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5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两个陌生人骑了马过来,那几个正在纳凉的人纷纷停下了原本正在说着的话,转而盯向王况和黄大,满脸的戒备。

“几位哥子请了。”王况和黄大早早的下了马,向他们走去,到了跟前,抱拳做揖,“某想去房陵,只是这路似乎不是原先记忆中的路了,因此请教一下,此路可对?”王况故意的用手指了指前方的一条岔道,在他的记忆中,那条路是没走过的,以前也找人问过,说是一条偏僻的小道,倒也能到房陵,不过路险,又是绕弯子,要多huā上一两天的时间。

“这位郎君可真是个多礼之人,呵呵,也得亏您这么一问,否则,还真有可能走错啦,那条路,以前是可以通往房陵没错,但基本没多少人走的,多是走的另一条路,前些时间,又下了几场暴雨,那路也垮了,现在去房陵只剩了一条道,郎君您若是不问,可能还真要走错,这条路上岔道多,若是想要去房陵,则需要沿着工地去,有修路的地方,就是通往房陵了,若是那路没有动过土的,则是通向其他地方。”见王况和黄大两人彬彬有礼,虽然是骑着高头大马,却也不似那些豪mén中人一样的傲慢,那几人中一个年纪稍长的,便仔细的为王况详说起来。

“哦?某以前倒是没走过这条路,都是走那条的,那条路上,一路风景可是极佳,既然已经不通,看来只好走这条路了,倒是你们房州地方有魄力,竟然想起修路来。”王况笑了笑,看似不经意的提了一句。

“唉,什么不错哦,在某等看来,是劳民伤财才对,这一任官员一任政绩,要是这官员离了任,怕是要留下个烂尾子路了。”那个先前回答王况的汉子叹了口气。

“怎么说?这路既然是官府主导修的,难道还会半途而废不成?某可是听说,这修路还是新科状元王三郎提的议呢。”王况一脸的诧异。

“唉,这话说来就长了,郎君你有所不知,这王三郎哪,提议倒是好的,可他不过是个县丞,使君和明府愿意听他的,多半还是冲了他有个好哥哥,是看在其兄的面子上,可是,要是这王县丞有朝一日离开房陵,怕是房州立马就会停了这个工程,到时候,这路一下雨,便是泥泞一片,别说走人,就是走马怕也是成问题了。”

“怎么会呢?当初朝廷不是发文说过,王三郎会在房陵至少干两个任期的么?两个任期,那就是六年,有六年时间,还有什么路是修不好的?又或者说,州府没钱修路?”黄大这时候chā了一句话,总是让王况来问,就容易让人生了疑问,怎么你这么关心这个事情啊?而要是两人轮流来问,反而会好一些。

“朝廷说是这么说啊,可谁知道以后的事呢?某等可是听说了,建安侯正在四处的游说,想让其弟弟早点到长安,登堂入室呢,想想看,以建安侯的能耐,圣人有什么不会答应的呢?所以说嘛,这路迟早会断了。”那汉子撇了撇嘴,一脸的不信。

!#

 第四八七章 破局的关键

第四八七章破局的关键

听到这里,王况就大致的明白了,和魏小五他们传回来的消息差不多,如今的房州境内,到处都在传言说王冼顶多干过一任,攒够了地方的资历,就会回到长安去,而王冼一回到长安,这没了建安侯的支持,房州的修路工程能不能坚持到底还是两说,因此这些役夫才会有了磨洋工的想法,这从一路上修的路都故意的将路中间留出一溜不去翻整就看得出来。/ '本章由网友为您提供更新'(dukank读看看

老路经过多年的人走车压,已经是非常的坚实,就是连续下个几场暴雨也不会有事,除非一连下上几个月,才有可能将老路面给冲垮了,新路就不一样,哪怕是用了再重的石墩夯实了,但实的却只是表面一层,越是往下就越松散,只有经过经年累月的人踏车碾,路面才会一点点的坚实起来,而等到路面被压得不平后,养护人员及时的将其填平了,如此的反复下来,这路就会越来越结实,越是人流车流密集的路面越是如此,因此但凡是那些要道,那些有了几十上百年岁月的主干道上,有了及时的养护,那路面就结实得跟铁板一样。

但眼前的这一条路,很明显只是在老路的基础上拓宽,而且连一些坡都没铲平,就是怕将来万一这路不修了,新路没成,反而破坏了老路,干脆就将老路保留着,一些弯道也不改直,这样将来就是新拓宽的路面垮了,至少还能保得住老路。

“怎么可能呢?朝廷已经文说王三郎要在房陵呆好几年,怎么可能会改呢?”黄大犹自在那里和那汉子争辩,王冼可算是他一直护卫着长大的,在他的心里,王冼的地位并不会比丑丑的重要xing低了多少去,更何况现在丑丑可是跟在王冼身边的,可以说,房陵如果成功,那么王冼有功劳,丑丑跟着也能沾点光,以后要是也学王冼一样走上科举之路,这能为他加不少的分。

