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 
  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外, 
  白发吾唐一逸人。 
  杜荀鹤诗鉴赏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头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陈述怀抱,满篇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自己的境遇和处世态度。“ 酒瓮琴 书伴病身”,开头七字,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泻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多么贫寒、孤独啊!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总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如何造成的。“ 乐于贫”的“乐”字,表现了 诗人的耿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统治者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 ,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 ”的心迹: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获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坚定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 ,“吟”什么?第五句作 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 ”。诗人困于蒿莱,也不 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 
  他的诗多是“言论关时务 ,篇章见国风”(《秋日山 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情。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 ”(见《唐才子传 》)。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 !”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 之士。“ 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 非混淆的现实社会。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峰。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 平生 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士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诉 ;“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读到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离骚》的卒章,屈原不是也掩泪叹息:“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 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我们仿佛看到白发满鬓的诗人,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议论中又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切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进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 ”;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 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活;诗人感情的波涛,似长江后浪催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读此诗犹如登山,转过一层又一层,愈来愈入佳境。    
  溪 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 
  流到前溪也不知。 
  杜荀鹤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即兴小诗。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组画面:在一条僻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 ,船上有一位垂钓者。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 走进篷底 ,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饮到烂醉,倒下而睡;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他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这诗似乎是描写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 。 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以此为乐,乐在其中。这似乎就是诗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兴致。 
  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潜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深山僻水 ,风风雨雨,凄清的气氛。那垂钓者形单影只, 百无聊赖,以酒为伴。那酒器“瓦瓯”——粗劣的瓦罐儿,暗示出其主人境遇的寒苦。“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泊,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寂寥,有点透彻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 
  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老来奔走无 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溪兴》中所描写的这个遗身世外的溪上人,应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赠质上人 
  杜荀鹤 
  枿坐云游出世尘, 
  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杜荀鹤诗鉴赏 
  《赠质上人》是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诗。上人是对高僧的敬称。 
  既是送给僧人的诗,那么自然要说与佛事相关的言语 ,所以诗开头便干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 枿(niè聂)坐 ,犹言枯坐。这句是说质上人有时 打坐参禅,云游四方,行踪无定,颇有超尘超世之概。 
  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 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 苏东坡语 ),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 。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 面对这样的现实 ,怎么能缄口不语呢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斋闲览》中说 :“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这里说出了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他的近体诗上尤为突出,即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人们说他是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便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赠质上人》亦如是。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诗鉴赏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是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谢 ,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踪迹 。《小松》前两 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毫无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别以爱护、培养,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