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送他们两人一个字:死! 
布衣上书无效,那换个身份,皇室成员赵士祔也上书,而且力度很大,以全家老小百口人的性命担保岳飞无罪! 
皇帝的亲戚都站出来为岳飞打抱不平了。 
岳飞真的能脱险上岸吗? 
还没那么容易?皇室成员担保也不好使,万俟卨给我弹劾他,谁替岳飞出头,谁就是我的对头! 
高宗异常的坚定! 
可怜的赵士祔,皇室的金字招牌也不管用,被贬逐到建州,郁闷而死! 
替岳飞伸冤的人都被贬的贬,杀的杀,没有一个吃好果子的! 
反观那些跟着秦桧、张俊、万俟卨屁股后面,充当帮手的人,一个个趾高气昂,飞黄腾达了! 
这叫什么世道,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看来岳飞这次算是没得救喽! 
秦桧把奏折递交到高宗手上,高宗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面露愠怒之色,他责问秦桧道:“这个岳云怎么只判三年?他与其父岳飞、张宪都是一伙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单留他这个活口干什么?杀了算了!” 
秦桧本想钻个空子,高宗指名要杀的是岳飞,未提岳云,那就把岳飞杀了,保住岳云,算是自己给子孙后代积点德。 
可在高宗看来,与其杀了岳飞、张宪,不如干脆都杀了算了,以绝后患。 
那就杀吧,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做臣子的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死是一定的,但怎么个死法呢?高宗闭眼一想,这岳飞也算是公众人物,要是把他押到闹市斩首,恐怕要引起骚乱,毕竟很多人在为他喊冤。 
嗯,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让他死的体面点,赐死吧!高宗给岳飞定了个死法。 
至于张宪、岳云,就在闹市斩了,以达到杀鸡给猴看的目的,让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们,都给我安分点,不然这就是他们的下场!高宗如是说。 
高宗做出了处置决定,但由于秦桧是单独奏见高宗,不是在上朝的时候,所以,高宗没有立即命令行文下诏,只给秦桧下达了个意旨,让他回去就责令监狱,立即把岳飞给结果了。 
夜长梦多啊! 
正式诏书,明天在上朝时候再下达。 
秦桧从高宗处领到了意旨,并没有亲自到大理寺监狱,而是写了个条子给万俟卨。 
万俟卨接到秦桧条子后,立即命令狱卒秘密杀害了岳飞,并封闭了消息,直到第二天朝廷下达正式诏书后,才对外公开岳飞的死讯。 
时间是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一代豪杰,连个年都没过去! 
张宪和岳云也被斩杀在闹市。 
高宗还下旨没收了岳飞全部家产,全家被迁徙到岭南。 
千古奇冤,南宋一岳,就此载于史册! 
兴师北伐,收复中原,从此成了大宋人民的一种奢望! 
苟活江南,成了下一页历史的开端!



