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犁散文集-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这都是老一代人的习惯。当天下午,我就坐在院子里,读完了一册。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较,“五四”以来,中国的新诗,受外国诗的影响最迅速也最显著,这是诗的形式特点决定的。欧美各国的著名诗人,古典的以及新的流派,中国差不多都是很快就有了译本,加上会外语的人很多,他们的诗,在中国都曾有人学习过尝试过。但影响比较深远的,则要数拜伦、斐多菲、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惠特曼和马雅珂夫斯基。这些诗人的作品,有两种特点:热烈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凝注。欧洲的形式主义的诗和象征主义的诗,在中国也曾得到流传,并有名家,但这种诗,多行之不远,影响不大。因为这都是诗人书斋里的玩意,广大的群众无法接受。

与人民的现实生活及当前的命运相结合,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断产生自己的歌手。他们的成功之作,多在早期,即青春热情兴旺之时。这种热情多是单纯的,无私的,并没有其他干扰。及至晚期,经过各种消磨,大多失去朝气,影响也就渐渐微弱。

我以为,中国的新诗,从诞生就是欧化的成分居多,受外来影响较大。但这究系形式,并不妨碍中国新诗的作者,发挥其天才及热力,为中华民族的兴盛而呼号。实际上,每当变革之期,都有代表这一时代的歌者,应运而生,作雄鸡之唱,风靡一代。中国新诗的形式,恐怕就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是无法挽回,也无法改变的。

对于柳荫的诗,我的印象是:婉约舒畅,节拍和谐,有一条脉脉的情绪,贯穿其间;有一点鲜明的理想,悬诸诗外。

章法完整,读过后,余味无穷。

不可讳言,我对他的诗的评语,是年岁相当,经历相同,处境相似的人的一种共鸣,也可以说是知音。有些青年诗人,恐怕就不是这样看的。他们会说,这是一种过时的诗歌,是涅克拉索夫、惠特曼的老调重弹。

很可能是这样。我也承认,柳荫的诗,并不是雏凤之声,而是老凤之声。

诗贵有我,我也是这样主张的。这个我,必须联系人民,联系时代,这也是没有争论的。但在中国,强调一面,总要渐渐走到它的反面去,虽圣贤豪杰之士,亦所不免。诗中有我,但如果把我神化,不断扩张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一切,判断一切,并且不断神化自己的天才、灵感、胆量,渐渐也就会出现一种很不健康的症状。所写出的诗,也就会变成大言欺人的东西。这种诗,以其短促、繁乱、凄厉的节拍,造成一种于时代,于国家都非常不祥的声调。读着这种貌似“革新”的诗,我常常想到:这不是那十年动乱期间一种流行音调的变奏和翻版吗?从神化他人,转而为神化自我,看来是一种新的探索,新的追求。实际上这是一个连贯的,基于自私观念的,丧失良知的,游离于现实和人民群众之外的,带有悲剧性质的幻灭过程。

我也明白,时代不同了,一切都没有过去那么单一了。战歌和牧歌,都不应时了。你听窗子外面是什么声音,斧凿叮咚,青年人在婚前,制造着一米多高的衣柜;“砖来!”“泥来!”

是住户扩建几平米的小屋。伴奏着劳动之声的,是翻来覆去,百听不厌的《毛毛雨》和《桃花江》。

在这种环境里,在这种气氛里,老年人感到一点寂寞,也是势所难免理所当然的吧。回忆过去,当然有你的自由。多数人在面对现实。

我想,柳荫,正是面对现实,他才去写这些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诗的。

什么事情,忘记根源,蔑视根源,糟蹋根源,都会受到无情的惩罚。陕西、四川因为砍伐了上游的树木,破坏了水土,都已经暴发了水灾。老的一代,经历了十年大雾四塞,荆天棘地,蛇蝎环逼的痛苦生活,创伤未及平复,又写下了回忆战争,回忆饥寒,回忆疟疾,回忆战友死亡的诗。它的意义或者说它的终极目的何在呢?当然不是对现实的失望或绝望,而是寄托着一种为了祖国,为了未来,为了青年一代的希望。

读着柳荫的诗,我像听着暮鼓晨钟一样。也有回忆,也有憧憬;也有过去,也有未来;也有结束,也有开始。有多种情绪,有多种感慨,交织在我的心中。过去,是不可能这样想到今天的,然而今天,是无法忘记那样的过去的。

柳荫这次来天津,在我这里只谈了两个小时,我想留他吃顿午饭,他也没有答应。办完公事,他就回到北京去了。今天,夤夜二时,我从床上爬起来,坐在灯下。只有这个时刻,我的周围最安静。我要利用它,来为故人的诗写点什么。晚秋的蚊子集中到我的脚面上来,我忍耐着。回忆着我们在穷山恶水的阜平,共同工作的那一段岁月。

自从这个“敌”字被简化,故人随便加上一撇,便可以变成“敌人”。因此,故人的情况也已经变得很复杂了。有这样的故人:被一个跟着“四人帮”造反的头头,只是打了两拳头,就倒了过去。从此成了头头的随从、侍卫,端茶倒水,摆椅子,擦桌子,拿笔记本,捧眼镜盒。并且充当头头的密探,打小报告,甚至栽赃诬陷过去的同志。这种人现在正想着什么呢?

