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城市安全警告-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减灾忠告少一些“征服自然”的愚蠢悲剧

    由清华大学学生黄德与北京大学毕业的两位朋友王荣涛、张伟华组成的登山队抵达贵州省六盘水市,攀登六枝县毛口乡板瓶村的老王山,距崖顶100米处黄德因手中所抓的石块受力脱落,坠落百米山崖,当即丧生,时为2004年7月2日。人们在为之惋惜的同时,自然会想起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昆仑山海拔6178。6米的玉珠峰。来自广东的王涛、邝君咏、周虹骏和北京的任玉昆、王海亮五名登山队员永远长眠在那里。这些执意登顶显示人本力量的勇士,最终被沉默寡言的玉珠峰接纳为己有。     
    人们同样不会忘记,2002年8月7日,5名踌躇满志的北大山鹰社学子林礼清、卢臻、雷宇、杨磊、张兴柏在攀登海拔7292米的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因恶劣气候长眠于海拔6000多米的西峰白雪下。自然与人生又一次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彰显了神秘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人们在追问攀登的意义,人们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省察一次次登山悲剧背后的社会心理诱因。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情结在作祟?     
    20世纪人们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显示了人类的力量”。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把五星红旗插在了珠穆朗玛峰上,当年的媒体曾经这样写道:此举“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吓不倒压不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在那个“人定胜天”、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年代并非夸张的语言,而与此一脉相承的是至今人们不能忘情于这种“征服自然”的情结。在挑战某峰超越极限的喧嚣中,甚至在电视台播出的某协会的慰问信中,还出现了“人类征服自然”这样的语言。其实,人类的这种“征服”情结可能与生俱来,诞生于人类早期的困境、与自然的血肉相搏之后的短暂的愉悦和长远的利益回报。而随着科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力空前绝后:几百年长成的参天古木,人可以只消三分钟让它轰然倒地;几万年才形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化为焦土一片;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养育的物种,人可以几十年令其断种绝迹。具有数十亿年龄的地球在出现才几千年的人类文明面前日益显得软弱可欺。     
    就说2000年春天的那次登山悲剧吧,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就敢当登山队员,一个中途加入的没有野外装备的队员愿望最为强烈,因为5月10日是他的生日,他把生日和登山的成功疯狂地联系在一起。一个队员在因天气变坏队长要求下撤时,不愿放弃即将到手的登顶的荣耀而执意前行,“如果今天不登顶,这次就没有机会登顶了”。另一组也是不听指挥,继续攀登,失去了规避风险的最佳时机。盲目、浮躁、冒进、轻敌,人性的脆弱酿成了这次事故。事实上,大自然更像一个大智若愚的长者不屑于与人类斤斤计较,因为他只要动一个指头,就可能让人类碰得头破血流。沙漠化、水源枯竭、干旱、洪水、气候变暖等,这些灾害只是自然对人类无知狂妄的一种回敬、一种惩罚。因为自然与人类总希望和谐相处,相互依存,而只有这种相互依存才是双赢的结局。这里应记忆住一份“珠峰日志”的话“也许登山者来时抱的是一颗征服自然的心,但走时带去的却是一颗被大自然征服的心”。多次走过地球三极的李乐诗,无以表达对自然的挚爱心迹,竟说出:“大自然,是我的情人。”意大利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后,面对沙漠跪下静默良久,回答记者提问时她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它允许我通过。”     
    正是这样,面对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是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面对一棵参天的古树,人们放下斧锯,而是铲除杂草堆肥浇水,让它长得更大更高;面对一泓清澈的净水,人们拒绝排放污秽,使之“春来江水绿如蓝”,只有到那时,人类才算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力量,什么叫征服,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和谐。    
    