第35章 第二次绍兴议和 

抵抗只是暂时的,议和才是高宗的全部。 
这个皇帝让人琢磨不透! 
他能容忍金人攻城略地、烧杀抢掠、虏走父兄的血海深仇,却不能容忍一个于国有功,于己有利大将的几句无心话。 
在秦桧、万俟卨忙着给搜集岳飞罪状的同时,高宗也没闲着,在紧锣密鼓地与金议和。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屡战屡败的金兀术,对大宋也没了脾气,灰溜溜地把先前被扣押的宋使刘光远放了回来。 
金兀术总算是吐口了! 
议和大有希望了,看来我这兵权算是收对喽!高宗这个美呦、乐呦、得意呦! 
机会,稍纵即逝,必须抓住!秦桧建议高宗迅速派使臣出使金国,趁着金兀术还没反悔,抓紧把议和之约给签了。 
有道是机遇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一刻耽误不得,诏命魏良臣、王公亮担任禀议使,即刻出使金国,不得有误。 
魏良臣、王公亮不能空手去金国啊,即使是议和,也应该带点内容吧,大宋究竟要怎样议和呢? 
高宗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宋金以淮河为界,以南归宋,以北归金,宋向金称臣,每年缴纳岁币。 
真是为了议和,不惜血本啊! 
魏良臣、王公亮带着高宗这个议和条件来到金国,向金兀术当面说明。 
这个金兀术故意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宋使提的议和条件,一开始还拿态度,不肯答应。 
穿虎皮,扯大旗,向宋施压! 
其实,金国什么情况,魏良臣他们看得很清楚,心想,金兀术你就别打肿脸充胖子了,要不是高宗执意议和,我们大宋军队早就杀来了,你怎么得了便宜还卖乖呢? 
该签就签吧,够便宜你们的了,打了败仗,占了这么大便宜,还不知足!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谁叫咱们的皇帝那样窝囊呢?为了完成高宗下达的任务,魏良臣、王公亮是一个劲地给金兀术说好话,不停地给他磕头,硬把金兀术整得不好意思了。 
嗯,啊,既然你们大宋皇帝这么哀求,这么有诚意,那我就给你们点面子吧,议和的事情,原则同意了!金兀术卖够了关子,终于露出了原形。 
唉呀妈呀,就等你这句话呢!看把我俩累的。魏良臣、王公亮边擦汗边想。 
既然同意了议和,那就快点派使臣出使宋国吧。 
在魏良臣、王公亮的一再催促下,金兀术派萧毅、邢具瞻作为使臣跟随魏良臣来到大宋。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高宗下令沿途百姓都要对金使夹道欢迎。 
要把我大宋的诚意拿出来!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萧毅见到了高宗,双方交换了议和条件,没有什么好磋商的,一切都听金的安排,最后确定议和内容:就是宋金以淮河为界,以南归宋,以北归金,宋割让京西唐、邓二州和陕西商、秦二州之半;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纳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双方从此休战息兵,各守国土。 
号外,号外:宋金议和成功了! 
感谢大金皇帝,感谢大金元帅兀术,感谢大金人民,是你们给了我议和的决心,是你们为我大宋带来和平稳定,是你们让老赵家继续坐这个皇位。 
高宗激动万分,连连向萧毅道谢。 
光是道谢还不够,要亲自派个使臣到金去致谢,并送上誓表。 
谁能担当此重任呢?秦桧想到了一个人,谁?何铸!先前让他审理岳飞的案子,他不但没给岳飞治罪,还替岳飞伸冤!这个人知道得太多,不宜留在朝廷,还是把他打发到金国去,等这边把岳飞的案子结了,他也完成出使任务回来了,到时候再和他算总账! 
好,这个主意不错!高宗啧啧赞叹。 
何铸原本还想为岳飞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没想满肚子花骨朵,一朵还没来得及开,就被高宗任命为报谢进誓表使,远远打发到金国去了。 
对不住了,岳相公,就是我有心帮你,也鞭长莫及了!何铸仰天长叹。 
出使金国的走了,国内的大臣们也别闲着,满朝文武百官,给我列队祭祀祷告天地、宗庙、社稷。 
苍天在上,祖宗在上,我赵构终于把大宋存了下来,地盘虽小了点,但不要紧,等国家富强了,让儿孙们去收复中原吧! 
高宗拜了又拜。 
议和成功,为徽宗梓宫和韦太后的南归铺平了道路。 
何铸临走之时,高宗特意嘱咐他,到金以后,一定要请求金主把尽快归还徽宗的梓宫和韦太后,其他的人暂时免谈。 
肩负特殊使命的何铸一路来到上京,见到了金熙宗,表达了高宗对金的感谢之情,并呈上誓表。 
金熙宗催促宋尽快把割让给金的土地交割完毕。 
何铸急忙打发人,把金的这个想法转告高宗,高宗得知后,立即派人把京西的唐、邓二州,陕西的商、秦二州的一半交付给金。 
高宗在履行协议上向来不打折扣。 
协议也签了,地也割了,臣也称了,岁币也纳了,该谈谈徽宗的梓宫和韦太后的问题了,何铸就向金熙宗提出了归还徽宗梓宫和韦太后的请求。 
一副棺材,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婆,对金没啥价值,做个人情送给宋皇帝,算做两国修好的见面礼吧。 
金熙宗掂量了一下,就把这事答应了。 
终于要见到日夜思念的妈妈喽!高宗激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听说徽宗的梓宫和韦太后要回来了,朝廷上下忙活开了。一路人去组织修建慈宁殿,作为韦太后的住所;另一路人忙着去修建陵墓,准备安葬徽宗。 
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高宗终于见到了十六年未见的母亲韦太后,迎回了徽宗的梓宫。 
十六年,沧海变桑田,曾经风流倜傥的徽宗,已经变成了一具无知无觉的尸骸。 
十六年,物是人非,曾经雍容高贵、衣着艳丽的皇太后,已经变成了一个平凡而又平凡、朴素而又朴素的老太婆! 
十六年,雨打风吹,几度沉浮,高宗依然爱着他的父母,依然在守候他的父母,依然在用孝心迎接他的父母。 
也许,这是他为议和辩解的唯一理由! 
收了兵权,成功议和,杀了岳飞,这一连串大手笔都出自秦桧之手。 
高宗是一百个满意。 
注意了,秦桧又要升官了! 
绍兴十二年(1142年)九月,高宗给秦桧加衔为太师,封为魏国公。 
别着急,这还只是第一步,更好的奖赏还在后头呢! 
刚过一个月,高宗觉得一个国公的头衔对秦桧薄了点,就给他再加一个秦国公,这样秦桧就成秦、魏两国公了。 
一个人被封为两国公,好倒是好,但就是心里不舒服,为什么呢?因为大奸臣蔡京、童贯也曾被封为两国公,现在自己和他们站在了一条线上了,外人当面不说什么,背后里也会说三道四,本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这么一来,更让他们有了讥讽的噱头。 
为了让自己的耳朵根子清净些,还是不要为好!秦桧向高宗极力推辞,不予接受。 
给你封官,你不接受,我这面子往哪放呢?你总得给我找个放面子的地方吧,我是当朝的皇帝呀! 
那好办,你就改封我的老母亲为秦、魏国夫人,不就解决了吗?秦桧建议。 
绝了!高宗竖起大拇指。



第36章 和平时代 

有道是,天下战久必和,和久必战。战争与和平既是一对冤家,又是一对亲家,二者既相互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