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怀民,那个永远的追风少年

在一众空中骄子中,陈怀民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年轻、健康、有活力。

少年陈怀民白天在学校念书,晚上随父亲习武,而且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惊煞个人,他曾连续夺得全国少年武术比赛的冠军。这时候的陈怀民,如果不设时限,像极了20世纪80年代的功夫小子李连杰。

青年陈怀民在考入中央航校后,除学科成绩冒尖外,还是学校篮球队的绝对主力,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和佼佼者。这时候的陈怀民,如果不设距离,几乎就是“大灌篮”的代言人。

校园的单车岁月,到处盛开着青春之花。

陈怀民代表中央航校篮球队到浙江大学比赛,在那里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但是好景不长,突然爆发的战争却使一对小恋人不得不凄然分离。

陈怀民是著名的“志航大队”,即四大队的骨干,曾跟着大队长高志航在淞沪前线浴血奋战,“八一四”、“八一五”打出了中国空军的威风。其间,他也是九死一生。

最严重的一次,飞机受伤后撞在大树上,陈怀民被当场撞昏过去,等他清醒过来时,竟然发现自己的眼珠子都不在眼眶里了,连忙用手把眼珠又硬按了进去。

等他伤愈归队之后,四大队已移师武汉,熟悉的鹰式也换成了“燕子”,但是战斗并没有变得更为轻松,而是愈加严峻和艰苦。

“2·18”空战,陈怀民不仅失去了新大队长李桂丹,还失去了队长吕基淳,后者绰号“夜猫”,以擅长夜袭著称,也是一位有名的空战英雄。陈怀民自己则两次跳伞脱险,等于两次从死神那里逃了出来。

如果可以不死,这个风华正茂的飞行员当然不愿轻掷生命,特别是看到或想到自己恋人的时候。

热恋中的女孩独自跋涉千里,使得两人在武汉得以见上了最后一面,临别时相拥而泣。

第20章 像风一样自由(2)

那个深夜,年轻人在纸上使劲儿刻画着这样的词语:发狂、成疯、相思……

本来“4·29”空战那天,陈怀民并不在班上,只是因为有个飞行员刚好要结婚,就向陈怀民提出能否顶一下班,虽然明知此次空战很危险,陈怀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就在空战发生的前一天晚上,陈怀民似乎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他在日记中提到了:“死”——如果真的出现那种事情,你们不要悲伤,也不要难过,我为国家而死,死得有价值。

4月29日,木更津航空队因为急于要去武汉进行轰炸,所以开始冲得很猛,战况比后来遭遇苏联空军伏击时还要激烈和残酷得多。

陈怀民的“燕子”很快就中弹起火了,他本来可以跳伞逃生,却选择了向对手直撞过去,两机同归于尽。

一部青春日记,才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

我去南京,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专程踏访了航空烈士陵园。

即使是南京本地人,知道那个地方的人也很少,所以它虽在紫金山风景区内,却几乎就是一个冷清所在。

陵园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很多衣冠冢,看上去,这些逝去的飞行英雄们似乎仍然在准备整队出发。

我们俯下身子,寻找着那些熟悉的名字,就像在探访一个个师友故旧:高志航、刘粹刚……

终于看到了他,陈怀民,那个追风的阳光少年,那个勇敢的阳光少年,那个始终眷恋着青春和爱情的阳光少年。

耳边忽然响起了一首忧伤而美丽的曲调——

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见你。

我爱这世界,因为,我爱你。

这首曲调的名字,就叫:墓志铭。

外籍军团

两次武汉大空战,使中国空军失去了最后一批优秀飞行员。

空军不是陆军,每个飞行员都需要穷数年之功才能培养出来,不是谁戴上一副头盔就能坐进驾驶舱的。

宋美龄把陈纳德喊过去,指着桌上一堆信件让航空顾问看。

那都是一封封寄自国外的请战书,写信者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国家的都有,而在信中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表示,愿意为中国而战。

陈纳德马上明白了宋美龄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希望他从中组织出一个外籍空军兵团,以弥补国内飞行员之缺。

雇佣洋枪队来帮我们打仗,这无疑是个好主意,可是陈纳德却对此大泼冷水。

美国人对这些主动推销自己的冒险家的底细再清楚不过,他们都是看着钱的面子上来碰运气的,要想从中挑选出真正优秀的飞行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宋美龄那无奈的眼神也告诉陈纳德,到了这一步,只能姑且一试。

陈纳德决定亲自把关。

来应聘的各国志愿者果然是鱼龙混杂,什么鸟都有。最让陈纳德吃惊的是一个胡子拉碴的小伙子,按照他提供的飞行日志,此君已经飞了一万二千小时。

陈纳德本人有二十年高强度飞行的经历,可他的飞行时间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才一万小时。

这洋小伙不但履历惊人,志向和抱负听起来也十分远大:我要去轰炸东京!

