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云人物汉武帝-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武帝把奏章看了几遍,马上批准了唐蒙的方案。汉武帝擢升唐蒙为中郎将,拨给他军队一千多人,令他带着足够一万人使用的补给,从汉朝西南边塞——巴郡的笮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出发,深入蛮荒。

唐蒙率手下历经许多艰难险阻,方到边地笮关。经过一番休整之后,他们又从笮关动身,翻山越岭进入夜郎国境。

夜郎国王,以竹为姓,名叫多同,向来僻处南方一隅,自立为王,世人号称之为南夷。南夷部落约有十多个,其中夜郎最大。

夜郎平素与中原不通音讯,所以夜郎王坐井观天,还认为世界之上,惟我独尊。

夜郎国王竹多同看到汉使远道而来,心中惊奇。他看到汉朝官仪威严,这才觉得相形见绌,心中便先自卑了许多。

唐蒙送上了厚重的礼物,又极口铺张汉朝的强盛和宽大,竹多同张着嘴听得发呆。唐蒙又令手下将缯帛取出,抖展开来,更加显得五光十色,锦绣成章。夜郎王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由得瞠目结舌,愿听指挥。

唐蒙见时机已到,就劝竹多同举国内附,这样可不失封侯。唐蒙拍着胸膛答应,将来在夜郎国设郡县的话,一定让竹多同的儿子当县令。而且他还说汉朝将会派来官吏协助他。

竹多同见有这么丰厚的礼物和这么优惠的条件,心中很是乐意。他眯着眼睛琢磨了一会,下令召集附近各部落的酋长,与他们再共同协商决定。

这些部落酋长看到汉朝送来的锦绣缯帛,心中更是垂涎三尺,他们考虑到汉朝都城离夜郎这么遥远,料定不致于发兵驻守,实际控制权还掌握在自己手中,就都怂恿竹多同,请求竹多同答应唐蒙提出的要求。

竹多同见各部落酋长们也一心与汉结好,就与唐蒙订定约章。唐蒙吩咐手下人将带来的礼物缯帛分给这些人,这些酋长们个个欣喜异常,抱着礼物雀跃而去。

唐蒙即刻返回长安,入朝复命。汉武帝听了唐蒙的报告,心中大喜,马上在夜郎地设置了犍为郡,统辖南夷。

为了便于统治,汉武帝又令唐蒙再度出使,前去负责修建联系夜郎和中原的道路,唐蒙征发巴蜀两郡的民夫,先筑到胖柯江的道路。劳工数万人投入山丛,劳累和瘟疫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其他人不堪折磨,大批逃亡。

唐蒙用军法约束劳工,不让他们稍得休息,逃亡者抓住后即行诛杀。对于一些部落的人逃亡,就诛杀他们的酋长。地方百姓大为惶惑,于是谣言四起,局势动荡。

汉武帝得到报告,不得不另派合适的人选前去宣抚。汉武帝自思司马相如本是蜀郡人,应该熟悉地方情形,今派他出抚南夷,较为妥当。汉武帝主意一定,便令司马相如即刻赴蜀,一面责备唐蒙,一面慰谕人民。

司马相如领令不敢怠慢,急驰至蜀郡,凭着他那支生花妙笔,作了一篇檄文,晓谕各处人众,果然得到了各方谅解,纷乱的谣言都消失了,人心也安定下来。

正好西夷各部落听说南夷内附之后,得到了不少的赏赐,心中企羡,也情愿仿照南夷方式,归属汉朝,他们当即与蜀中官吏联络,表明了他们归附的诚意。蜀中官吏自然派人将此事奏闻给汉武帝。

汉武帝对西夷了解不多,正准备派使者去调查情况,正好司马相如由蜀地回朝,汉武帝就召见司马相如,询问西夷的情况。

通西南夷(2)

司马相如奏对说:“西夷比如邛、笮、冉珑国,与蜀郡相当接近,道路也比较平坦,秦王朝时,曾在那里设立过郡县,汉王朝初兴时才撤退。今日如果能再纳入版图,设置郡县机构,要比管辖南夷方便多了。”

汉武帝听了司马相如的话,心中大喜。当即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节出使,令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为副使,分乘驿车四辆,前往招抚西夷。

此次司马相如再度赴蜀,与前次情形大不相同,前次官职尚卑,又非朝廷特派的正使,所以地方官员虽曾迎送,不过照例办事。到这次出使,司马相如出尽风头,前导后呼,旌旄高扬,声威赫赫,冠冕堂皇。

司马相如一入蜀郡,太守以下,都出郊远迎。县令身背弩矢,作为前驱。道路两边观看的士女,无不叹羡,啧啧之声响成一片。

司马相如进到西夷境内,也是照着唐蒙的老办法,把车中随带的以及从巴蜀两郡动用的财物,使人分给西夷各小国。

邛、笮、冉贱等小国,也就奉表称臣了。

这样,汉朝的领土也扩大到西夷地区,汉武帝下令废除边塞,开放关卡。疆界一直向西推展到沫水(今青衣江)和若水(今雅砻江),南到柯郡(今贵州省黄平县)郡界,设立了栅栏,又开凿了灵关山筑路,在孙水上搭桥,道路一直通到邛都(今四川省西昌)。

汉朝还加强了对西夷的行政统治,其地设置了十余个县和一个都尉,把整个地区划归蜀郡管辖。至此,初通西夷,遂了汉武帝的心愿。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冬天,正当汉武帝北筑朔方城,东置苍海郡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蜀都的长老又上书汉武帝,认为通西南夷没有什么好处,纯是劳民伤财。

