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正是决战的关键时刻。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赛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谈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着名战略。同时,张赛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都得到汉武帝的支持。

张赛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说乌孙王东返,又未成功,乃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不宜、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汉朝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2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张骞通西域后,汉族和西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日趋密切。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着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传,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16。赵过创立“代田法”。

赵过是西汉武帝末年人,做过“搜粟都尉”,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农业科学家。武帝时推行赵过创造的新农具和新的耕作技术,使我国农业获得了重大的进步。

赵过创立的新耕作法,叫“代田法”。“代田法”是一种适于北方旱地作物的耕作方法。推行“代田法”以前,实行的耕作方法,是翻地之后,即在地上散布五谷,不分行列,叫做“缦田法”。“缦田法”是原始的耕作方法,地力用尽,必需休耕,上田一年,下田要三年。这种落后方法,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代田法”是在地上开沟培垄,作物种在沟内。随着作物的生长,在中耕的同时,将垄上的土培到苗的根部。最后,沟变成垄,垄变成沟。来年沟垄再互相轮换。这种耕作方法,能够经常保持地力,并且有利于抗旱保墒,防止庄稼倒伏,也节约了人力。显然,“代田法”较之“缦田法”,是一次耕作技术上的重大革新。

赵过在创立“代田法”的同时,还改进了农具。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自春秋以来,就实行牛耕,但很不普及。赵过改进旧的耕作方法,创制耦犁,推行牛耕。据说,二牛三人,每年可种田5顷。由于当时一般农户无力养牛,赵过提倡用人力犁,最多一天能耕30亩。赵过又在过去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改进成三脚耧。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天可以播种一顷。

由于实行了“代田法”和改进农具,史书上说,每亩每年可增产一石以上,好的甚至可以加倍。

在赵过的建议下,大司农增设由赵过主持的手工作坊,选取有技巧的手工业工人专门生产新农具,又令全国郡守派遣县令、力田地方小农官和乡村老农到长安学习新农具和新的耕作方法。

赵过的“代田法”,曾在皇帝的离宫内,由宫卒进行试验,打的谷子一般比其他的田地多出一石以上。于是,汉朝廷又命令在关中“公田”和边郡居延等地,进行试验推广。以后,又把“代田法”推广到河东、弘农等地普遍实行。史书上说,这些地方的农民都称赞“代田法”好,“用力少而得谷多”。

根据汉昭帝时桓宽《盐铁论》上记载,推行“代田法”,主要在关中地区。贫户缺少牛马,只能用旧农具耕田,所以,行“代田法”的主要是富户而不是贫苦农民。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耕作方法势必逐渐被淘汰,赵过所创新农具和新耕作法,必然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从在居延所发现的汉简上面,可以看到有“汉昭帝初年”“代田仓”的记载,以汉简和史书互相参证,证明史书上“代田法”曾在居延推行的记载是确实的。从“代田仓”的建立,也可推断,推行“代田法”后,粮食是得到了增产的。赵过在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是作出了杰出贡献的。

17。盐铁会议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60余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政策讨论会。这次会议,是要“总论政治得失”,对汉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辩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

汉武帝在位时期,重用大理财家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卖,收回铸钱大权,同时设立“平准”、“均输”制度,加上“算缗”,“告缗”办法,使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削弱和打击了大工商业主和封国诸侯的经济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汉武帝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内削诸侯王,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同时也因负担过重,导致“天下虚耗,百姓流离”,不断爆发小规模起义,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汉武帝一方面进行镇压,一方面决定在基本方针不变的前提之下,适当调整一些政策。

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上书汉武帝,要求在今新疆轮台一带,实行军事屯田,“以威西国”。汉武帝深知力所不及,为此下了一道“轮台诏令”,不同意再加重百姓口赋,拒绝在轮台再兴办屯田,并明确表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同时,他又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个政策,对巩固前一时期加强统一集权的成果很有必要。但汉武帝来不及全面贯彻“轮台诏令”的方针,便在公元前87年死去。临死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确定以他为首,与上官莱、桑弘羊等一起,共同辅佐即将继位、年仅8岁的汉昭帝。

霍光主持朝政时,“无所改作”,坚持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各项主要政策,同时能够“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注意贯彻汉武帝“轮台诏令”的精神。公元前81年,朝廷下令,征求地方贤良文学对“民间疾苦”的意见,一致回答:“愿罢盐、铁、酒榷”,桑弘羊不同意。因此,霍光便组织了“盐铁会议”。

会上,霍光没有出面,由丞相田千秋主持会议。桑弘羊是代表朝廷答辩的主要发言人。从各地请来的贤良、文人,则利用这次机会,对汉武帝的各项政策进行了论辩,主要矛头指向桑弘羊,纷纷要求有所更改。于是,会上以贤良、文学为一方,桑弘羊为另一方,展开了激烈地辩论。他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第一,要不要继续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钱、榷酤、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贤良、文人认为政府垄断这些事业,是“与民争利”,主张加以废止。桑弘羊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说:“总一盐铁,非独为利人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打击分裂势力,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指出,汉初不禁私利,吴王刘濞铸铁煮盐,结果力量一大,就造起反来。另外,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车甲之贵,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事实说明,实行盐铁专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抵抗匈奴贵族的侵扰,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马迁对此曾说过“民不宜赋,而国用饶”,加以肯定。汉武帝时,“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的桑弘羊,为此立功。所以,在会上,桑弘羊坚持继续执行盐铁专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

贤良、文人反对盐铁专卖,把它说得一无是处,不合历史实际,但却反映了封建官僚制度控制下的盐铁专卖,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官吏管理不善,假公济私,所造铁器质量低劣,“割草不痛”,价钱又贵,农民不愿用,出现了“木耕手”的现象。制出的盐,也有苦味,人民只好淡食。桑弘羊也承认这些事实,致使“民烦苦之”。

第二,对匈奴和战问题。匈奴贵族长期扰边,汉武帝发动大规模反击战争,这在当时还是必要的。不过,连年征战,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史书记载,武帝晚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东方盗贼滋起”,封建统治呈现不稳。贤良、文人以此为口实,全面否定抗匈斗争。他们认为,早就不应该轻启战端,只要用仁义加以感化,匈奴贵族自然就不来骚扰,“以仁义导之,则北乘无寇虏之优”。会议上,他们主张“罢关梁,除障塞”,撤除边防要塞,“偃兵休士,厚币结和”,认为这样自能安定和平。

这些议论,不切实际,非常迂腐可笑。桑弘羊摆出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历史,说明匈奴贵族贪婪好战,即使“重质厚赂”,照样“暴害滋甚”。所以,他认为对于匈奴贵族“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仁义感化不可能收效。

第三,实行“法治”,还是实行“德治”。桑弘羊坚持汉武帝长期实行的“法治”政策。他认为,“令严而民谨慎,法设而奸禁”,实行严刑峻法,则“民不逾矩”,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来自地方的贤良、文人,直接感受农民反抗的威胁,指出,“疲马不畏鞭,疲民不畏刑法”,单靠酷刑镇压,“不可久也”,汉朝政权有可能步秦后尘,迅速垮台。贤良、文人主张实行“德治”,是要求汉朝廷变换统治手法,加强对人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