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用问题,张浚自己也是认可的,皇帝在军事问题上,信任张浚的程度要高于秦桧。 
张浚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也不等皇帝追究了,自己主动提出了辞职。 
高宗罢了张浚的相,但没把他彻底否定了,还很相信他,在继任者问题上,专门征求了他的意见。 
高宗问:“你辞职了,谁可以代替你啊?” 
张浚沉默不语。 
高宗问:“秦桧怎么样?” 
张浚说:“和他在一起共事,才知道他的阴暗。” 
于是高宗说:“那就用赵鼎吧。”



第20章 睚眦必报 

俗话说得好,墙倒众人推。张浚这边刚罢相,那边台谏官们就蜂拥而上,纷纷给高宗上奏章,议论张浚,说他主政期间做得如何如何不好,犯了哪些错误,给国家造成怎样损失,目的就是要让高宗严惩张浚。 
张浚是个怎样的人,高宗自然心里有数,可是舆论影响又不能不顾及。 
在这个时候,赵鼎站了出来,尽管张浚在与赵鼎共事时候,双方因意见不合有过矛盾,甚至赵鼎一气之下还了辞职,但两人都是对事不对人,个人感情很好。赵鼎之所以受到重用,是与张浚的大力举荐分不开的,就拿这次他成功复相,也是张浚在否定了秦桧之后,高宗不得已才重新起用赵鼎,张浚对此也默认了。 
可以说,没有张浚,就没有赵鼎的今天。 
现在到了张浚受人攻讦,命运堪忧的时候,赵鼎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为了给张浚求情,赵鼎联络了一帮与张浚要好的同僚,大家商议一起到高宗面前为张浚求情。赵鼎没有忘记把身居要职又是皇帝面前红人的秦桧叫上。 
秦桧真的能抛掉个人私怨,站出来为张浚求情吗?恐怕办不到,他还没有达到这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朝堂上,赵鼎和张守当面向高宗奏请宽大处理张浚。两个人是费尽口舌,说到最后口干舌燥,把张浚对国家有功的事情都说遍了。 
自始至终,秦桧是一言不发,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 
这叫因果报应,以牙还牙,你张浚不是在背地里给我下刀子吗?今天我也给你来个“袖手旁观”,坚决不替你说情,皇帝把你贬得越远越好!秦桧心里这样想。 
怨怨相报何时了?秦桧应该看开点了! 
尽管有赵鼎等人的极力说情,但迫于舆论的压力,高宗最后还是将张浚贬为秘书少监分司西京,住在永州。 
秦桧拍手称快! 
张浚被贬了,秦桧的上司变成了赵鼎。 
赵鼎这个人一向讨厌秦桧,认为他比较阴险狡诈。当然,由于两个人没有一起共事过,赵鼎对秦桧的了解只局限于社会上的一些传言,这样的了解很不全面。 
等到了两个人真正共事的时候,秦桧唯张浚是从。作为枢密使,待遇与宰执一样,秦桧不是没有独立行事的权力,但为了与赵鼎保持高度统一,秦桧没有做过任何违背赵鼎意愿的事情,即使意见不合,秦桧也坚决服从赵鼎的决策。 
有这么一个听话的下属,赵鼎对秦桧的印象开始转变了,由当初的讨厌鄙视,到后来的深信不疑。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或许是斗争形势所迫,秦桧往往过于在意个人恩怨,特别是对张浚、黄龟年这些曾经诋毁过自己的人,秦桧有一种睚眦必报的心理。 
我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言行付出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代价。 
报复!报复! 
为了报复张浚,秦桧利用自己与赵鼎日益增进的感情关系,找了个时机对赵鼎说:“皇帝本来是打算用你的,可是张浚从中阻扰。” 
秦桧说这话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挑拨离间,告诉赵鼎,你别傻了吧唧地帮张浚说好话了,他背地里没少算计你。 
如果这话放在赵鼎与秦桧刚共事那会儿,打死赵鼎也不会相信,张浚会是那种人,可是现在不同了,赵鼎十分相信秦桧,在他眼里,秦桧是一个老实厚道、忠于职守、知书达理之人,他说话,不可能有假的。 
赵鼎把秦桧想得太厚道了! 
有了秦桧中间插这么一刀,赵鼎和张浚原本只是政见不同,私交很好,现在却产生了一层隔膜。从此赵鼎就再也没有为张浚说过什么好话。 
这招好使,好狠! 
当秦桧在一步步逼近相位的时候,在金廷那边,挞懒却在策划一次行动。 
什么行动?就是废掉伪齐皇帝刘豫! 
刘豫的槽糕表现让金人失望极了,当初立他为帝的时候,就想要通过他来达到一步步吞噬大宋的目的。 
十年,弹指一挥间。 
十年过去了,伪齐在金的强力支持下,不但没有吞噬大宋,反倒一次次被大宋打得落花流水。 
伪齐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价值的皇帝,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废了刘豫!这样的呼声在金廷不断高涨。 
绍兴七年(1137年)十一月,挞懒、兀术亲率大军开进了汴京。 
一条消息迅速在汴京传开:刘豫下台了! 
刘豫让人鄙视的地方就是,能组织三十万大军进攻大宋,面对金军,却一点抵抗的意思都没有,乖乖就范。 
这样的傀儡皇帝,有谁能瞧得起! 
在金人那里看不起,在宋人这里也看不起,让两面都看不起的皇帝,活得多失败。 
伪齐倒台了,他所控制的土地怎么支配? 
金廷内部又起了争端,主和的挞懒主张把这些土地归还给宋,而主战的兀术等人主张把这些土地据为金有。 
这是大宋拱手送给我们的土地,怎能再还给他们?不少金廷将领不明白。 
争吵、斗争不是宋廷的专利,在金同样反复上演。 
也就在这时,金著名的将领粘罕在郁闷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这个志在灭宋的金将,创造了很多丰功伟绩,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他的残暴让宋人记忆犹新,在宋,粘罕就是野蛮残暴的代名字,从皇帝到百姓,对他既恨又怕。 
他的死对金是损失,对宋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当粘罕的死讯传到临安,高宗兴奋得手舞足蹈,掩不住激动的心情,对秦桧等人说道:“金人如此的暴虐,不灭亡,还待何时啊?” 
秦桧听明白了高宗的意思,马上奏道:“只要陛下积累德行,一定会有中兴的时候!” 
以德服人,儒家思想精髓。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慢慢地积累力量,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实现中兴是个远景规划目标,重在从自身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实际做起。 
高宗觉得这话有道理,感慨道:“中兴固然是需要时间的,但现在我们也应该有所作为,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实现志向。” 
难得明白一回啊! 
高宗与秦桧在实现中兴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长远规划,稳步推进,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忍辱负重,与金签订议和,实现政局稳定。 
这个想法能得到金的认同吗?



