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0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将军赵石遇刺,秦军上下震动,消息传的很快,大同府知府也随后赶了过来,作为河东宣抚使,赵石已经是河东地面上的最高长官。

就算刺客行刺未遂,引起的反应也是惊人的。

大同府知府大人更是义愤填膺,建议封锁大同四门,挨家挨户查问,所有大同府所辖州县,尽皆要清查一遍,尽早将那些刺客捉拿归案。

他这也是急眼了,要知道,如今若是大将军在河东有何不测,无论是大同府,还是太原府,必定要乱成一团,可能秦军北上之功,立即便化为流水。

而那些刺客如此的胆大包天,也着实让人心惊不已,战后之地,果然纷乱的可以,他这里觉着,不如此,根本不足以震慑宵小,让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明白,河东之地,已然是大秦天下。

赵石心里明白,他如今位高权重,一旦出了这等事情,不可避免的要弄个鸡飞狗跳,不然底下的人不会心安。

不过话说回来了,对于他来说,被人行刺也不是一回两回了,算不得什么大事,河东之地确实需要梳理一番,但不是在这个时候。

这样大动干戈,尤其是在战后,怕是要让北地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于民心实在不利。

所以事情不能这么来办,好言安慰了知府大人几句,拿出上官威仪来,说自己另有打算,将几乎跳脚的知府大人糊弄走了,又给麾下将领们定了调子,大军绝对不能轻动,谁要是敢擅自调兵,军法处置。

这才将手下人等压制住了。

但事情并不算完,那些寺庙的和尚在严刑之下,曝出来的东西,也让赵石彻底心安了下来,确实只是些江湖草莽,金人余孽的可能性都不大。

其中两人,跟庙中主持有些交情来往,以往行走于河东时,便来庙里歇脚,银钱给的分外大方,庙中僧人也就习以为常了。

从那方丈口中,则知道,这些人都是绿林中人,换句话说,也就是些匪类,北地在金人治下,纷乱无比,这些人来来往往,并无多少顾忌。

落脚的地方也多,那座寺庙,也不过是一处罢了,至于这些人的来历,那寺庙方丈说自己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其中两个是北边贩马的,多数还可能是些马匪中人,江湖来往,讲究个情面,这才容他们在寺中落脚,至于他们的真正来历,是一概不知的。

这话有些不尽不实,但赵石并不着急,三木之下,哪里有真正的硬汉能挺得住,果然,又过两日,禀报上来就换了模样。

那方丈实在受刑不过,终于吐了口,这些人几年前出现在河东,其中一个,父辈上与方丈有些交情,便找了上门。

开始时是说自己在北边贩马,这在北地当中,不稀奇,许多江湖亡命皆靠此为生,多数时候,还要客串一下马匪的角色,像当年赵石在鞑靼草原遇到的那些人,其实就是些北地的马贩子,更可以说,其中大部分都出自北地绿林。

而这人也不例外,只是后来来的多了,便带了些人来,形形色色,什么样的都有,不过北地寺庙道观与南边的不同,靠近边塞,什么样的人都能碰见,绿林豪强见到的更多。

还是那句老话,随着金人朝廷的没落,北地上越加的纷乱了起来,这些寺庙道观虽说并非藏污纳垢之所,但总归逃不掉窝藏匪类的一些阴司事情。

这么过了两年,那人越发胆大,就将这里当做了常驻的地方,一年总归要来上几次,带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看上去都不像善类。

等到金人在战阵上连连失利,北地越发动荡了起来,这人有一次,却是带了几个道士前来。

之前也还罢了,都是些江湖中人,在寺中歇脚什么的就当行个方便,但道士进寺庙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不是,又非是登门造访,而是就这么住了进来。

这方丈终于忍不住,抱怨了几句,而那人当即便翻了脸。

江湖中人,最终看的还是谁的拳头硬朗,而那几个道士皆是身怀绝技之辈,方丈试探了一下,也只能任由这些人在寺庙中驻脚。

不过这一次过后,那人却是得寸进尺,私下里跟方丈说,这些道士都是有来历之人,做的也是天大的事情,意思却是明白,让方丈来当众人耳目。

方丈无奈,和这些江湖匪类沾了边,想要脱身,除了告官之外,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但告官?

北地百姓,如今就算家破人亡,也不带去告官的,你当金人官吏会给你做主不成?

之后的事情也就明白的了,这方丈捏着鼻子认了,一些消息什么的,能探的就报给这些家伙知晓,不能探的,糊弄一下也就完了,到是相安无事了几年。

不过等到秦人下了大同,这些人在这个时候却是寻了上门儿,行事越发鬼祟,连方丈也不知他们到底要干些什么了。

至于这些人的来历,他是真不知晓,只是后来见到这些人,其中总会夹杂着一个两个道士,于头领无异,想来和那些牛鼻子脱不了干系。

想要从方丈这里知道这些人的下落是不太可能了,不过又听到道士这两个字,赵石心里已经有底,心想,难道还真有个什么北方道门领袖不成?