朝廷中也出现了反对派,御史大夫公孙弘等人都认为西南与苍海、朔方等处都是无用之地,主张全部停止筑城,置郡。

汉武帝令朱买臣和公孙弘辩论,朱买臣是和严助他们一齐上书而被汉武帝看中,选为郎官的。

朱买臣最初也是一介穷儒。他自己性好读书,不治产业,蹉跎到四十多岁,还是一落拓儒生,食贫居贱,困顿无聊。家中有一妻崔氏,不能赡养,只好同入山中砍柴出售为生。

一天,两人同去市中卖柴,朱买臣口中咿唔背书;崔氏觉得羞愧,就让他不要念了。偏是买臣越读越响,甚至如唱歌一般,提起嗓子,响彻市中。

崔氏觉得朱买臣呆头呆脑,家里又是上顿不接下顿,跟他还有什么盼头呢?她索性大哭大闹,要求离婚。朱买臣说:“看相的说我五十岁一定能富贵,你就再熬几年吧。”崔氏冷笑一声说:“别再提富贵了。我求你行行好,放了我吧。”

朱买臣看崔氏固执不返,成天吵闹,就允与离婚,写了休书。崔氏一点不留恋,收拾一下衣物,扬长而去。

朱买臣年近五十的时候,到长安上书,多日不见着落。幸亏他遇到同乡严助,这才时来运转。严助顾全乡谊,把朱买臣推荐给汉武帝。汉武帝召见了朱买臣,当面询问他的学术水平。朱买臣说《春秋》、言《楚辞》,才学令汉武帝很满意,被拜为中大夫,与严助同侍禁中。

后来朱买臣又因过失而丢官。汉武帝为了解决东越问题,先是派严助前去处理,担任会稽太守一职,谁知没有善声,汉武帝把他调回。汉武帝想到朱买臣是吴地人,就让他代任会稽太守。

朱买臣受命辞行,汉武帝笑着对他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同衣锦夜行,现在你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了。”朱买臣顿首拜谢汉武帝再授官职的大恩。

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故意穿上一身旧衣,步行前往邸中。

邸中方置酒高会,酣饮狂呼,没人理睬朱买臣。朱买臣低头走入内室,怀中露出绶带随风飘扬。有人觉得奇怪,就走到朱买臣身旁,引绶出怀,细认绶上悬挂官印上的篆文,却是会稽郡太守大印。那人慌忙问明,神色惶恐。他大呼小叫起来,众人听了无不骇然,急忙报告守邸郡丞,一同整整衣冠,小跑到院子里排成两行侍立,再由郡丞入室内请朱太守出来受拜谒。

朱买臣慢慢踱出房来,这些人心中担心酒后失仪,都特别的谨慎,一看新太守出来,马上都伏拜在地。朱买臣才还上了他们一个半礼。等到这些人从地上慢慢爬起来时,外面进来一辆四马高车,是迎接朱买臣赴任的,朱买臣别了众人,登车离去,有几个人想乘势趋炎附势,奉迎而来,愿意随朱买臣到会稽郡去,被朱买臣一口回绝,碰了一鼻子灰。

朱买臣的车马进入吴境,吏民夹道欢迎,一起聚集在大道的两边。他们少见多怪,心想看看新太守的丰仪,果然场面盛极一时。

朱买臣从人群中一眼看到了前妻也站立在道旁,不由地触起旧情,便令左右唤她过来相见。此时那故妻崔氏又羞又悔,到车前,呆若木鸡。还是朱买臣和颜悦色地询问,她才说出一两句来,原来崔氏的后夫,正充郡中工役,修治道路,经买臣讲明情况,也叫他前来相见。叫他和崔氏一起坐上后面的车子,一同驰入郡衙。

朱买臣腾出后园房屋,让崔氏夫妇居住,供给他们衣食。朱买臣又遍召故人赴宴,所有从前助惠的亲友,无不得到了报答,乡里人都称朱买臣有情有义。

通西南夷(3)

崔氏追悔不迭,虽然衣食不亏,但到底是寄人篱下。她看见朱买臣已另娶妻室,享受现成富贵,自己曾多年吃苦,只为了一时气忿,竟将荣华富贵白白送给他人,崔氏心中不甘,觉得苦闷,无处可遣,就趁后夫外出时,投环自尽,解除了心灵上的痛苦。

朱买臣因覆水难收,崔氏不能再返,特地把他们夫妇收到后园中,也算是不忘旧情。谁知才不到一个月,崔氏就自缢身亡,倒也感叹一番。因即取出钱财,令人买棺殓葬。后人附会朱买臣马前泼水,这本是太公望的故事,只是以讹传讹而已……

朱买臣与公孙弘辩论,朱买臣极言置朔方郡之利,列举了十多条理由,驳倒了公孙弘。公孙弘嘴上虽做出了让步,但心中并不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张,他是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公孙弘说:“是不是可以撤消苍海郡,停止向西南夷的扩张而全力经营朔方郡昵?”最后两人都做出了妥协,汉武帝同意了他们各自的建议。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春天,汉武帝下令撤销苍海郡。这一年的秋天,汉武帝又停止了对西夷的经营。在南夷,只设两个县:南夷、夜郎,另外派驻一名都尉。命犍为郡巩固已有的疆界,暂时停止向外扩展。汉武帝回过头来,倾尽国家全力,兴筑朔方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