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8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仗下来,在他看来,金国,已如年华老去之人,苟延残喘至今,非是还有多少余力,而是自家后方不靖的缘故。

什么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什么带甲百万众,不光在赵石这里,便是河中诸将眼中,也不过是待宰羔羊罢了。

而这个女真人才干再大,官职再高,在滔滔大势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不去管那些被折腾的上吐下泻的女真人,到了解州,稍事安顿,赵石便与南十八,孙文通两人入密室相谈。

实际上,也谈不出什么来,南十八说的好,大帅离京日久,于朝堂变幻不甚了了,陈常寿体弱多病,困于府中,怕是得些消息,也已经迟的不能再迟,于事无补,而当务之急,就是速速回京,不能再拖下去了。

回到长安,有种从端种大人可以打问一二,再有,靖佳公主那里,拜访一下也是无妨,香侯府的女人虽然麻烦,但宫掖秘闻知道的可着实不少,看着以往的交情上,透露一二,也没什么。

还有魏王那里,在长安呆了这许多年,虽与软禁无异,但毕竟位份摆在那里,现如今,只要赵石问一句,那边也断没有拒绝的道理。

可惜的是,这些年种家虽元气略复,但与盛时相比,还是差了不知多少,实力又多在军中,不然的话,种家才是赵石最可依靠的臂助才对。

赵石本来已经有了许多心思,而听了南十八一番话,才渐渐变得越发清晰了起来,不过在之后许久,他才琢磨过味儿,南十八最关键的话绝对不是种从端,靖佳公主,或是香侯府的女人什么的,而是魏王这里……

魏王是什么人?谁都再清楚不过,这样一个人,以赵石的身份,避之唯恐不及,哪里有上门的道理?

但南十八就这么说了,显然,也是在暗示赵石小心些什么的意思在里面。

文人就是如此,总是把话说一半,藏一半,从来不会让人捉到把柄就是了。

而这时,赵石也想不到那么多,孙文通对大秦朝野中事并不熟悉,但对国武监却是感情深厚,也提了一句,国武监创立至今,大帅居功至伟,如今国武监生员多任职于军中,但也有不少行走于六部,而大帅麾下多有国武监生员,私下着人打问,不定便有所收获。

加之国武监祭酒齐子平,乃景王府旧人,蜀中又曾于大帅帐下听令,找个闲暇时候,去与其叙叙故旧之情,也是不错。

一番密谈下来,赵石心中焦灼稍减。

翌日,便由解州启程,南十八两个还有一些庶务需要交接清楚,所以延后了两日,便急急带着些从人,启程南下。

一路无话,不几日,过了黄河,赵石一行人终于来到阔别已久的潼关。

相较过去的一年多,潼关冷清的多了,就像个被丈夫遗弃的少妇,门庭冷落,哀怨中带着几分凄清。

不过想想也就知道,河洛之地已陷,河中尽在掌中,潼关这处秦川门户的作用却是变得可有可无了,估计稍后,也有可能变成粮草重地也说不准,不过现在嘛,在初春的阳光之下,却显出几分可怜巴巴的味道出来的。

迎接赵石一行的乃是信任潼关镇守使王缨,此人赵石自然见过,魏王旧部,当年潼关内三营统领,彻彻底底的魏王心腹大将。

这人虽有些生不逢时,更是站错了队,但值得庆幸的是,当年魏王被迫回京,魏王旧部星散,但随后便是伐蜀之役,过了没几年,又有东征之举,随着这些战事,加之当今圣上皇位渐渐稳固,对于这些魏王旧将的防范也就松懈了下来。

这不,当年差点谋反罪名加身的魏王心腹,却还是走到了潼关镇守使的位置上,不过深想一下也是明白,恐怕……这人的作用还是为了掣肘那位镇守洛阳的折大将军所设吧?

第十卷 天下兴亡谁人晓 第794章 归家

王缨有些出乎意料的热情,这位头花已经花白,显然这些年并不算好过的大秦悍将,在此次东征中,也可以说是舍生忘死,率兵大小十数战,立下的战功一点也不让于人。

对于他来说,幸运之处恐怕是在于,与他争竞最为激烈的悍将折溪战死在了洛阳城下,加之折汇升迁,这才侥幸得了这个位置。

稍稍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收拢一些这些年一直如同孤魂野鬼般的魏王旧部,也不指望再做升迁,扎扎实实的经营潼关,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对于赵大将军的热情,估摸着也不是得了魏王指点,而是出于自觉根基不足,又有折大将军在前,想要广结善缘,异日有个好歹,也能有个退路的意思。

基于这些缘故,谈起当年潼关故事,这位潼关守将避开一些敏感的话题,颇多感慨之余,更是加意亲近。

也许这些吃的苦头太多,早没了当年的刚烈性子,赵石这里才稍稍示好,那边就已经受宠若惊,根本不顾眼前这位大将军的岁数跟自家子侄差不多,眼眶红着,就差说出引为平生知己之类的话出来了。

如此这般,事情就好办多了,赵石方一开口,王缨这里已然满口答应,在自己麾下,调出一千精兵,充当此次回京护军,听赵石言及手下带来的都是军中伤患,想留在潼关养伤,待得好了,再回转河中。

这话出口,王缨却是大喜,借着酒劲,开始诉苦,他这个潼关守将是真不容易,折大将军临走,还是在潼关安插了两个副将,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折汇心思缜密,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后路完全交给与自己颇不对付的王缨手上。

所以王缨在潼关能使唤的人真的不多,张大将军在时,为人宽厚,军中之人尽知,他们这些人的日子还能好过一些,而可以想见,随着张大将军进京述职,之后打交道的,就是折汇了,比之张培贤,折汇的心胸,那还用说吗?