“两位郎君怕是不懂建安侯罢?建安侯如今说的话,朝廷多半都会同意的,为什么呢?因为朝廷亏欠建安侯太多了,本来么,不说别的,就光一个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这一点,就是封个国公也不为过,但现在还只是个郡侯,所以说朝廷亏欠了建安侯的。您还不知道罢?这眼下建州马上就要升格到望州了,这时候如果把王县丞调到建州去,凭空就能升了一品三级,然后再回长安,入了翰林院,从此就平步青云了,还会在房陵一呆几年?”那汉子有点恨铁不成钢的道,仿佛他比王况和黄大还了解王况似的。

果然是有人兴风作làng,翰林院也不过才刚成立一年,是个新事物,就连长安城里的民众,许多人都不知道翰林院的存在,而知道的人里,又有许多人不知道翰林院是干嘛用的,不知道今后的相公,都必须有翰林出身。但是远在近千里地的房陵,就连役夫都知道了翰林院的存在,这要不是有人在背后搞鬼,谁信呢。

而且这后面说风凉话的人用心也是有点险恶,不说王况功劳够大,而是说朝廷亏欠了王况的,这算什么?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愿意给你,那就是你的,如果皇帝想要,你的也是他的,在制度上就不存在朝廷亏欠谁的问题,当然si底下,作为皇帝会有那种感觉,但却不会拿到明面上来说。

换句话来说,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才能说朝廷亏欠谁的,其他人都没资格说这个话,现在民间这话流传了起来,不知道的,还会以为是王况在si底下的抱怨呢,要是传到皇帝的耳中,传到朝中大佬们的耳中去,最大的嫌疑对象,就是王况兄弟。

幸好,王况也不是站着挨揍不还手的傻子,几年前,他就已经对这种传言有了准备,也幸好现在的皇帝是李老二,李老二向来都不是耳根子软的家伙,他对一个人的印象,几乎不会受到流言的影响,如果换成现在是李治这个软耳根的家伙当政的话,恐怕这些流言一传到长安,王况就会陷入被动局面中去。

一个人,不能没有缺点,没有缺点的人,其心必大,所以,王况这几年在金钱的利益上是不再像以前一样,随随便便的就将巨大利益拱手让给朝廷,你要我的法子可以,拿钱来。就比如说更衣室这一项,内府就一次xing的支付给了王况十万贯的“专利费”。当然了,王况也不至于狮子大开口,内府从中也是赚了不少的。

而像是皇庄里的试验,所有的成本都由内府和民部一起出,但是最后产出的良种收益,王况要收三成,可别小看三成,以后每一种物种的改良成功,都会另僻地方大量的繁殖,初步算起来,想要让全大唐都有新作物和新家畜替代了原来的品种,最起码需要保证一个基数,每个县都至少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才能快的推广开来,全大唐人口一千多万,二百多万户,这个需求就是个庞大的数字,就说稻谷和小麦,按每户平均有二十亩永业田算,只是一成就是四百多万亩,一亩地三斤种子,那就是一百多万石,光是稻谷和小麦的种子收益,就足够大唐任何一个家族眼红的了,还不说有其他的许多正在进行的改良品种。

所以,王况给朝廷上下的印象就是一个贪钱的人,而且是只贪大钱,不贪小钱,贪得又是名正言顺,所有的钱来路都是非常的明确,别人也只能光羡慕的份,没半滴的把柄可以被人拿来说事。除此而外,王况从来没有在爵位和官位上和朝廷斤斤计较,唯一计较过的,就是当初帮王冼谋了个房陵*县(灰雀想竖中指了,连个陵*县也属于和8谐对象!)丞的位置,而且这还不是王况主动提的,是皇帝征求王况的意见后,王况才要求的。

甚至,王况都从来没有在si底下找过任何一个大佬,或明或暗的为他自己,为他身边的人谋个一官半职,都是朝廷给什么,就接受什么,不然的话,就以黄大将个能抵得下两个建州那么大地盘的东瀛打了下来,其功比起当初的李尚灭了东*突*厥也小不到哪去,而黄大,不过还只是个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而已。

纵观整个朝中,任何一个当年带兵国公的亲兵,即便是没有什么功劳的,现如今至少也是个六品七品的尉级军官(这里的尉级其实相当于后世的校官),而早年随着这些老家伙南征北战的,哪个品级不比黄大高?

王况不是没有野心,不过他的野心不在官位上,而是在钱上和财富上,这是上至李世民,下到秘郎对王况的判断,秘郎甚至在起居录里给王况下了这么一个断语:“建安侯不喜权位,唯独好财!”

所以,这些传言想要来对付王况,就如同一拳头打到了棉huā团上,半点力也不着,唯一可恶可憎的就是流言在民间影响了王冼的声誉,让王冼的计划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给王冼的成长道路设下了一个不小的障碍。

但这却是阳谋,至少在王况看来是阳谋,正如流言里说的,只要王况愿意,王冼随时可以调到建州去,只要王况开口,皇帝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