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描绘辋川秋日傍晚的幽美风光,抒写了诗人的隐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画出了一幅绝妙的“高士秋趣图”,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名篇。辋川: 
  水名,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谷川口。诗人晚年隐居于此。裴迪:唐诗人,关中人,王维的好友,天宝后官蜀州刺史、尚书省郎。《旧唐书·王维传》载,他常与王维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首联写山中秋景。已是秋深山寒,本当是一片萧瑟,却反而“显苍翠”,山泉也应枯涸无声,却仍潺湲作响。竟日可闻。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辋川这一带山光水色特别幽美可爱,与其他的秋山秋水不同。 
  它们仿佛有性灵,有感情,为了使诗人心旷神怡,在寒秋里反而“转苍翠”、“日潺湲”。诗人对辋川山水的喜爱、迷恋之情,因此从这两句诗中自然流露出来了。“转”字写出了苍翠的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写出了色彩的流动感,并借着山色的运动变化,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日”字,不仅表现山中溪泉每日每时都在流动喧响,而且令人感觉它是始终如一的。这样,山泉也有了人的感情。而且,这种抱恒守一又使人感到它是静的。这样,流动的水却同时有一种静态美。声色的结合,再加上动静的转换,一幅新奇美妙、情味盎然的山水风景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山中秋景如此清幽秀丽,闲居的诗人不禁要走出来尽情欣赏。颔联写诗人的自我形象。“柴门”,表现他的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足见他年事颇高和意态安闲。年迈的诗人站在柴门之外,倚着拐杖,迎着拂拂的秋风,听晚树鸣蝉,看青山流泉。这使我们自然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描写原野和山村暮色。诗人的视线从苍翠山色、高树鸣蝉移向原野和村落。只见远处辋川的渡口那边,一轮红日正缓缓地降落水面;近处的村落人家,一缕炊烟正袅袅地升上天空。“余”和“上”两个动词用得自然朴素而生动传神,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一落一上,相互对照,情味悠长,也暗示诗人对落日、孤烟深情注目的神态。这两句,显然是从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点化而来。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维这两句却以白描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凭“暖暖”、“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陶诗画面意象疏淡,具有朦胧美,王诗画面意象集中,境界较为壮阔。都是借日常景物描写寄寓他们对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的喜爱。 
  最后一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描绘在这炊烟升起的傍晚,诗人又碰到狂放的友人裴迪喝醉了,一路放声高歌来到他的面前。接舆,春秋楚国的隐士陆通,字接舆,躬耕而食,佯狂不止,曾当面狂歌嘲笑孔子,人称“楚狂”。五柳,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写《五柳先生传》一文以自况,这里诗人以五柳比自己。诗人把醉酒狂歌的友人裴迪比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诗句)的楚狂接舆,是对这位有志于隐居的年轻诗友的赞许。诗中通过’醉酒”和“狂歌”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裴迪豪放不羁的“狂士”性格。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他由衷的好感,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之间脱略不拘的友情。 
  这首诗是诗、画、音乐完美的结合。葱翠的山色、渡头的落日、墟里的孤烟、同潺湲作响的山泉、在晚风中飘荡的蝉声,和谐地、有层次地组合成一幅有色彩、音响、动态的天然图画。同时,画中有人物,有诗人和裴迪这两位年龄和个性不同的隐士倚杖、临风、醉酒、狂歌种种动作与神态。山村风光,历历在目;田园隐士,栩栩传神。风光人物相映成趣,不仅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使诗篇流溢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全篇写一个“乐”字,即诗人的闲居之乐,但并没有一个表示欢乐的字眼,而诗人悠然自得的欢愉之情,却渗透全篇。 
  从格律看,律诗首联不要求对仗,这首诗的一二句却对得很工;颔联要求对仗,这首诗的三四句中的“柴门外”和“听暮蝉”却不成对。这种对仗法,前人把它叫做“偷春格”,意思是象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 
  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 
  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 
  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 
  翛然尚闭关。 
  王维诗鉴赏 
  王维这首《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就是一首抒写雪中思友的诗,表达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胡居士: 
  名不详。只知他家境清寒,信奉佛教,住处距王维不远。王维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兼示学人》等诗,从诗中可知胡居士贤而贫困,王维曾经周济过他。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 
  中二联是写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碎琼乱玉等来写雪景。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 
  “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构思,对大历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等名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王维诗鉴赏 
  香积寺:唐佛寺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神禾原上。 
  香积:佛教传说众香国的佛名。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佛”,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最有神韵。清人吴汝伦就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引)。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首联写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何处”既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因此清人赵殿成说:“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未易多靓。”(《王右丞集笺注》五六句,再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由此可见,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说:“ 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处;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诗境浅说》)正是借助于这种巧妙的构思,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