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拯救与逍遥(出书版)-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贸然征用他在灵魂中捕捉到的那些尚未成熟的观念”。①
①舍斯托夫:《悲剧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墓与尼采》1969年版,第144145页。
但是,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迫不得已才提出并发展了这种寒冷和苦涩的思想?相当程度上讲,他们的确甘愿如此。这一矛盾的现象给我们将要探究的伊鲍里特问题增添了困难,这些困难中就隐藏着卡夫卡与梅思金的内在关联。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塑造了两类截然对立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地下室人”、拉斯柯尔尼科失、伊鲍里特、纂里洛夫、伊凡;另一类是丽莎、索尼娅、梅思金、沙托夫、阿辽沙。这两类人物分别代表两种截然对立的精神信念,不仅深刻呈现出当时的时代意识,也预示了即将出现在历史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欧洲思想史上出现了两位迄今令人惊骇难忘的作家,刚好分别充当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两类形象的历史角色,相当程度上极端地(也可以说出色地)推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的思想。这两位引人注目的作家就是尼采和卡夫卡。
舍斯托夫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中尚十分含糊的许多东西,尼采说清楚了。实际上,尼采说清楚的仅仅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尚十分含糊的东西,卡夫卡说清楚了。尼采看起来像是“地下室人”、拉斯柯尔尼科夫、伊鲍里特、基里洛夫、伊凡,以其惊人才华推进他们的思想。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大斯基笔下人物形象的联系,一直没有受到关注。实际上,卡夫卡像是丽莎、索尼娅、梅思金、沙托夫、阿辽沙的后继人。诚然,不能把卡夫卡与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位直接划等号,正如不能在“地下室人”、拉斯柯尔尼科夫、伊鲍里特、基里洛夫、伊凡与尼采之间直接划等号。在这里,首要的是内在精神联系。尼采和卡夫卡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示过溢美之辞,但显然不能得出结沦说,尼采和卡夫卡的思想得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他们不过是精神气质类同的人,走着相同的道路。因此不能说,卡夫卡即是丽莎、索尼娅或梅思金、沙托夫、阿辽沙。毋宁说,丽莎、索尼娅演变成梅思金、沙托夫、阿辽沙,梅思金、阿辽沙演变成卡大卡。
这里无法同时来清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与尼采和卡夫卡思想的内在关联,尽管这两类截然对立的思想都关涉两方基督教思想的要害问题。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及其人物,还是尼采和卡夫卡,上帝的存在及其相关问题,始终是思虑和争辩的中心;为了方便弄清伊鲍里特问题、也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曹雪芹的“新人”遗留下来的问题,尤其需要清理陀思妥邪夫斯基的人物与卡夫卡思想的关联,清理“感觉正在痛苦地努力变成一个思想”的过程。在这些问题得到澄清后,尼采的问题随之也会明朗起来。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上述两类截然对立的人物自在激烈争辩。随着争辩的推移,以“地下室人”为代表的声调愈来愈高,言辞愈来愈尖锐激烈,最后达至伊凡在论辩上的辉煌。相反,以索尼娅为代表的声音愈来愈微弱,言辞愈来愈缺乏力量。诋毁上帝信仰显得理直气壮,维护上帝信仰却显得于理有亏。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自己一生都在思考上帝是否存在。从他最后的著作来看,明确结论是:上帝存在。然而,这个结沦在伊凡的诘难面前显得极为脆弱、苍白,诋毁上帝之言看起来是无法反驳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质问索尼娅“上帝答谢你,给你做了什么呢?”到伊凡时,质问已经变成一种确信的决断:“归根结蒂,我还是不能接受上帝的世界,即使知道它是存在的,我也完全不能接受它,你要明自,我不是不接受上帝,我是不接受上帝所创造的世界,而且决不能答应去接受它”(《卡拉玛佐夫兄弟》,页352)。陀思妥耶夫斯基拿出了什么有力的思想与诋毁上帝之言抗辩?梅思金、阿辽沙维护上帝信仰有说服力的抗辩在哪里?他们至多用自己的爱的行为来证明上帝存在,但伊凡们完全有理由把这类行为判为伪善、欺骗、怯懦或自欺欺人,一如基里洛夫所抨击的那样。