这样的回忆,就使人不愉快了,这也就是容易使人感到寂寞的原因之一。但是,作人、写诗,总是不能排除回忆的。

最近,我为吴芝麟同志抄了一段唐写本《世说新语》,在跋尾写道:“今日午睡起,拟写十年人物志,继思:以百纸写小人之丑事,不若以一纸记古人之德行,于心身修养,为有益也。”

读柳荫的诗,帮助我回忆了过去的有益的生活,给了我生活的力量,使我对坚持民族传统道德更有信心。这种回忆,对于身心的修养,自然更是有益的。柳荫的诗,也可以说是哲理的诗。所谓哲理,是从生活的变化,推演出来的,这样的哲理才能使人信服。

1981年9月26日晨,写完并改讫——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八 书林秋草 再谈贾平凹的散文

自从读了《一棵小桃树》以后,不知什么原因,遇见贾平凹写的散文,我就愿意翻开看看。这种看,完全是自愿的,很自然的。就像走在幽静的道路上,遇见了叫人喜欢的颜面身影,花草树木,山峰流水,云间飞雀一样,自动地停下脚步,凝聚心神,看看听听。

老年人精神不济,眼力不佳,报刊上的奇文佳作虽多,阅读的机会却很少。一是刊物太多太杂,看不过来;二是一看题目,又多是什么“青青”呀,什么“声声”呀,什么“风情”呀,好像吆喝小卖一样,一语道破,柜子里是什么货色,也就没有兴趣去急看过问了。当然,以题目取舍文章,很多好的东西,可能就失之交臂了。再有就是怕看长文章,还有就是怕看小字。

最近一个时期,先后读了贾平凹四篇散文。一篇写大雪中出行的,登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题目忘记了。另一篇题目好像是《泉》,写伐倒的一棵老槐树,又长出新枝的,却忘记了登在什么刊物上。第三篇是《静虚村记》,登在《文学报》上。第四篇就是登在近期《散文》上的《入川小记》。

《入川小记》也是小字,却破例在灯下细读了。

说句真诚的话,读贾平凹的散文,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享受。再说句请作者不要见怪的话,也是一种消遣。

我不大喜欢读,更不喜欢看那些“紧张、火炽”的,或者“香艳、肉感”的文艺场面。因为不喜欢,我就常常认为,这些场面,都是装腔作势的,虚伪编造的。避之惟恐不及,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使人不愉快或者厌恶的事物一样。

我常常想,人类是从山林里发源的,带有喜爱自然的天性。我曾对人讲,如果把一只新捉来的山雀,笼装挂在大城市的繁华街道上,不上两天,它就会无疾而终。这当然是我的杞忧,因为繁华的都市生活,正在以其宏大的物质力量,吸引着大量原来生活在山林里的人。

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我读着贾平凹的散文,就像离开了大都市,又从容漫步在山野乡村的小道上了。在这种小道上,我闭上眼睛走,也不会遇到什么危险的。吹来的风,是清新的,阳光是和暖的,仰头彩云浮动,俯视芳草成茵。行路人即使忍饥挨渴,摩顶放踵,他的心情也是平静的,没有任何哀叹和怨言吧。

然而,自然的天地在逐渐缩小,物欲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比重越来越大。人口的密度越大,道德的观念越薄。这是不用做什么实验,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为了寻求一种安宁身心的机会,不期然而然的,我遇到了贾平凹的散文。

有一位同志曾经好心的从北京写信告诉我:“贾平凹近来的散文,哲理多了,生活少了。”我复信说:“有这种现象。你是否写篇文字,和他讨论一下,促使他考虑呢?”另外我说:

“年轻人喜欢上了什么,他总要热中执著一个时期的。过后,他也许就会改变一下航道。”说这种话,已经是去年秋季的事了。那位同志,出于慎重,也没有写什么文章。

当然,例如写大雪的那篇,还有写古槐的那篇,哲理是多了一些。但像近来写的《静虚村记》和《入川小记》,其中就没有什么“哲理”,累累挂满枝头的,都是现实生活。

以这两篇散文而论,他的特色在于细而不腻,信笔直书,转折自如,不火不瘟。他的艺术感觉很细致,描绘的风土人情也很细致。出于自然,没有造作,注意含蓄,引人入胜。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这自然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

他有些散文,在细致这一点上,好像受了泰戈尔散文的影响,这是可能的。在艺术感觉、作者用心上,时代不同,生活各异,也是会有相通之处的。但是,总的看来,他的散文是中国传统的,是有他自己的特色和创造的。最突出的就是《静虚村记》和《入川小记》。

他的创造在于:用细笔触,用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