隐晦的诉完了苦处,便是央求大将军能不能将手下这些伤兵留在潼关,要知道,他手下兵额还缺着近半,若是能得了这些百战余生的河中将士,也就再不用随时看人眼色,日子也就逍遥多了,再加上,这也算与河中上下结下了交情,也能让折汇等人更加忌惮一些不是……

当此之时,这样的好事不要太多,赵石自然乐意之极,只是略做为难状,王缨已经开始大包大揽,兵部行文自有他去打点云云。

赵石便顺水推舟的应允了下来,可谓是皆大欢喜,王缨可没想到,自己传书兵部的同时,差不多已经是一脚踩进了当年同样的坑里,在自己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之下,被划分了阵营,若是知道这个,估摸着已如惊弓之鸟般的他,再借十个胆子,也断不会多此一举的。

而此时,让他大喜过望的,不但赵大将军言辞和善,丝毫没有因当年之事对他有何芥蒂,且还白白得了两千精锐,更让他佩服的是,赵大将军根本没打算留下什么领兵官儿,竟是在其中挑出伍长以上的三十多个将校,就这么把两千人扔给了他。

这可是一份天大的人情,若说之前这位魏王旧将还只是些逢迎之意的话,这会儿却是真心多了几分感激之情出来。

由于赵石急着启程,所以并未在潼关多做停留,这时也已经出了河中地界,对于金人使节就要礼遇一些了,征调了一些骡马,厢车,让那些魁梧的女真大汉驾着,随在队伍之中也就行了。

其实,自从到了解州,一路上总想找机会与赵石谈上两句的独吉思忠就彻底沉默了下来,他已经在这位年轻的惊人的大将军那冷漠的姿态中读出了点什么,接着又在解州城下,看到那令人吃惊的论罪碑文。

以他的眼光,如何瞧不出来,这碑文一旦立下,女真豪杰若再想重回河中,除了如当年般杀个尸山血海之外,其他再没有半点可能。

而如今在河中的土地上,估计也已经满目皆是仇恨的目光了吧?大金辖有北地百余载,始终警惕的其实还是汉人,契丹余孽可以融入到女真的血脉当中,汉人却不行。

汉人的丁口实在太多了,若手中没有弯刀,胯下没有健马,他们根本不可能得到这一片山河沃土,而汉人,也许只靠着他们的双手,以及不断的通婚,就能淹没整个女真一族,所以他们不能不警惕,也不得不警惕。

科举,汉人不能参加,当官,也得以女真,契丹为首,不准汉人百姓拥有铁器,不准汉人大族之间婚配,等等等等……

但这些虽说让女真人得享百年国祚,却也养成了他们骄奢的性情,更将一代代女真儿郎养成了废物。

而如今,汉人大国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大金根基却在这一次次的失败当中摇摇欲坠,他仿佛能看到,在不远的将来,那些平日微不足道,卑贱如泥的汉人拿起手中的一切,将大金淹没在洪流之中。

女真人牧马,汉人耕种,多好的想法,可惜,女真人现在又有谁愿意去牧马?而汉人呢,又有哪个甘受欺压?

至此,他在不奢望于这个年轻的大将军能如后周那些汉人般,会对他们这些使节假以辞色,也更不会奢望,这个汉人将军能对女真人心慈手软。

此人心志坚宁,乃世间不可多得之大将,也是大金之大患,若不除之,将来……若让此人重回河中,对大金来说,实是不堪设想……

赵石自然不会忽略那双时常从队伍中扫过来的阴郁目光,但他不在乎,内忧外患,内忧往往比外患更让人无可奈何,也更让人难以防范,还未回到长安,风刀雪剑便已扑面而来,其中凶险,经历过数次的他又如何能不明白?

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了历史无数的积淀,也见证了无数的阴谋和背叛,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将来还是如是,古老的民族,就是在这样一番番洗礼中浴火重生,无数失败者的冤魂在哭嚎,无数胜利者带着染血的桂冠走向巅峰。

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吃人不吐骨头的地狱之门。

赵石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待着风雨的到来,一路走来,也许他少了些初到贵地时不顾一切的锋锐,但却多了无数的追随者以及让人不容忽视的地位身份,他相信,没有能在他挟着辉煌的战功以及荣耀回到这里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