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0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来之人不明就里,还道宣抚使大人崇道,就是跟随赵石多年的人也有些糊涂,心道,没听说大将军有拜三清的习惯啊,今日到是新鲜。

一些人不免暗想,莫不是前些日子遇刺,心惊之下,才来这里拜拜,以求平安?

不管他们怎么想,既然大将军,宣抚使大人都上了香,一些人自也不免上前拜拜,好要沾点大将军的福气之余,也表明个姿态,这就是上有所好的结果了,不用怎么细说,到是众人见到这老道士如此受大将军青睐,如对好友一般的说话,不免对这老道士也多了几分恭敬,这在河东之地来说,可是独一份儿。

老道士惊喜之下,却也有些诚惶诚恐,他向来信奉的是,福气有些就行了,多了反而伤身,这一下福气来的太多,还有贵气掺杂在里面,不免让他有些心惊肉跳的。

赵石兴致很高,被人簇拥着,笑着便大声道:“这里的几位道君很灵验,以后不妨来拜拜,捐些香火……不过你们这些领兵的就算了啊,一身的杀气,血腥味老远就能闻到,别要污了这清净之地……”

一句玩笑下来,众人皆笑,赵石并未多说什么,但就这么一句也就够了,之后这小道观的香火想不盛都不成。

尤其是这话传出去以后,民间百姓可不管那么多,听说宣抚使大人在这里进香,都说此处神仙灵验,那还用问旁的什么吗,自然是灵验的,于是乎,小道观很快便成了大同城外一等一的好去处。

便是离的老远的人,也不辞劳苦纷纷慕名而来,使这处小道观一跃而为河东道观中的翘楚……当然这是后话了,这里暂且不提。

这还不算完,在道观中用了饭后,赵石下了自领河东宣抚使之后,第一道政令,封了一个道官儿出来,掌河东佛道诸事,这人不问可知,就是凌云老道士了。

并令河东所有道观,佛寺,捐献银两,为凌云道官儿扩建道观,接着还给凌云道士下令,让其于来年春天,招河东各道观,寺庙住持,来大同共参盛事,至于名头,让凌云道士自己想。

谈佛论道也好,参见他这个道官儿也罢,只要把人都给请来就成,请不来的,赵石冷笑,不服朝廷管束之人,要之何用,只需报上来,交予官家处置便好……

至于这道官儿能管些什么,赵石懒得去想,让知府大人派人与凌云道士相商即可,目的却很清晰明了,河东道观,寺庙很多,却乱的厉害,与匪类勾结的不在少数,藏污纳垢的更多。

今后若再有这等事情,一旦查实,便由道官儿出马,官府辅助,一举擒拿问罪,周围人等一听就明白了,还是那次刺杀弄出来的事情,大将军虽未大动干戈,却还记得呢,这是要找些后账出来了。

不过这手段嘛,好像有些出奇,暂且还咂摸不出什么味道来,只有等有了些眉目,才能看出好坏出来。

但对于凌云道士来说,这可真的是梦寐以求的,背靠官府,创门立派,在此一举,多少有大德之士毕生所求,就这么放在了自己面前,若不抓住,三清祖师都要怪罪座下弟子错失良机的。

没有任何的犹豫,凌云道士便领下了这个如今品阶不明,所管也不清楚的官职,顺便,也成了河东地面上第一个能在宣抚使大人面前说的上话的红人。

虽然只是个道士,官职还很古怪,但对于河东一些有心人来说,这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也意味着,大秦的官场,在这个时候,向河东之地的人才开了一道门缝出来……

第十一卷 张弓北望射天狼 第930章 借力

而十几日之后,一行数十人来到了大同。

这些人形形色色,他们并非一起来到的大同,而是在几日之间,陆续来到,来到之后,立即分散于大同各处。

而此时,离年关也越发的近了,大同终于显出了一点过年的气氛,尤其是宣抚使府邸,更是张灯结彩,准备在过年的时候热闹一下。

不过大同这里,跟长安自然无法相提并论,就算热闹,也热闹不到哪里去,天寒地冻不说,战乱之后,许多人家都是服丧,大同百姓神经再是强悍,于这样一个年景之下,日子也只是勉强凑合着过而已。

尤其是听闻宣抚使在城外遇刺,更是为这个年关蒙上了一层阴霾,大同百姓已经被折腾的怕了,所幸的是,秦人并未因权贵遇刺而大动干戈,这让百姓心里多少安稳了些。

更是有许多人在暗地里咒骂那些胆大包天的刺客,肯定是金人走狗,大家日子过的刚安稳些,就又来胡作非为,弄的人提心吊胆的,诅咒这些王八蛋不得好死,死后也要下十八层地狱……

大同府知府大人激愤过后,知晓宣抚使大人不想闹的太过,心里其实也是多少放心了下来。

作为一府之尊,关心的不是旁的什么,而是百姓民心,辖下子民过的好了,才能显出他们的本事,若这么三天两头的闹下去,地方政务可怎么是好?