陈纳德什么也没说,直接把他带到了飞机旁边。后者马上慌了,吞吞吐吐地告诉陈纳德,说他走的是野路子,属于民间高手,在正式考核上从没有通过考核。

陈纳德笑了笑:“你错了,我没必要考核你的飞行技术,你能一个人把飞机开上天就可以。”

年轻人脸色变得苍白,只得老实承认自己从没有开过任何飞机。

对于牛皮吹到豁边的人,的确用不着什么太复杂的检验手段,基本的ABC,就能让他们原形毕露。

经过陈纳德的逐一甄别,汰劣留良,终于将挑选出的相对优秀者组织起来,成立了“国际飞行中队”。

能留在“国际飞行中队”的成员个个经历丰富,有人还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同德国和意大利军队打过仗。在空中,他们确实要比残余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强得多,部队组建后,也圆满完成了包括轰炸日军铁路枢纽和桥梁等任务。

宋美龄和陈纳德似乎可以松口气了,谁也不会想到还会再出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出在空中,而是来自地面。

陈纳德拟订了一项秘密作战计划,准备派“国际飞行中队”第二天凌晨去轰炸驻济南的日军指挥部。

可是当天下午,日机突然来袭,几秒钟内,跑道上准备好的所有轰炸机全部被毁,留下的只有烟火、尘埃和残骸。

执行轰炸任务的中国飞机

日机不会无缘无故发动偷袭,一定是有人走漏了风声。陈纳德立刻着手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国际飞行中队”的流浪汉们原先都是全世界跑江湖的,他们为钱受雇,也就为钱打仗,根本就不接受什么纪律约束。没有作战任务时,这帮人就跑到武汉闹市区去泡吧,泡着泡着便胡说八道,能说的说,不能说的也一个字不漏地说给人听。

在那些地方,有的是日本间谍和汉奸,这使得中国空军几无秘密可言。

维持“国际飞行中队”需要花很多钱,无意中却成了军事情报的泄露和扩散地,并且造成了如此惨重的损失,这是连宋美龄也无法接受的,但由于受到合约限制,起码在合约期内,你是不能轻易辞退这些外籍飞行员的,否则光违约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显然,“国际飞行中队”的存在,已经成了一块鸡肋。

神鹰部队

早在制订国防计划时,中国统帅部就有空袭日本一项,但空袭日本不是随口说说,特别是自退守武汉后,不仅中国的空军基地离日本越来越远,能承担这种远程作战任务的优秀飞行员也早就牺牲得差不多了。

“国际飞行中队”里倒是有合适人选,但是对方狮子大开口,一出价就是十万美元。

蒋介石得知后立刻予以拒绝,不是说凑不出这笔钱,而是事情太过窝囊:明明自己雇用的外籍员工,干点活还得付天价薪酬,这算是哪一出啊。

就在不知如何是好时,突然有人主动站出来,大声说道:我去!

此人身份非常特殊,因为他并不是现役空军。

徐焕升,上海崇明县人。他的早期经历跟刘粹刚颇有类似之处,即先考入黄埔军校,后在中央航校受训,因此身上既有黄埔的那种铁血精神,同时又具备飞行员特有的贵族气质。

从中央航校毕业后,徐焕升奉派出国,分别在德国航空学校、意大利空军专科学校深造达六年之久。这样复杂的求学生涯,当然不是为当普通飞行员而准备的。在此之前,徐焕升主要担任蒋介石专机的驾驶员。

能给蒋介石开飞机,光凭这一点,飞行技术就差不了,但军用毕竟不等于民用,能开专机也不等于就能开远程轰炸机。

包括那些正规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在内,一开始大多瞧不起徐焕升,甚至还有人暗中给徐焕升起了个绰号:运输机驾驶员。

开“运输机”的偏要开轰炸机,这不是一时冲动又是什么。老兄,你这样做是必然会失败的,到最后不要连专机驾驶员这个饭碗也保不住哦。

徐焕升很快用自己的行动解答了人们的疑问。

要远征日本本土,一般的轰炸机还不行,非得远程轰炸机才能胜任。中国空军里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美制马丁轰炸机,这种飞机原先共有九架,五架已经在空战中毁损,还剩四架,但是如今都掌握在“国际飞行中队”手里。

同样是受到合约限制,要想让“国际飞行中队”马上把飞机交出来也颇有难度,而且徐焕升需要得到的,不仅是飞机,还有马丁轰炸机的相关资料,因为在中国空军里面,现在已没有其他人熟悉这些了。

陈纳德决定派徐焕升出马,与这些老外飞行员进行接触。对方只知道徐焕升是给蒋介石开飞机的,而这位“天子御驾”平时又是一袭长袍,酷似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怎么着都不会让人感到威胁,所以徐焕升很快就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在拿到马丁轰炸机的资料后,中国空军拉响了一次空袭警报,并通知“国际飞行中队”的飞行员们迅速离开飞机。等他们一走,徐焕升马上让基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