是寒冷。

派来的人叫杜充,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嗯,和岳飞是老乡。此人进士出身,靖康初年时任沧州(今河北沧州)知州。就在这儿,他干了一件让建炎集团高兴、平民百姓痛恨的事。那时辽国灭亡不久,燕云十六州落入金国手里,奴隶制社会的女真人根本不懂得人口的重要性和价值,他们只知道人多了吃的就要多,那还不如少点。

于是杀人,于是燕云地区的汉人向两河地区逃难。当他们逃到杜充的地盘时,惨案发生了,杜充说这些都是外国人,是不安定因素,全杀掉。

是全、杀、掉。

联想前些天赵构宣布解散民兵,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和乎建炎集团的胃口啊。

杜充进开封,立即和百万民兵势成水火。再不是友军了,而是敌对。关于这一点,很多的历史学家们总结为人品。

宗泽威望高、人品好,把各种力量都团结起来;杜充没人品、没威望,所以不孚重望,没人理他。这实在太表面化了。

宗泽一直以来都是正面人物,他团结百万民兵的一幕更是为人称道。可是换一个角度,会发现他坏了大事。当宋王朝腐败堕落,烂到没救时,百万民兵自发形成,保家卫国,这是一个多么光明的新生状态。如果宗泽不是用他的个人威望去收编他们的话,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个新的王朝就会冒升出来。

不管封建王朝是不是注定了都要腐烂变质,至少每一个王朝刚出现时,还是清新强力的。甚至当时的压力越大,王朝的强度也会随之越大。

可宗泽把他们都收编了……收编之后还以此为最大的倚仗,去感召赵构回来。试问哪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会投奔民间武装呢,这本身就是两个极端,水火绝对没法相容。

宗泽不招人疼,难道还不正常吗?要命的是,他自己从来都没意识到这些。

回到杜充,这人是一个标准的国家干部,做什么都以上级的意志为准绳,他心里想的是怎样完成皇帝下诏书都没办到的事儿,比如解散民兵。可是要怎样解散呢,100万啊,这么多兵力挤在开封周边,就算有步骤听命令地往外疏散,都不是短期能办到的。

难办吗,那就换个方式。

在杜充用他的方式解决开封城百万民兵之前,先说一下民兵们在开封里是怎样分布的。王善的人叫后军,驻扎在开封城东的刘家寺;张用、曹成、李宏、马友等人的部队叫中军,驻扎在开封城南的南御园;岳飞、桑仲、马皋、李宝等人驻扎在城西。

三股势力里张用的中军人最多,达到数十万,他和王善是彻头彻尾的民间自发组织,没有半点的官方根基。在宗泽时期很独立,在杜充时期更独立,基本上指挥不动。

岳飞的人马有张所的背景,加上岳飞本人的忠诚,可以勉强算是官兵。

杜充的办法是用这些听他命令的力量去干掉不听他命令的力量。说白了,就是官方指定地点指定时间来场火并。

时间定得很微妙,在公元1129年,宋建炎三年的正月十五左右。这是难得的法定假期,大概从万能的仁者皇帝、周易大师、100个儿子的父亲周文王陛下开始,中国人在这几天里都不开工不干活不生气了,尤其是当时聚在开封城里的民兵们,本来都是些老百姓,一到这日子不等命令,自己就找地方乐呵去了。

杜充在这种时刻,命令城西部队向南薰门集结,去城南的南御园杀张用。

这是用几万人去消灭几十万人,这种比例哪怕是八路军叔叔也办不到,可杜充就是这么干了。我试着琢磨了下他的心理原动力,不外乎两条。

第一,出其不意;这个好理解,都在放假嘛,珍珠港是怎么废的,不就因为一个星期六?

第二,优势心理。杜充认为他代表官方代表正义,在这种人的心里,老百姓猪狗不如,他随时想杀随时举刀,老百姓连躲都是犯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