第21章 重登相位 

绍兴七年(1137年)十二月,王伦从出使金国归来,给高宗带来一个好消息:金人答应归还徽宗的梓宫及皇太后,还答应把河南归还给宋。 
这是真的吗?不会是做梦吧!金人啥时候变得这么仁慈了?高宗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议和的事情有门喽! 
好幸福呦! 
咱们大宋今儿个真高兴,高兴,真呀真高兴! 
为了不得罪金人,高宗急忙命令边关的官员,不得再派人越界到金那里招降人员,违令者军法处置。 
为了议和大事,不采取点非常措施不行啊! 
金人终于肯议和了,机会难得啊,得马上安排个人专门负责与金议和的事情,这人选啊,不用想,非秦桧莫属! 
抓紧给秦桧提拔到宰相的位置,官职低了,金人不答应啊! 
高宗把议和当做最大、最迫切的事情,战争已经过去,和平即将到来! 
这个岳飞啊,满脑子尽是恢复中原那点事,这不,这边王伦刚带回来议和的好消息,他那边又要求增加军队,要说他什么好呢?怎么就不能解放解放思想,在对金态度上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呢?在高宗铁了心要议和的时候,提出增加军队,意图何在?北伐还是叛乱? 
高宗心里不明白、不自在、不高兴。 
别理他,议和的事才是最要紧的。 
高宗的快乐就是秦桧的幸福,在金人有意无意的帮助下,他又重新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宰相位置。 
挞懒真够哥儿们!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高宗任命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时隔六年后,秦桧再一次站到大宋历史的最前沿,同时也是风暴的中心。 
他能胜任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宰相角色吗? 
时间会给出答案。 
话说这秦桧复相后,为了不辜负高宗的殷切期望,尽早与金达成议和,迎回徽宗的梓宫和皇太后,可谓是煞费苦心,反复研究议和方针策略,怎样才能让宋金双方都满意,不至于发生分歧,导致战争。这些问题,把秦桧折磨得坐立不安,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真是一个敬业的人啊! 
这挞懒也确实有议和之心,给足了秦桧这个铁哥儿们面子。 
秦桧在三月复相,挞懒五月就派使臣来了。 
够秦桧忙的了! 
大宋人好客,外来者都是客,更何况来的是金人,高宗的贵宾,接待上不能有半点马虎。 
秦桧是宰相,不但要帮着高宗处理国家大事,这来了客人,吃喝拉撒睡,也得他一手安排。 
金使来了,照例要住在驿馆里。人家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为了尽地主之谊,也为了讨好金使,让他回去向金廷好好地美言几句,让金人感受到宋的一番诚意,秦桧专门给金使安排一个馆伴,就是陪吃陪喝陪玩陪乐的差事,就相当于现在接待办主任。 
这吃喝玩乐的美差让谁干好呢? 
秦桧一挠头,首先想到了吏部侍郎魏矼。这个人擅长吃喝玩乐,让他当馆伴,准能把金使陪好。 
就这么决定了,让魏矼作陪。 
要是一般人,找这机会还找不到呢,倒不是为了吃点喝点玩点乐点,这是个难得的升官机会,如果把金使陪好了,皇帝一高兴,能不给提个职、加个薪吗? 
好机会,魏矼要抓住了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