所以,本就与宣抚使大人相处的不错,这次事情过后,知府大人却是觉着,大将军虽然名声差了些,但还是很能体恤下情,做事也有些章法,并不如传闻中是那种凶神恶煞,只知道打仗的赳赳武夫。

要不怎么说呢,这人是要讲缘法的,经历过长安大变之人,都道大将军赵石不好招惹,而且在两次储位之争中,都能安然无恙,可见城府深沉,让人忌惮万分。

这些年下来,大将军赵石的形象,也不再是如当初一般,只是手握兵权那么简单了,许多人已经生出了投靠的心思,只是大将军在外征战,没多少机会而已,但就算有了投于门下之心,对大将军赵石此人的印象,也不定能好到哪里去,权臣这两个字眼肯定是少不了的。

而偏偏这位知府大人,与赵石交谈了几次,却是对大将军,宣抚使大人评价越来越高,也越看越是顺眼,由此多出了许多相交之心。

当然,官场中人,心里想的自然不会这般单纯,因为各个都有上进之心嘛。

一个是大将军赵石乃陛下心腹臣子,这个自不用提,当今陛下皇位怎么来的,他们这些东宫旧人心里最是明白,如此对于大将军赵石的定位也最为准确,恐怕今后十数年间,大将军赵石的权势不会有所动摇,只能是更为显赫……

再加上……知府大人还给自家儿子保了媒,如此种种,其实已然与投靠无异,而照他现在的感觉,只会将自己跟大将军赵石拉的更近而已。

大将军赵石遇刺这事在刻意压制之下,没有闹的沸反盈天,这在知府大人看来明显是一个再明智不过的选择。

城外秦军兵卒没有入城,也未大肆搜捕,甚至于大同百姓间,传言若有若无的散开,也未激起什么变故,还得了些好的名声,这些在知府大人看来,都是一地之尊应该有的度量和手段所取得的成效。

如果宣抚使大人能够这般下去,知府大人也有这个信心,将大同府治理的水清河晏,百姓安宁。

而作为大同府知府,自也不缺一些施政手段,在看清宣抚使大人的心思之后,便接着这次变故,将来年要修路挖渠的消息放了出去。

也不出他所料,大同府各处士绅大族胆战心惊之余,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凑了上来。

要知道,秦军北来,一路上对这些士绅大族可没少下了手,只不过是到了大同,围城好多时日,又经历了大同民乱什么的,最终才没有想别处一般,将大同府左近的州府清洗一遍,不过虽说如此,谁知道来年会是如何。

这等兵荒马乱的时节,人命实如草籽一般轻贱,一门上下的生死,可能也只不过是宣抚使大人一句轻飘飘的话就能定下来,所以最希望能得秦人上下欢心的反而就是这些士绅大族。

知府大人这个消息一放出去,还没过上两天,最先到来大同的便是当初汉军万户陈雾所在的陈氏一族的当家之人。

像这样的家族,也从不缺少在乱世中求存的意志和决心,来到大同之后,只稍微打听了一下,便到知府衙门,拜见知府大人。

但出人意料的,知府大人对他很是冷淡,与他得到的消息很是不同,试探了几句之后,他便知晓,若自己再多话,恐怕就要弄巧成拙了,出了知府衙门,他很是疑惑,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但回到宿处,却已有人在那里等着他了,知府衙门里的一个小官儿,很年轻,带着秦人特有的口音,而且身上总有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气息,其实上过战阵的人都知道,那叫杀气,见的血多了,举手投足,目光所至,都会散发出这种生人勿进一样的气息。

年轻人官儿虽不大,但在这河东地界,只要带着这种口音,还有什么人敢于招惹,即便陈氏这样的大族当家人,也只能低着头说话,这是征服者的权利,河中汉人,想要再次融入汉人这个群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在金人治下已经太久了。

年轻人的气势虽然很有些让人不舒服,但说起话来,一板一眼,却有章法的很,也并无什么架子。

这让陈氏的当家人欣喜之余,也有些忐忑。

年轻人笑着,初一见面,几句话,就已经将自己的来历交代了个清楚,军旅出身,暂于知府衙门任职,身上还带着个校尉的职衔,虽然只是最低的果毅校尉,却足以让旁人肃然起敬了。

陈氏的当家人其实是汉军万户陈雾的堂兄,堂弟陈雾去了南边,前程十分之难料,临走之时,吩咐的那些话他都记在心里,陈氏一族的生死不在陈雾这个堂弟身上,还在于他这个留下来的堂兄。

秦人气魄恢弘,陈雾只是投效,生死都很难料,做不了其他什么,陈氏想要站住脚,却还得看陈氏一族自家的眼光和胆量。

所以他不敢怠慢,礼数周到的将人请了进来,年轻人也不客气,饮茶喝酒,谈笑无忌,让人很快便能生出亲近之心,这样的气度风范,在北地汉人当中是很少能见到的,很像是他堂弟陈雾年轻时的样子。

这让他更加了几分小心,不过也正好借机探问一下大同城里如今的情形,尤其是府衙以及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