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直接对一位古代软弱女子进行指斥也不免过苛之嫌,而诗人把指责转化为对于强者的颂美,不但使读者感情上容易接受,也使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诗鉴赏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创作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痛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言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利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反而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但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委屈求全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 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 
  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无缘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杜牧诗鉴赏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为木兰庙而题。庙在湖北黄冈西一百五十里处的木兰山。 
  木兰是一个民间传说人物,据说是北魏时期的谯郡人(有的说是黄州或宋州人)。黄州人为木兰立庙,是认木兰为同乡的。 
  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写了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接着诗人又借取《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意境。把“理云鬓”换成“画眉”,把木兰终究是女子的本色完整地表现了出来:“梦里曾经与画眉”,“与”相当于“和”。它启迪人们去想象木兰“梦里”的情思。她只是在梦乡里,才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从此替爷征”才竭力抑制着自己,并非不爱“画眉”。诗人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妆,运笔尤为巧妙。这固然有“古辞”作依据,却也表现出诗人的想象。第三句诗人进而发挥想象,精心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木兰在战斗中固然极有英雄气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免“几度思归还把酒”,“几度” 
  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矛盾的深刻性。作为一个少女,木兰有这样一些感情,一点也不奇怪。 
  难得的倒是诗人善于揭示其心灵深处的思归之情,更增强了真实感。 
  最后问题落在“还把酒”上。是对景解愁?还是对月把酒?都不是,而是到“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神祠。明妃,即自请和番的王昭君。木兰和昭君都是女性。她们来到塞上,一个从军,一个“和戎”,处境和动机固然不同,但同样都是为了献身国家。而这等大事却竟然由女儿家来承担,自不能不令人感慨之。“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是唐代诗人戎昱《咏史》中的名句,和杜牧这首诗是比较合拍的。 
  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博得后世的同情和怀念。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一直受到人们赞美。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烘托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    
  感怀诗 
  杜牧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咸欠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 
  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 
  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隄防常慑惴。 
  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 
  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 
  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 
  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 
  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襁。 
  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 
  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 
  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只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 
  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 
  苍然太行路,剪剪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常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杜牧诗鉴赏 
  此诗题下原注:“时沧州用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横海节度使(治沧州,今河北沧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反叛。文宗大和元年(827)八月开始讨伐李同捷,大和三年(829)四月始告平息。据缪鉞先生考定,此诗作于战争刚刚开始的大和元年(827),杜牧二十五岁。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乱后,唐朝中央势力减弱,强藩悍将遂拥兵自重,分庭抗争,战争连绵不断,搅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生当唐朝末世的杜牧,面对藩镇的祸害和国家的危乱,心中忧虑,他以一腔青年热血写下了这篇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佳作,鞭挞了藩镇的跋扈,揭露了朝廷的无能,绘出了唐王朝的一幅西山落日图,表达了自己空有雄心而报国无门的苦闷。这是他早年以政治为题材的一篇重要的抒情长诗,可与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媲美,向有“诗史”之称。 
  全诗一百零六句,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从“高文会隋季”到“沉酣薰骨髓”)追忆了唐朝的建立和唐初的政治,表达了对盛世的无限缅怀。在短短八句中,诗人从武功和文治两个方面,对初唐盛世作了高度概括。武功方面,在隋末动荡之际,高祖李渊和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顺从“天意”,仗剑而起,一举平定天下,开创了唐代万世基业,他们真赶得上上古的“三皇”伏羲、神农和燧人。文治方面,太宗在高祖之后,以文治治理国家,“贞观之治”的德泽深入人心,好像美酒一样使人陶醉。这几句虽然十分概括,但却生动形象,一往情深。其中“提剑”二字极为有力,刻画出了高祖、太宗的雄武英姿。以三皇比高祖、太宗,在比喻中见出由衷的尊敬。作者先从开国着笔,从盛世遥遥写入。这一方面是在为全诗造成一个历史久远而又气势恢宏的开头,为下文的洋洋洒洒、恣意雄阔的铺叙伏笔蓄势;另一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