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镇委书记-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讲了半天,才知道原来那个厂长已经在他那里上班好久了,比我到灌河的时间还长,我还不认识这个经营人才。但也意识到,肯定是这个人才说给了张书记,让张书记给我通报一声,一是出于礼节,二是留条后路。于是,顺水推舟说:“我们这个镇的人才能够给你做贡献,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就让他在那里毫无顾虑地干吧,回头我专门去慰问他!” 
打那以后,我们两处来往不断。一次为了计划生育方面的一些事情,我派副镇长郑东方带一班人去他那里友好访问,人家倾全体班子成员出动,盛情接待,不到十二点就入了席。 
酒桌上,东方说起了大话:“张书记,贺书记在我们来时有交代,多吃菜,少喝酒,六点以前叫俺走!” 
人家一听,好家伙,能够喝上一大晌,不得了,不得了,结果东方遭到群起而攻之。我们东方不辱使命,到了西方把人家几个副乡级干部打得趴倒在了桌底下。真的喝到了晚上十来点钟,才班师回朝,醉得一塌糊涂还胆敢向我表功,真叫人哭笑不得。 
除了与王村乡友好往来,我们还与孟坪乡、红庙乡、瓦房店乡之间不停地相互走动,相互交流工作情况,交流工作信息,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明争暗赛中,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正是:酽醋老婆吃,美酒朋友喝。 
毕竟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55节:第十七章(1)   
第十七章 
建支柱产业就地取典型 
为群众谋利南巡找出路 
说话之间,麦收季节到了。这一年的小麦,虽然遇上了大旱天气,却又出奇地长得好,秸秆爽直,穗大穗多,籽粒饱满,色泽鲜净。这正是朱镕基总理刚上任时,说了“三年不收成,老百姓有饭吃”的话以后。 
在这年的春天,一直没有下过透墒雨,天这么旱,群众都抱怨说:“当总理的不该说过天话”,人人担心麦季的收成不会好。谁知这麦子竟然这么好,老百姓都说,还是老天爷叫吃饭了劲大。其实收成好的原因,前人已经总结出来。老话说:“麦收八十三场雨”,这一年正好应了这个经验之谈。种麦前的农历八月份,下了一场透墒,给小麦播种垫了好底子;播种以后的农历十月份,又下了一场好雨,给小麦的盘根、分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后一直没有下雨,直到过罢年的农历三月份,才又下了一场比较大的如油春雨,对小麦的拔节、灌浆都十分有利。小麦是铁秆庄稼,“没有哭活的伯,没有瞎枯的麦”。三场雨下到了点子上,大旱之年小麦竟然获得大丰收,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 
我自己开上车,到全镇各村看看,心里很满意。说来奇怪,在学校、在县委办公室多年,从来没有关心过收成,当上了这个党委书记,天气呀,收成呀,每天都是揪心扯肝的,正所谓“父母官效应”吧。 
乡镇工作虽然忙乱,其实也是有规律的。一般说来,一冬一春,才是干部们给老百姓找事的最忙时节。进入麦收以后,农活日渐忙碌,乡镇抓农业不过是瞎咋呼,没有几个群众会听你那一套。“老百姓扎镰,乡干部变闲。”越是老百姓忙的时候,你主要领导可以躲得远一点,也无碍大局。等群众一直忙到种罢麦,干部们才像过阴后还阳一般地露面,开始组织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作,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显得特别有所作为。 
办学、修路的间歇内,食用菌这个支柱产业我一刻也没有忘记。除了那次陪徐县长走走看看外,一有空就带上副镇长华秋实、食用菌办公室主任周礼中,到卧牛坡村去查看进展情况。 
种香菇是一个技术性强、很不容易发展的项目,必须像郑付安那样,让群众真正看到实惠,他们才肯出来仿效。因此,我要求食用菌办公室把郑付安这个典型一定抓好,抓出成效。为此,县里分给的十六万元多种经营农贷指标,我在党委会上,强调要求不能撒胡椒面,要集中使用,全部让分给了卧牛坡村,把他们这个村作为发展食用菌的试点。 
选这个村做试点,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郑爱民,工作特别棒,是全县有名气的支部书记之一,就差给一个正式干部指标转干了。二是这个村有基础,郑付安、肖兴亮等十几户农民已经率先起步,并且收入颇高。三是这个村的资源丰富,郑爱民当支部书记有眼光,有事业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没有群众再上山砍柴烧了,他组织群众把山上的栗树毛毛都拢成了小树,转眼成了两把粗细的栗树。这是生产袋料香菇的上好原料。 
