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嘌遣攀怯惺都庞幸庖濉H欢彼字怂鄙俚恼钦飧觥笆丁弊郑适烁锌溃貉酃舛糖车摹笆比恕保遣换岚研∷墒游傲褐模卸嗌傩∷桑捎凇笆比瞬皇丁保淮莶小⒈豢成卑。≌庑┬∷桑秃氏隆版樗烙诓坭乐洹钡那Ю锫恚皇窃獾酵业拿寺穑俊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 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贫困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获得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海涨兵荒后, 
  为官合动情。 
  字人无异术, 
  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 
  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 
  千里赠君行。 
  杜荀鹤诗鉴赏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中一位比较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他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 ”(《自叙》);同时代 的人也赞扬他的诗能使“ 贪夫廉,邪臣正 ”(顾云《唐风集序》)。这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诗的开头二句“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诗人就直言不讳地告诫这位到吴县(今属江苏省)去当县令的友人说:你是在社会久经动乱,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去到吴县赴任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官的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老百姓所遭受到的灾难,慰问他们的疾苦。 
  “海涨 ”,即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合 动情”,是说应该动情。这个“情”字,显然指的是对治下的百姓的体恤同情之心。这从三、四句也可以看出 。“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作者进一步说 道:抚养人民没有别的办法,只要为官清正廉洁就是了,这比任何口头所讲的高明的大道理都更容易解决问题。“字人”即抚养人民。《逸周书·本贤》:“字民之道,礼乐所生。”作者化用此典,翻出新意,强调为官之“清”,亦即廉政,是针对当时吏治的腐败黑暗而言。晚唐时代,朝廷内部以及朝廷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矛盾重重,兵连祸多,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地方官吏对于百姓的苦难不但不加同情体恤,反而横征赋税徭役,害得民不聊生。杜荀鹤对此十分关注,并把这一社会问题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山中寡 妇》)“还似乎宁征赋税 ,未尝州县略安存。”(《乱 后逢村叟》)“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再经胡城县》)这些饱含血泪愤怒的诗句,有助于我们理解“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这两句诗所反映的作者用心的宽厚。如果所有当官的都能把这两句诗当作他们的座右铭,那么民生还有什么疾苦可言呢? 
  “草履随船卖 ,绫梭隔岸鸣。”这是即景描写。 这位县宰当是从水路去赴任的,诗人仿佛漫不经意地写出眼见耳闻之情形:水上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卖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其实这里所描绘的水乡风情中当含有双重深意:草履布衣,是简朴生活的像征,作者希望这位县宰能够在生活上做到朴素简俭;同时,也希望他到任之后能够注意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重现古代男耕女织,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结尾“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就把这双重意思明白地表达出来。所谓“古人意”是指历史上那些政绩卓绝的清官所具有的仁民爱物之心。作者在另一首《送人宰德清》诗中写道:“乱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时,不闻宽赋敛,因此转流离。天意未如是,君心无自欺。能依四十字,可立德清碑。”也表达了同样的意义。 
  这首送别诗一反过去同类题材诗中的惜另伤离、愤慨于仕宦不遇等种种消极情调 ,立意高,持论正, 确是表达了“未能忘救物”的“诗旨”。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杜荀鹤 
  握手相看谁敢言, 
  军家刀剑在腰边。 
  遍收宝货无藏处, 
  乱杀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为修寨木, 
  荒坟开作甃城砖。 
  郡侯逐出浑闲事, 
  正是銮舆幸蜀年。 
