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02-读库0601-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海报上,不论对于观众还是剧中人,都是很有意思的。  《高跟鞋》里的人物在偷情、谋杀、同性恋和易装之余,也有睡大觉的时候,与严肃版海报比哪个更好呢?那个沙发很西班牙的色彩搭配相当有意思。  王家卫的主人公们除了买汽水肯定也得吃饭,于是认识不认识的都凑到了一起。请留意一下柱子、柱子上的灯还有背后墙边的小柜子,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香港版(横版的那张)海报印反了。  “宝芝林”今天休息,想必这种时髦的休闲方式是喝过洋墨水的十三姨发起的,黄飞鸿师傅只有乖乖听话的份儿。  在海边的还有《发达草》中的这两位,为什么要把片名译成发达草呢?这个场景在电影中有,但那个人物并没有这个样子。  《罗西娜的坟墓》也有两位主人公在餐厅的场面,但并没有这么安闲,要知道罗西娜得了绝症,她老公正忙着照顾全镇的老弱病残,以使他们排在罗西娜后面上天堂,好把教堂墓地剩下的最后一个坟墓留给罗西娜。仔细看看这张图,明显是PS出来的。  《漂亮女孩》的一个重要场景就是个酒吧,但这么多明星齐集一堂当然也是PS出来的,而且电脑加工的痕迹很明显。不过人物神态和画面效果很不错。


第五部分名剧的儿女们(1)