除了卧牛坡村以外,我们又在果子峪村发现了樊定金、草场坡村发现了娄明代、火神庙村发现了刘国玺,这几个人在发展香菇方面都已经走在了群众前头。特别是果子峪村的樊定金,大家说他是一个土专家,其实不然,他女人姚梅才是真正的土专家,这女人颇有几分姿色,娘家是石盘沟村的,因为家里穷,勉强上到初中毕业,没有能够继续上高中,也正因为家里穷,才嫁给了外憨内秀的樊定金。 
樊定金这个人没多少话,他女人的话却多,也很得体。据她自己说,这食用菌还是她最先从农村科普杂志上看到的,她就和樊定金摸索着干了起来,结果成功了。她说这些话时,一点也不像是吹嘘的,樊定金只是憨憨地笑笑。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不仅发展香菇,还试种了一种黄背木耳,原料只是一些花生糠、玉米芯,每袋成本用不了五毛钱,而且技术操作没有香菇那么严格。 
黄背木耳是一种大路货,质量不抵黑木耳,因为造价低,却在饭铺里大行其道。灌河镇的南边开鲁县城内有人大量收购,每市斤七八块,这样算来,一棚五百袋,毛收入可以达到五千多元,最易于推广。他们第一年试种,菌丝发得很好,到了伏天,才能见到分晓。一通百通,他们的地窖里,还试种有金针菇、平菇,都长得很好。 
看了这些典型,我心里萌生出一个支柱产业的大体轮廓,一个宏伟计划不断地丰富完善。但我已经汲取了修路的经验,告诫自己,不能操之过急,从点滴抓起,从典型抓起,逐步推广,相信一定能够抓出成效。 
我对春亭说:“麦天了,没有多少事情,想不想出外跑跑?”春亭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我说:“看来,食用菌这个支柱产业大有潜力可挖,千家万户都可以干,最适合咱灌河这山区。但是,目前还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技术推广问题,第一年的投入最大,因为要建灭菌灶、建发菌室、建生产棚,一间投入不下五百元,群众要是没有技术,大动员、大上马的风险太大,号召了群众肯定不干,强压任务只会适得其反,孟坪乡的教训我们应该汲取;二是有一个与市场对接的问题,食用菌的市场形势究竟如何,我们应当出去考察一下,发动群众时心中才有底数。所以,我想,我们去广州考察一下,那里是面向全球的,尤其是面向香港和东南亚各国的商品集散地,信息量肯定足。” 
  
第56节:第十七章(2)   
凡是当领导的想干什么事情,都能够找来道理,甚至是理论根据,不仅为了说服别人,也不知不觉地说服了自己。我也不脱这个套套,反正正好有朋友多次邀请上广州去开心,这广州就去得安鼻子带眼,有理有据了。不信,如果想去新疆乌鲁木齐或云南西双版纳,我也能够说得出理由,让人觉得不去不行,非去不可。 
我俩商量了一下,因为财所所长范聚宝已经跟着我们到过北京了,这次就不再带他。带上新上任的派出所长去,这显然有点慰劳的性质。因为派出所平时跟党委、政府配合得很好,对工作很有帮助。带他去的理由也能够自然而然地找出来,有了公安干警参与,办个边防证的手续容易一些,多少有点牵强,也是大家心照不宣、互相理解的事情。虽然不带车,司机小勇也想跟着跑跑,理由是在广州的几个灌河老乡他比较熟悉,便于联络,我们四人成行就顺理成章了。 
安排好工作,择日启程。事前,派司机小勇到鸭阳去,订好了直飞广州的机票。我们在鸭阳坐上飞机时,地面上的温度并不太高,在飞机上,一直处于恒温状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变化。在空中,我看到春亭的脸有点蜡白,咬着嘴唇,以为他有点晕机,看着他一动不动难受至极的表情,真替他担心,后来他脸上的颜色才慢慢地转了过来。 
我们看着窗外,下面一片白云涌动,宛如大海茫茫,心里想着农民一到了麦收季节,何等繁忙!我们却在天上奔波,为今天的游乐开心,为今后经济发展操心。这种工作,比起农民来说,还是好过得多,无怪乎写《观刈麦》的白居易老先生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了。 
一到白云机场,出了舱门,突然成为酷暑天气。我们只觉得一股热浪袭来,好像进入了蒸笼里,浑身流汗。老乡木春奎兄弟二人已经开车在外边等候多时。进了小轿车,凉风习习,看着周围的高楼大厦林立,人流车流在南国独有的绿树林荫下穿行,景色与北方截然不同,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徜徉在这花花世界里,倒也十分惬意。春亭的话依然不多,这时才惊魂未定地开了腔:“我日他个妈呀,这坐飞机真是快,就是有点后怕!”事实上,凡是初次坐飞机的人大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灌河在广州的老乡不少,很有点成就的就有好几个,木春奎从北京的一所建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广东南粤基础发展公司。这是一个国家一级建筑企业,具有修建地铁的资质,在广东省建筑行业属于老大。春奎工作几年后,深得老总器重,先是在工程指挥部干,后来就下到一个分公司去当小老总。当时刚刚开始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时兴承包责任制,春奎就成为这个小公司人财物全盘掌门人,每年只需给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