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他终其一生要回答的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把主要关注放在如果上帝不存在会怎样的问题,就像索尼娅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那句回答:“没有上帝我怎么办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置换了问题。他不仅让索尼娅这一类人回答“没有上帝我怎么办”,还想强迫基里洛夫、伊鲍里特接受这样的灵魂拷问:没有上帝怎么办。十分明显,对问题的置换没有丝毫用处。没有回答上帝的真实存在与否,对于诋毁上帝信仰的人来讲,“没有上帝怎么办”根本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他们可以相当轻松地回答道:如果没有上帝,就接受没有上帝的事实,哪怕这一事买是存在的荒诞、世界的虚无、意志力的残酷。人首先应该真诚,理应坦率接受“吃我的事实”,而不是接受虚幻的假象、骗人的安慰。如果要来认真对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应该说,他提出的虚无主义的后果问题——这几乎是其所有主要著作(《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玛佐夫兄弟》)的主题——统统归于无效。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几乎所有主要著作中都以极为尖锐的形式提出了虚无主义的后果问题(杀人或自杀),在他身后,更为出色的虚无主义者,比拉斯柯尔尼科夫、基里洛夫、伊鲍里特、伊凡更有才华、更有哲学头脑的虚无主义者依然辈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显得不过是撕裂心胸的叫喊,或者说一种调合的尝试,犹如康德的哲学,其丰功伟绩在于留下了一大堆问题。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维护上帝存在的声调并不是一开始就低微的。相反,在一开始,它显得高昂、坚定、有力。索尼娅丝毫不向拉斯柯尔尼科夫示弱;你根本不配询问上帝存在与否。维护上帝存在的声调是从梅思金开始低微的,随后,沙托夫几乎就再没有说过什么,阿辽沙干脆脱下道袍离开修道院了。这表明,信仰上帝的人的声调转微起因于梅思金突然感到的那种莫名的感觉。根据这一线索,陀思妥耶夫斯基用虚无主义的后果问题置换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不是疏忽,而是迫不得已: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大概也被梅思金所感到的那种异常感觉掷于“瘫痪无力和绝望的状态”。这种感觉迫使他怀疑上帝的确存在;只是,陀思妥耶大斯基的灵魂无法承受没有上帝存在的“事实”,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虚无主义。
使梅思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一样)丧失内在力量的感觉究竟是怎么回事?
梅思金所感到的可怕的内在感觉来自伊鲍里特的一次充满激情的雄辩,他被这场雄辩的内在力量完全压倒了。这篇雄辩是伊鲍里特在自杀前就自杀理由所作的陈述,占了几乎整整二章篇幅,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磅礴气势一倾而出。伊鲍里特在雄辩中提出的思想直接针对梅思金的行为,是对梅思金的信念的激烈反驳。
伊鲍里特声称;梅思金的爱心对人的生活毫无用处。人既无从把握自己的未来,也不了解生活的法则,只能担当起不能理解不可思议的事物的欠缺天性。人应该勇敢承认这样的事实:人的生存没有任何根基,只有被迫接受大自然的法则。在这个世界上,人就是被遗弃的孤儿,美与善都与他毫不相干,只要人敢于面对事实,谁都可以发现,即使在那些赞颂世界的诗篇里,也饱含莫名的怨恨、无法调和的、隐藏在韵脚中的愤怒。姑且不说整个世界充满了灾难、不幸和残酷,即便一切都是美好的、明朗的,在人终有一死的命运面前,所有美好都不过是一场虚空。人如果有权不生出来,就一定不在这种被嘲笑的条件下生出来,既然已经身不由已被生出来,毕竟还有死的权利。固然,上帝给受难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比一切不幸、折磨和整个地狱还要强烈的思想,甚至还可以假定,倘若人类没有这种给人的心灵带来安慰的思想,就不能承受地狱般的恶。但是,这种善良的思想的根据何在?凭什么说它不是欺骗?“赞颂吃我的事实”的反诘就这样提出来了:“我的温顺到底有什么用处?难道不能把我痛快吃下去,而不要求我赞颂吃我的事实?难道在上天果真有人因为我不愿等候两星期而感到侮辱?”(《白痴》,页512)伊鲍里特问题关键在于,上帝提供给受苦人类的神义法则有什么根据,它在哪一个关节点上与人的受苦存在相关联。在基督教精神看来,超越的上帝与受苦人类的关联点就在基督受难的身体上。但在伊鲍里特看来,人们即便在基督身上也找不到这种关联。
伊鲍里特声称,他的这种“最后信念”不是从逻辑分析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上帝不存在的断言不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而是得自一种奇怪的感觉、一件奇怪的事实:伊鲍里特从一幅宗教画上见到,刚从十字架上被抬下来的基督根本没有美可言,不过是一个人的尸骸。这具赤裸裸的尸骸粉碎了基督教思想的神义原则:基督的身体没有复活、而是腐烂,完全服从自然的法则。任何一位崇拜基督的人站在这具尸骸面前都禁不住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基督怎么可能复活?就算基督在生前使自然服从他(福音书中耶稣让死者复活的神迹),当基督自己面临死亡时,却不能战胜自然法则,谁还会相信基督的超自然力量?①
①《卡拉玛佐夫兄弟》再次提到这幅宗教画所引出的问题。阿辽沙面临与梅思金公爵同样的困境:他心爱的佐西玛长老死了,长老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信心而得神化的奇迹,他的尸休很快腐烂发臭。阿辽沙的理智和灵魂从发臭的尸休中感受到震慑:“天道和神力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它‘在最需要的时刻’竟藏起了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