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历史久远而又气势恢宏的开头,为下文的洋洋洒洒、恣意雄阔的铺叙伏笔蓄势;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盛世的描写,为以下的衰世形成对比,预作衬托。 
  起首雄健有力,独具匠心。 
  第二段(从“旄头骑箕尾”到“剪剪还榛莽”)以极大篇幅,历述“安史之乱”以后七十余年间藩镇割据、朝廷衰弱、兵连祸结的历史。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述时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历史的巨幅画面不断变幻,但又明接暗通,纹丝不乱;议论时激情充沛,血泪齐流,感情波澜显得奔腾激荡,但又深沉顿挫,低回无已。这充分显示了作者坚实的笔力和精妙的构思。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旄头骑箕尾”到“血绝然方已”,这一层紧接第一大段,来了一个有力的转折。盛世的武功文治,已成逝去,安史乱起,“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此指京城长安)”,国运由此陵替。“宣皇” 
  (即肃宗李亨)虽然平定了叛乱,一度中兴,但好景一度,接着就是无休无止的藩镇的祸乱,像灰烬熄而复燃,像草芽萌长不已。这些藩镇,他们盘据“两河”(指黄河南北),在军事上,自擅甲兵,“齐、燕、蔡、赵、魏”,各据一方;在外交上,互结姻亲,相为勾结,形成“合环千里”、“争为一家”之势,与朝廷对抗;在“法制”(此指制度、礼仪)上,刑赏自专,官爵自为,“僭拟”(臣僚擅用皇帝制度)天子礼仪,实际南面称孤。这一层开始六句叙“安史之乱” 
  和肃宗中兴,气势抑后一扬,但只是淡淡一题,转而写藩镇的骄横,抑扬错落,详略得当。在写藩镇的二十句中,作者从各个方面历数他们的罪行,义正严辞,在满怀愤怒之中,包蕴着沉哀深痛。 
  其次,从“九庙仗神灵”到“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在上一层叙述之后稍稍宕开一笔,直抒感慨:上有祖宗(“九庙”,皇帝的宗庙)的神灵护佑,下有四方的财物供济,为什么七十年来含羞忍耻,真是辜负祖宗和百姓啊!这既是上一层历数藩镇罪行后感情的自然迸发,同时也是转到以下叙述朝廷情况的过渡。接着,作者即从唐朝将帅无能、皇帝束手无策、军事处于被动、政治制度被毁坏、百姓更为困苦等几个方面,写朝廷处于日薄西山、岌岌可危的处境,读来自生悲戚之感。这和上一层写藩镇的飞扬气势,恰成比照。两相比较,藩镇那样强势,朝廷如此软弱,国家的前途怎不令人分外忧虑呢?于是,作者再一次感慨:“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那太平日子太遥远了,老百姓怕要长期遭受骚扰和苛烦的征敛啊!这两句与“如何七十年,汗赤色(音隙,大红色)含羞耻”暗中相接,加上“至于贞元末,风流(即风气)恣绮靡”二句,感叹的程度显然又有了加深,心情也更为沉郁。紧接着诗人的笔锋却突然一折:“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意思是,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却否极泰来,国家居然有了新的转折。 
  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与第一层的“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暗通关节,似乎在抑扬起伏中,完成了一个小的循环。 
  再次,从“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到“剪剪还榛莽”,这一层与上一层用顶针手法紧紧相连,极为自然,同时作者连呼“元和圣“天子”的兴奋、踊跃之状,如在眼前,情绪高昂而热烈,这与叙述朝廷软弱时那种悲伤情绪,也形成强烈对照,不断翻卷起感情的波澜。作者热情地歌颂了这位一度压制藩镇叛乱的“圣天子”:他很节俭,用茅草盖屋,用群臣上奏章时的封袋拼制帷帐(两句用典,暗以尧帝和汉文帝相比);他用人得当,从行伍中提拔将领,任用有才干的人为相。这样,终于平定了黄河以南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等人的叛乱,使局势一度好转。到了穆宗长庆年间,燕赵之地也终于归附,然而,这种兴奋不过是长夜中的电光的一闪,倏然即逝。藩镇割据,是唐朝末世的祸害,这暂时的部分平息,仍然挽救不了唐朝的危机局势。作者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接着又以十分忧伤的心情,叙述了穆宗以后藩镇的新的更大规模的叛乱。想不到平息叛乱难于上青天,而一旦失去却易如反掌,连太行山的道路也阻挡了,狭窄的路上长满了荆榛!在这些伤心惨目的描写中,随着国家局势的剧烈动荡,作者的激情也在大起大落,此时他从兴奋转入了低沉,诗歌以写景暂时收束,在一片苍凉冷落中,低回着无尽的怨愁。这里,“骨添蓟门沙”、“苍然太行路”,与本段开始的“风尘蓟门起”遥相呼照,使整段呈现回环往复之势,结构十分严谨。在夹叙夹议中,笔势汪洋恣肆,好似江河澎湃,奔流直下,充满着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 