名剧的儿女们东棉花胡同39号史航    

  向开始致敬!向结束致敬!向沉默致敬!向真话致敬!向死去之后彻底死去的人致敬!向现在活着永远活着的人致敬!向无中生有致敬!向反败为胜致敬!向面对现实穿透生活的人致敬!向两手空空粉碎规律的人致敬!致敬,致敬,致敬!  ——题记    在网上的搜索引擎中,我填进去的词是“先锋戏剧”,结果就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1986年,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高行健率先提出‘先锋戏剧’的观点,在国内博得了青年学者孟京辉、青年作家马原的高度迎合。……先锋戏剧在当时获得了最为出众的艺术地位,这种崇高和艺术的博大性让中国的舞台剧作者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一种带有潜流性质的光芒前途。1987年,孟京辉导演的《等待戈多》在北京人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收入,超过了当年红极一时的《茶馆》和《四世同堂》,而1988年高行健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的演出则获得了让世界都为之震撼的成功。”  这文字引自一篇名为《浅论经典力量的非单独性影响》的文章。真是个壮观的名字,让你不得不茫然又肃然。小时候的暑假作业,往往会有一两幅这样的图画,旁边写的是:“找一找,里面到底有多少常识性错误?”  也就这样想起了从前的时光,那些隔靴搔痒的论文和著述毕竟不能到达的时光。还有东棉花胡同39号,我们的戏剧学院,我们打发青春,误解生命以及贡献热忱的地方。虽然宿舍楼一再整修,爬山虎悄然褪去,校门也被改造成黄世仁家的黑漆大门。  毕业的时候,想过要写一部小说,刻画四年的生活,一年一卷。第一卷叫《倦恋》,第二卷叫《比爱情还美好》,第三卷叫《恻恻清寒》,第四卷叫《名剧的儿女们》。自己喜欢的是第四卷的题目,像是一部不见经传的苏联小说。  我们真的是名剧的儿女们吗?不知道。但是我们确实曾经离舞台很近,离剧场很近。  《亨利四世》中,已入暮年的浪荡爵士福斯塔夫说:“我们一起听过午夜的钟声呢,夏禄爵士。”我喜欢这句话,一个挤眉弄眼的老爵士,说给一个乡村法官听。他们是会心的,他们知道这午夜的钟声,说的是哪一段青春。    最初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我知道我会遭遇许多奇怪的瞬间,但是,1991年1月那个夜晚,学院的黑匣子剧场里,我还是被惊着了。台上五六个演员,刚才还狂躁的叱骂,跳到凳子上撕书,背《陋室铭》,这一刻却不知道接了什么讯号,都僵在那里,僵在那里任时间流逝。观众开始窃窃私语,却不甘心退席。我不记得演出怎么继续下去的,那不重要了。演员在享受这一刻的停顿,挑衅的却也是充满魔力的停顿。  这一刻,我真正算是与戏剧狭路相逢了。我开始等待一些事情的发生。  这出话剧叫《秃头歌女》,导演孟京辉,当时是导演系的研究生,成天在操场里踢球,还张罗着让所有人的跑动都更加积极,他是北京人;那个扯着嗓子背《陋室铭》的,叫戈大立,戏文八九的,多年以后成为风华正茂的戏剧制作人,与老孟合作至今。  这个本子是高行健翻译的,字里行间并没有那么鲁莽的挑衅之意,但是,老孟的版本就是这样排的,其实那时候排演的荒诞剧都有些走形,青春的气息有意无意地冲击着剧情,所以观众看到的不是沮丧和出神,不是失语和失忆,而是意气风发的书写着荒诞,百折不挠的排演着绝望。  《秃头歌女》的演员里,我当时只留意过扮演马丁夫人的邹倚天,因为她在就读表演系之前就主演过影片《红衣少女》,算是表八八里有点名气的女孩。后来她演些中国霸王花之类的角色,后来出国求学,后来在凤凰卫视的职员表中,又见到这个名字,也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    其实在《秃头歌女》之前,孟京辉一伙就已经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了。那次是《送菜升降机》,写两个杀手闲极无聊等指令的故事,最后,指令来了,一个人奉命干掉了他的同伴。两个杀手分别是韩青、胡军,表八七的两个帅哥,后者给实验戏剧扛了多年的长工,慢慢在《蓝宇》和《天龙八部》里红了。但《升降机》的上演是十五年前的1990年元月,同志恋情和金庸世界同样与先锋绝缘 ,大家还是要规规矩矩演杀手,演那样一个杜琪峰可能会喜欢的故事。  这部戏的作者是哈罗德·品特,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编剧,2005年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由于愤怒,由于抗议,由于这些我们已经疏远但理应尊敬的字眼。可是当初我没喜欢过他的剧本,尽管荒诞派剧作家里面,他的作品被搬上中国舞台的最多,一部小剧场的《情人》还曾经火遍大江南北,开启酒吧剧白领剧的纪元。  我要说的是《升降机》的结尾,胡军杀了韩青,指令就此完成,舞台就是命案现场。这时候从观众席冲上来一位,头上蒙着丝袜,像个银行窃贼,对着死尸拍了一张又一张。这位客串的就是日后的青年导演张扬。张扬咔嚓完了,舞台上就没什么事情发生了,因为——戏演完了。  问题是,没有人出来谢幕,观众也就不明究竟。他们只能等等人,鼓鼓掌,鼓鼓掌,等等人,最后纷纷散去,还悄悄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这时候,剧组那堆人,已经在后台开始庆祝演出成功了。  不谢幕,是《升降机》给人的最强烈印象。    再往前数,就是我瞪着眼睛错过去的那次演出了,奥尼尔的《大神布朗》,导演牟森。有一段。国内的先锋戏剧号称是“MM时代”,MM说的就是牟森和孟京辉。这出戏的海报就贴在学生宿舍楼门口,我记住了“蛙实验剧团”这么个名目,但因为戏不是在学校里演,腿懒就没有寻去。这出戏看职员表有两个印象,一是出现了“面具化装设计”这个职衔,二是张有待第一次参与实验戏剧的音乐设计,九十年代以后,他是一个很著名的DJ。  说到MM时代,牟森应该数在前面,因为两人“从艺生涯”虽然开始在同一年,但牟森是导演,孟京辉只是演员。那是1987年,就是本文开头所引那篇梦幻长文中号称孟京辉的《等待戈多》火遍人艺的年头,其实那时候,牟森是毕业后从西藏刚回来,孟京辉还是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第二年他才会考到中戏,去念导演系张孚琛老师的研究生。  牟森和孟京辉合作的是《犀牛》,这是一头不曾恋爱过的犀牛,所以作者不是廖一梅,而是写过《秃头歌女》的尤涅斯库,孟京辉扮演一头爱讲哲学的犀牛,名字叫让。  下面就是一个我只想传播而无心考证的段子了。据说,让在舞台上狂吼乱跳,质疑生命的意义,结果,一不小心,脑袋钻进了一个绳套(那场布景非常省钱,就是在空中荡来荡去的各种绳套,意即绞索),孟京辉当然是说不出台词来了,他开始挣扎,越挣扎观众越鼓掌,观众再鼓掌他也还是要挣扎……最后怎么脱身的时候我没听说,但我知道那些老实巴交的先锋戏剧研究者们,或许会认为这个舞台小事故极具隐喻和象征意义。    现在结束道听途说,回到我被彻底震住的1991年。那年的元月,不仅有《秃头歌女》。  《飞毛腿或无处藏身》是一个原创剧,编剧刁奕男,西安人,戏文八七最帅的男生,后来和别人一起写了最早的本土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个原创我当时没太看懂,只记得舞台上的黑暗和烛光。现在,又一直回避去阅读文本(已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先锋戏剧档案》),我是怕自己看懂了,怕自己看懂了当初的脆弱,共悯与自怜吧。导演是导演八七的施润玖,他后来拍MTV,张楚的《姐姐》、何勇的《垃圾场》,魔岩三杰我偏爱这两杰,而他们的代表作都有老玖的手笔。后来老玖导过电影《美丽新世界》、《走到底》,陶虹姜武莫文蔚张震岳都被他用得生龙活虎。可惜他终究不像别的同窗那么顺遂,但我对他还是有所期待,犹如对北电的路学长。  张扬导演的《黄与黑》,写的是一战时期士兵在战壕里发疯的故事,作者是意大利的基蒂。我记得一个厌战的矮胖列兵对着观众席狂喊:“我想做个中国人,留条长辫子!”这是戏文八九的顾岩同学唯一参与的舞台剧演出,在歇斯底里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我佩服的还有他自己设计的一个观察生活小品,描述一个男生回到宿舍,发现自己的桌子上多了一元钱,然后就猜测起是哪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