第十一卷 张弓北望射天狼 第929章 道官

赵石从这份供词中明白了一些东西,这些人的来历好像很荒唐,因为北方道门领袖这个很长的词也很笼统,就像武林盟主一样可笑而又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而这些人好像在北地活动了很长时间了,势力也在不断的扩张,其中多有江湖亡命,草莽豪杰,领着他们的竟然是些道士。

这些人既不归金人统辖,也不是如今大秦的布置,好像江湖上的帮派一样,莫不是又见到一个拜火神教?

因为他们竟然来刺杀自己,江湖帮派刺杀朝廷命官,定然是有政治上的诉求了,那他们想要什么呢,如此,再往深想,自己一死,北地恐怕要乱上些时候了,金人可能要趁虚而入,重回大同,太原。

大秦国内因为没了自己,也可能要乱上一些时候,派系林立的大军可能要分裂开来,这都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火中取粟吗?就像拜火神教在蜀中当年做的一般。

想到这个,赵石微微摇头,当初蜀中之乱,到大将军吴宁遇刺时,其实之前就已经现出许多端倪,军中将领遇刺,许多地方乱匪如同蚁聚,截杀粮草辎重等等等等,征兆很明显,直到大将军遇刺才整个爆发了出来……

看上去是很有计划的谋乱,一步步来到一个关键时候,一举成事。

但这些刺客……更像是临时起意,大冬天的,河东乱起来,也不可能乱的太过,想要来个义军蜂起,就更不可能了,愤怒的大秦军人会做出什么,很容易就能猜到,说不定就要将大同府左近弄个天翻地覆,许多人头会在之后落地,许多鲜血会流淌在河东地面上。

刚刚结束的河东战乱,会再次掀起一个高潮,但一定是单方面的屠杀,杀红了眼的秦军兵卒,会很快让河东百姓惊恐万分,迅速失去河东人心。

难道这些人想要的就是这个,有些难以理解。

这些家伙所做的,唯一有利的好像就是金人,但这些人之前又对金人多有窥探。

想到这个,赵石目光望向了北方,金人和秦人一旦两败俱伤……莫不是草原上的一些人的目光来到了这里?

其中有草原马匪……嗯,成吉思汗还在遥远的东北,他的手再长,应该还不会伸到这里才对,乃蛮部正在和克烈部对峙,争夺中东部草原的霸主地位,应该无暇南顾,那么就只剩下鞑靼人了。

是那个什么卡勒部吗,因为不颜昔班到草原上走了一圈,引起一些鞑靼部落的恐慌也是正常,不过追随而来的报复太快了些,而且不是对准不颜昔班的,竟然是要刺杀自己,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要不就是来自大秦内部了,但又不太像,这些人可是在北地活动了一段时日了,那时候大秦还在与金人征战于河中,再说了,第一个率军北渡的便是自己,除了自己,谁还能在河东这个地方安插谍探?

赵石甚至想到了已经去世的景兴皇帝或是当今陛下,他们手里都掌管着一个内衙,刺探敌情什么的,好像屡有参与。

为景兴皇帝报仇?为当今陛下铲除权奸?

赵石自嘲一笑,也是自己树敌太多,竟然不知道该将这场刺杀安在谁的身上合适了,断案总要讲究个因果,但因果太多,竟然无从分辨到底是谁能从中获益。

不过不要紧,有了第一次,也就留下了首尾,之后自然有蛛丝马迹流露出来,不用为了几个刺客劳神费力。

但一些事情却不得不做了。

随即,赵石命人将那些和尚大部分都给放了,这个时候流血并没有任何必要,震慑宵小,之前流的血已经足够,再这么杀下去,就不是什么震慑了,简直就是在恐吓,大冬天的,日子还算清静,没必要再弄的血淋淋一片。

不过几个寺庙里的方丈长老什么的,却要就地处决,毕竟大将军遇刺,总要有那么几颗人头落地,不然的话,下面的人也绝对不会安心。

也就是赵石没有迁怒于部下的习惯,不然的话,几个和尚算什么,部下的亲兵,将军什么的也要掉几个脑袋下来,连带着,大同府知府都要吃挂落。

随着几个和尚人头落地,看上去,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但实际上,这才只是个开头,还远远不到结尾的时候。

搁了三天工夫,大帅出巡,这是秦军将校的说法,按照河东官场的话来说,是宣抚使大人出巡。

听这个说法,就知道是光明正大的出去转悠了,并没有避讳任何人,而且身周左右,侍卫环立,由大同府知府大人陪同,一应官吏随行前后,并有一营兵士护卫。

旌旗昭昭,仪仗煌煌,迤逦而来,方向却还是城西。

来到那小道观处,凌云老道士已经迎候在道观门外,这一次,可要正式的不能再正式了。

赵石与老道士把臂相谈,状甚亲近,同往观内,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正殿处上了三炷香。

同来之人不明就里,还道宣抚使大人崇道,就是跟随赵石多年的人也有些糊涂,心道,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