  第三段(从“关西贱男子”到末尾),是面对满目疮痍,自述忧愤。第一、二段重在叙事,而这一段却重在抒怀,感情的起伏跌宕加快,忧恨也愈来愈深。作者首先表示要以削平藩镇为己任,匡济天下,恢复高祖、太宗开创的大唐盛世。但紧接着却一转,自己的平叛主张又有谁愿意接受呢?表现了呼告无门、知音不遇的苦衷。然而作者仍然忍不住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表现了执着的追求,同时从激愤的语调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当前朝廷政治腐败、官僚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到最后六句,作者面对一败涂地的国家,忧、愤丛集的心情达到了顶点:“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聊书感怀诗,焚之遗贾生。”作者在想有所为而无可作为的矛盾中,心情极度悲切和愤懑,一想到糜烂的国事,就只有举杯浇愁,用沉醉不醒来强压内心的不平。然而,如果闭口不谈国事,未免使壮心受到屈辱;如果去向皇上陈说,又苦于无人相助。只有把满腔愤恨写成这首诗,可又有谁来看、有谁理解呢?只好把它烧了,送给西汉时为国事而痛哭的贾谊吧!这六句“奔流却似九回肠”、层层转折,纡回盘曲,而又奔流而下,雄浑中含着苍桑,激昂中透着悲愤,豪荡中满怀伤感,把报国无路的痛苦表现得曲折而又深沉,为整首诗作了笔力万钧的结尾,同时也留下回味无尽的忧思,发人深省,这正是《感怀》的题意所在。 
  这首五言古诗,因为所写的时间跨度很大,空间范围也广,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和事更多,要恰到好处地把它们构筑在一首诗中,难度不小。作者在处理时,重点突出了安史乱后藩镇割据造成的灾难,不枝不蔓,显得措置有度,详略得当,而得心应手。 
  同时,全诗以历史的进程为经,以感情的起伏为纬,经纬交织,熔叙事、抒情、写景和政论于一炉,水乳融合,把作者的激情包寓其中,显得气魄雄浑而又悲愤激切,读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古诗重散行,本诗也以散行为主,又插了不少对偶句,如“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刳隍咸欠万寻,缭垣叠千雉”、“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荡荡乾坤大,瞳瞳日月明”等,在自然流溢中,显得严谨整齐,也增加了语言的声情美。特别是从“茹鲠喉尚隘”到“失之易反掌”一节,除“一日五诸侯”二句外,全是对偶句,用来表现作者对局势稍好后藩镇更大规模的叛乱的难以言诉的忧愤心情,显得低回婉转,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杜秋娘诗并序 
  杜牧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錡妾。后錡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 
  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 
  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金阶露新重,闲捻紫箫吹。 
  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 
  红粉羽林仗,独赐辟邪旗。 
  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 
  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燕禖得皇子,壮发绿緌緌。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 
  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 
  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 
  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 
  崭崭整冠珮,侍宴坐瑶池。 
  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 
  觚稜拂斗极,回首尚迟迟。 
  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 
  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 
  却唤吴江渡,舟人哪得知? 
  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 
  寒衣一疋素,夜借邻人机。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殻ъぁ!
  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 
  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 
  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 
  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 
  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 
  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 
  射钅句后呼父,钓翁王者师。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 
  秦国逐客令,柄归丞相斯。 
  安知魏齐首,见断篑中尸? 
  给丧蹶张辈,廊庙冠峩危。 
  珥貂七叶贵,何妨戎虏支? 
  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 
  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