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武北洋-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出狱后,国民党方面有意聘他出任国防参议会议员甚至政府的劳工部部长,他非但不识抬举,反倒切齿回答: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有两个儿子,我与他不共戴天!想拿我装点门面,真是异想天开!你看,他还是有骨肉之情的。 
“有出息”的儿子已经先父母而去,留下了“没出息”的儿子照料起他的晚年。因抗战猝发,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了南京,国民政府提前释放了陈独秀,而迎接他出狱的,便是松年与潘兰珍。松年陪父亲先到武昌居住,后又去了四川江津,在安徽流亡学校江津九中找了份工作,与父隔江而居。1942年5月25日上午,也许是个日照江花红胜火的时辰,陈独秀却如深秋之落叶,摇摇欲坠,他艰难地喘息着把松年与潘氏等人召到病榻前,分别作了遗嘱。他告诉松年,日后将其棺带回故乡。两天后,斯人长逝矣!然而,直到五年之后,陈松年才得以将亡父与亡母的遗愿一并完成。   
蒙尘独秀峰——祭陈独秀(4)   
陈独秀归葬家乡两年后,江山易主,他始创的中国共产党终于把宿敌蒋介石赶到了台湾岛上,他的学生毛泽东在世界东方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沧海桑田,万象更新,但陈独秀后人的生活却一如旧时代。因生计窘迫,在安庆窑厂工作的陈松年甚至不得不将父亲在北京的一处房子卖了。“叛徒”、“汉奸”、“机会主义路线头子”的遗属的日子可想而知。然而,到了1953年春天,情况突然有了变化——中共安庆地委统战部开始按月发给陈松年三十元人民币作生活补助金,且一直发到1990年陈松年过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的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也不过三十多元啊!年复一年,在普遍困厄的年代,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陈松年及其子女一直也弄不明白,共产党的这笔钱究竟是给陈独秀的儿子的呢,还是给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的遗属的?他们当然更不知道,这风雨无阻的关照竟然来自最高层!那年早春二月,春风满面的毛泽东乘军舰“洛阳号”巡视长江沿岸,21日上午,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和市委书记赵瑾山登舰迎接主席下地。“大革命时代”,毛泽东曾多次乘船经安庆往返上海与武昌,却从没在此登岸。这一天,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坐定安庆城,见傅大章等拿出厚厚的本本和各种文字材料要汇报工作,他大手一摆:今天不用你们汇报工作,随便谈谈。随即,毛便打听:陈独秀家在安庆什么地方?傅大吃一惊,没想到主席竟然会问起本地一向讳莫如深的人来,便谨慎禀报:在独秀山下。毛一怔:安庆有个独秀山?傅实话实说:独秀山是怀宁县内的一座小山,离这里有三四十里地。毛再问:是独秀山以陈独秀得名,还是陈独秀因山得名?傅答:原来就有独秀山——先有独秀山,后有陈独秀。毛颔首,释然。俄尔,问起陈的家人情况,当得知陈松年一家尚在此地生活且曾卖房以维持生计时,颇不以为然,说:“陈独秀后人有生活困难,可以照顾嘛!”最高领袖一言九鼎,陈松年一家遂有了固定补助。毛泽东与陈独秀缘份极深。早在西北的窑洞里时,毛泽东就对第一个采访他的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坦言:青年时代与陈独秀的结识“成为我一生转变的原因”。他还说起早年在长沙读书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对陈独秀的崇拜竟让这位湖南学生领袖在自己主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喊出了“我祝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的口号!成为职业革命家后,毛泽东更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昌等地与“老先生”有过亲密接触—当初,中共重要干部大都二三十岁,他们背后称四十来岁的领袖为“老先生”甚至“老头子”,有人在党的会议上记录陈讲话时,干脆只写一个“老”字。且看毛泽东与陈独秀同在一地时的概况—在北京时,陈乃堂堂的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系主任)和威名赫赫的《新青年》杂志的主编,毛是该校图书馆里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助理员;在上海时,陈是中国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即后来的政治局)委员长,毛为中共中央秘书,直接在陈的领导下工作;在广州时,陈是国共合作时的共方首脑,毛乃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担任过该党中宣部代理部长的高级干部。苏联人在中国大力推行的“国共合作”政策,终以国民党统一了中国而共产党差一点被赶尽杀绝而告结束。斯大林恼羞成怒,乃让曾在莫斯科喝过洋奶的青年干部瞿秋白等取代了陈独秀。