  杜荀鹤诗鉴赏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动乱年代的生动写照 。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銮舆西迁。各地地方军阀、地主武装拥兵自重并趁乱抢夺财物,迫害人民,到处发生着流血恐怖事件。在这些“乱世英雄”心中,天理,王法,朝廷命官等,全都不算回事。韦庄《秦妇吟》就写过官军的纵暴:“ 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 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而当年杜荀鹤旅途停舟于池州(今安徽贵池 。唐时一称秋浦郡),遇 郡中发生兵变,郡守被乱军逐出,恐怖覆盖秋浦。诗人目睹这一切 ,忧心如焚。“ 诗可以怨 ”,或者说 “愤怒出诗人”。他写了这篇《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诗人落笔就描绘了郡中叛乱后的恐怖世相 。人们握手相看, 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这是一种极不正常、极为压抑的情况。对于它的原因 ,只轻轻一点:“军家刀剑在腰边”,“在腰边”三字极妙,暴力镇压的威慑,不待刀剑出鞘,已足以使人侧目。乱军的跋扈,百姓的恐慌,诗人的不安,尽在不言之中。这种开门见山的作法,使人感到这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按捺不住的激发。 
  “徧(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二句承上“军家刀剑”,直书乱兵暴行。他们杀人越货,全是强盗的行为。其实强盗还害惧王法,还不敢如此明火执杖,肆无忌惮 。“平人”即平民(避太宗 名讳改“民 ”为“人”),良民,岂能杀?更岂能乱 杀?“杀”字前着一“乱”字,则突出行凶者面目的狰狞,罪行的令人发指 。“不怕天”三字亦妙,它深 刻地写出随着封建秩序的破坏,人的思想、伦常观念也混乱了。正常时期不怕王法的人,也应怕天诛。但天子威风扫地的末世,天的权威也动摇了,恶人更成“和尚打伞”,为所欲为。 
  更有甚者:“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甃音zhòu,用砖砌造),拆寺敞坟,在平时会被视为极大的罪孽,恶在不赦,此时却发生在青天白日下。战争造成大破坏,于此也可见一斑,参阅以《秦妇吟》“採樵斫尽杏园花 ,修寨诛残御沟柳”,尤觉真切。诗人通过搜宝货、杀平人、拆古寺、开荒坟等时事,生动地表现了满目疮痍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表现了对乱军暴行的咬牙切齿。 
  怎么办?这是现实必然要逼出的问题。然而诗人不知道 。他也老老实实承认了这一点:“郡侯逐出浑 闲事 ,正值銮舆幸蜀年。”这象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带着九分伤心和一分幽默:这种局面,连一方“诸侯” 
  的刺史都毫无办法。岂但无法 ,他还自身难保 ,让“刀剑在腰边 ”的乱军轻易地撵了,全不当回事儿。 岂但郡守如此 ,皇帝老官也自身难保,不是被黄巢、 尚让们赶出长安,全不算回事么?“銮舆幸蜀”,不过是好听一点的说就而已。诗末的潜台词是:如今皇帝蒙尘,郡守被赶,四海滔滔,国无宁日。你我同仁空怀忧国忧民之诚,奈何无力可去补苍天。只好写下这一页痛史,留与后人评说吧。            
郑遨诗鉴赏 
  生平简介 
  郑遨(866—939),字云叟 ,滑州白马(今河南 滑县东)人。唐昭宗时举进士落第,见天下已乱,遂离家入少室山为道士。后唐明宗召以左拾遗,后晋高祖召以右谏议大夫,均不应诏,遂赐号逍遥先生。其诗名重当世,多有避世倾向,但也不乏揭露统治者穷奢极侈的作品。 
  富贵曲 
  郑遨  
  美人梳洗时, 
  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 
  戴却数乡税。 
  郑遨诗鉴赏 
  此诗语言清浅,讽旨颇深。诗人仅仅抓住富室女子首饰之华美珍贵这样一个典型事物进行渲染,深刻地揭露出贵戚显宦、地主富室生活的奢靡浮华。 
  不仅如此,含蓄也当是此诗的一个艺术特色。诗写一个富室女子的两片云髻就花费了“数乡”农民所缴纳的赋税,这就说明,她们所挥霍的并非他物,而是广大农民的血汗钱,从而以诗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赋税的剥削本质,对农民的苦难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张虫宾诗鉴赏 
  生平简介 
  张虫宾,字象文,清河(今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 
  人 。唐懿宗咸通年间 ,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后避乱入蜀。王建自立 ,虫宾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擅长律诗,以 写边塞风光见长。诗歌境界开阔,语言浑朴。 
  吊万人冢 
  张虫宾  
  兵罢淮边客路通, 
  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 
  尽为将军觅战功。 
  张虫宾诗鉴赏 
  唐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纷纷激化。广大河淮地区遂成为新旧军阀朱温、时溥、杨行密等进行割据混战的战场。这些军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曾以杀人邀取战功,飞黄腾达;在割据混战中又以屠戮生灵来建立武功 。以满足各自不可告人的权力欲。《吊万 人冢》就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河淮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会缩影,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