城市减灾忠告面对事故灾难,最可怕的是麻痹

    一座“险”了几年的大桥终垮塌    
    2004年6月10日清晨6点50分左右,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庄台镇村民胡韬突然听到辽河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水响,他发现眼前的305国道大辽河田庄台大桥的一段桥面已经消失了,桥下水面还在波动。6月12日,胡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听到声音时就想,肯定是这座险桥塌了!”大洼县平安农场曹菜村村民何秀云亲眼目睹了大桥垮塌一刻。她告诉事故处理指挥部:当时,她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到河对岸的营口市水源镇上班,骑到大桥中间时,看到前方桥板开始平行下坠,导致一辆四轮农用车也随之落入水中。而何秀云当时距桥板断裂处不足3米。此时,她又发现对面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卡在断桥边缘,同时发现河里有人浮出水面奋力挣扎。她立即高喊“快救人!”等到落水者上岸后,她才离开现场。发生事故的305国道大辽河田庄台大桥连接营口与盘锦两市,大桥北起第15孔桥板脱落,桥板脱落处距水面8。4米,河水水深14米。    
    事故发生后,由于目击者反映共有三辆车落水,当地紧急组织盘锦、营口两市及鲅渔港的潜水员下水搜救,海军旅顺保障基地防险救生船大队也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事故现场搜救人员达到200多人,并采用了彩色图像声纳设备进行探测,搜索范围共7万平方米左右。通过连续两天的水下搜寻,没有发现落水车辆。根据当地公安部门对目击人员重新进行核实的结果,加之未接到寻车寻人的报案的情况,事故处理指挥部认定大桥桥板脱落造成一辆农用车落水,两名落水人员逃生,是一起无人员死亡的意外事故,搜救工作也告一段落。当地发布的无人员死亡的结果无疑让人松了一口气。这座大桥早就是一座险桥,但一直未得到有效整改,并且来往超载车辆只要缴罚款,就畅通无阻。一直这样险下去,垮塌是迟早的事情!有人这样评论:“田庄台大桥垮塌不是意外,零伤亡的结果才是意外!” 305国道大桥垮塌让人震惊,无人死亡的结果让人欣慰,但事故本身的背后却再次让人思考。    
    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一次次事故之后,管理部门对责任人“严肃查处”,具体部门“痛定思痛”、“停产、停业整顿”,但已发生的悲剧却已无可挽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法司司长黄毅说:“305国道田庄台大桥垮塌事故虽初步认定无人死亡,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这起事故让我们看清楚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方面还存在不少隐患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整改。”一个几年前就存在安全隐患的大桥,直到垮塌才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黄毅司长对此评论说,这说明在安全问题上,各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还有很大距离。在最近的督察中,仍然发现各地有不少已经发现安全隐患,但缺乏整改措施的情况。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但愿这次大桥垮塌事故给我们实实在在敲响警钟,绷紧心中的安全弦,杜绝类似“意外性事故”的发生。    
    最不该忘记的却最容易忘记    
    2004年1月出版的星河著科幻作品集《空间错落有致》给我们一个假设:如果有一天,人类文明因为某种原因——也许是自己的核战争,也许是天外飞来的小行星,也许是别的什么突发的灾难——面临崩溃时,人们会如何去面对?莫非真的会像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有英雄献身去阻止灾难的发生;或是通过随机选择的方式让部分人进入地下防护设施,由冷酷无情的计算机扮演遴选幸存者的上帝角色?而幸运获选的人们与不幸被排除在掩体门外的人们竟能平静地接受这种抽签的结果并严格遵守?真的十分怀疑。因为灾难的来临永远是那么突然,就像飞机在天空中蓦地撞上飞鸟,就像汽车在小雨里身不由己地冲向护栏……很多时候灾难根本不在我们的预测之内,却又是那么真实迅速地发生了,而那时的人们几乎无法用理性来思考问题。     
    也许面对突发的灾难,《潮啸如枪》中的场景才是真实可信的:严厉而睿智的部落长否定了以抽签方式发放应急所用的“营养面罩”的意见,而是发到谁就是谁;幸运的人们亲眼看到另一群同类在汹涌的洪水中挣扎着死去;一个好心助人的小姑娘的“营养面罩”被大人们争相抢夺,却无人愿意再归还给她……面对这些,部落长的话语冷静而透彻:“我们的世界从来都是靠团结和互助渡过难关的,但每次也都因此踩熄了文明的火种。”所幸这次,正是由于有了部落长的果断和冷酷,才在洪水之后让更多的人生存了下来,文明也才得以延续。     
    其实,当我们为那些被洪水淹没的高台上的人群悲伤时,我们也许只是在自欺中悲天悯人——就像很多人热衷于追究悲剧的原因只是因为悲剧没有降临自己身上一样,远观的位置令我们能够深深地体味幸运,感悟现实生活的美好。但是,一旦这样的悲剧真的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考虑其他人的生存与毁灭吗?也许,不去抢夺他人的“营养面罩”、不把他人推向洪水已是我们勉强能够保存的文明特征了——事实也许比这更坏。     
    面对灾难的态度人类从来就是不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