彼时毛泽东只是中央委员,尚不具备竞争领袖的资格,更重要的是,苏联人很不了解这个湖南山沟里走出的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所以,在清算陈独秀“错误”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只是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尽管几乎中外的传记都称毛泽东在那次重要的换班子会议上作过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长篇发言,且有会议记录为凭,但偏偏当时以中共湖北省委代表身份列席会议的郑超麟不这样认为——郑老生前在他的那本弥足珍贵的《怀旧集》里另有一说。郑文道:1927年8月7日上午,主要是十几位与会者听瞿秋白念了由共产国际驻华代表起草的《告全党党员书》,之后,几个人发言…… 
最后,毛泽东从床沿上站起来发言,他只说了几句,我忘记了说的甚主编《新青年》时的陈独秀么,但罗亦农制止他说下去,理由是:我们现在很不安全,今天的会已经开得太久了,要快点散会。于是毛泽东坐下来。八七会议就此结束了。 
郑超麟老人特别补充道:有一种传说,说毛泽东召集和主持八七会议,在会议上长篇大论批评陈独秀的机会主义,最后罢免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这个传说与历史事实有多大的出入!陈独秀在八七会议以前好久便已自己辞去总书记职务了。 
至于那份明明有毛泽东发言纪录的“八七会议记录”,郑超麟认为,那不过是在场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让人补记以向“国际”交差的材料罢了。郑说,那个年代,会后补记的事并不稀罕。以毛泽东当时的地位,他不一定知道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华代表们的具体过节,但其刚强的个性与敏感的民族自尊心,他又与下台的总书记何其相似乃尔!随着陈独秀的被迫辞职,茫然登上黄鹤楼的毛泽东,无比悲凉地吟着自己的心境:   
蒙尘独秀峰——祭陈独秀(5)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谁说那首悲情四溢的《菩萨蛮》,是“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强烈控诉”?或者,是对大批牺牲的革命烈士的缅怀?不,分明是作者面对党内骤变的形势的一种极大的困惑,是对被赶下台的“老先生”的深沉的凭吊——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酹,就是把酒泼在地上缅怀故去者的一种古之习俗。民国十六年(1927)春在武昌的毛泽东,面对即将被轰下台去的政治导师,能不“酹滔滔”欤?是的,在“倒陈”的那段时间里,善于独立思考的毛泽东不会人云亦云,他也许猜得出,陈独秀的出局恐怕是斯大林在找替罪羊罢了。性情耿直的“老头子”的观点有什么错?“中国的事只有靠中国人来办!”——“老先生”痛彻肺腑的喟叹理应一直回响在毛泽东的心壁。只不过,一直被共产国际当面领导并监督着的陈独秀成了斯大林错误决策的牺牲品,而毛泽东则利用长征途中与“远方”失却联络的一段宝贵的时间,成功把中国共产党引上了胜利之途,让苏联人不得不接受毛泽东领导中共的现实。 
毛泽东在遥远的大西北悄然执掌中共之时,正是陈独秀被国民政府提前释放之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15日落入敌手的陈独秀之所以没像后来的中共领袖向忠发、瞿秋白那样一被逮捕便被蒋介石下令就地处决,除因他乃五四时期大名鼎鼎的知识界领袖外,还因他已经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他不过是另类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亦即中国托派)的总书记。该“共党”只有理论,并无军队,全国各地总共也不过百人,并且坚决反对斯大林主义,所以对“党国”的危害远不及已在江西苏区的那个中共。“托派”者,托洛茨基一派也。陈独秀因接受了斯大林在党内的头号政敌托洛茨基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而被苏联人指责为“托陈取消派”的中国头子。所以,本以为终将“共匪”首脑一网打尽的国民党白白欢喜了一场。加上昔日朋友蔡元培、胡适等民国要人的吁请,陈独秀非但没被戕杀,倒是按司法程序受了审。次年4月14日上午9:30,他和彭述之、濮清泉等十名同案被告被押至江苏省高等法院审判厅,那位谁都得让其三分的老友章士钊大律师自告奋勇前来为被告辩护。陈与章是在日本结交的好友,但自从离开北大后,两人即没了交往,相反的,他还曾十分无礼地公开著文骂章是“放屁狗”、“狗放屁”、“放狗屁”。章先生不计前嫌,毅然接受委托,一时颇受国人称颂。检察官朱隽依《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提起公诉。之后,彭述之等九被告暂退审室,首审陈独秀。审判长胡善例行公事地问完姓名、年岁、籍贯后,开始从头问起: 
问:以前做何事?答:在教育界做事。问:在何处?答:在北京。问:在北京何校?答:在北京大学当教授。 
问也简明,答也简明。 
问:退职后往何处?答:到上海。问:做何事?答:未做事。……问:共党活动,是否受莫斯科指挥?答:是。……问:当时共党之活动,第三国际态度如何?是否满意?答:无所谓满意不满意。问:共党书记是否总秘书长?答:是。问:何时被开除?答:记不清,大约在民国十七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