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教成摆脱压制、自由自在之人。    
    (三)教成思想发达、具有男性之人。    
    (四)教成改造风气、女界先觉之人。    
    (五)教成体质强壮、诞育健儿之人。    
    (六)教成德性纯粹、模范国民之人。    
    (七)教成热心公德、悲悯众生之人。    
    (八)教成坚贞节烈、提倡革命之人。    
    2。女子应享有的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    
    (二)交友之权利。    
    (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    
    (五)出入自由之权利。    
    (六)婚姻自由之权利。    
    上面八点女学宗旨、六种女子应享权利,不但是过去七十年来女权运动的目标,现在仍然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仍只是做到了一部分。金一的《女界钟》,究竟曾产生过多少影响,虽无从估计,仅就他的思想看,奉之为中国“女权运动之父”的尊号,金一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鼓吹女权亦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节目之一。陈独秀于1916年1月发表的《一九一六年》一文,希望女青年挣脱附属品的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人格,所说尚未越出《女界钟》的范围。同年底发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其中论及妇女生活者:1。妇女参政运动,乃现代文明生活之一端;2。寡妇改嫁,不应为社会所轻;3。男女社交公开;4。妇女应求经济独立;5。赞成小家庭制度。这五点主张中,除三、四两点外,其余都是为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为女权运动所提出的新目标。嗣后数年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言台的《新青年》杂志,有提倡妇女解放的易卜生主义的专号,有对女子贞操问题的热烈讨论,这些新思想的影响力,经由“五四”运动而扩及全国。    
    二、女子教育    
    提高女权,必须从女子教育着手,女权是目的,教育是手段,这一点早期的女权运动者就看得很清楚。中国有官办西式教育,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在此18年前1844年,英国妇女组织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阿德西女士(Miss Aldersey),就在浙江宁波创设第一所女子学校,从1847—1860年的14年间,通商五口岸,由西方传教士设立的女塾,共达11所。直至1902年,各级教会学校中的女生数,共有4373人。    
    由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始于1898年,这是国人吴怀疾在上海创设的。同一年梁启超也在上海设立女学一所。1901年,蔡元培等所办的爱国女学在上海成立,同一年,慈禧太后在端方的奏请下,下诏准许国人设立女学。这是官方承认女学地位的开始。1906年始将女学列入学部职掌,1907年学部拟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三十六条,女子小学章程二十六条,女子教育才算在学制上有了地位。初期的女子学校,是以“有益家庭教育为宗旨”,所谓“家庭教育”,仍不外“对父母夫婿,总以服从为主”,修身课本,读的是《女诫》、《女孝经》等,作文则以“夏后婚周姜后致中兴论”、“孟母乐羊妻断机论”、“必敬戒无违夫子义”、“女娲补天辨”等为题,那时的女子教育,正如陈东原所说,是“维新其表,守旧其实的”。不过女学在数量上颇有进展,到了1909年时,江苏、奉天等11省的女子小学已达308所,学生共14 054人。倘与同时期的男子小学比较,学校是1∶171,学生是1∶150。民国成立以后,据教育部的统计,1912年到1916年,全国学生的人数是:年代男生数女生数19122 792 257141 13019133 476 242161 96419143 898 065177 27319154 113 302180 94919163 801 730272 724    
    从1909年到1916年,不过七年,男女生的比例已由1∶150,缩小到1∶22,可见民国初年女子教育发展是多么迅速。    
    上文已略提到女校保守的情形,如果能争取到男女合校,这情形就会好转。1911年学部只规定初等小学和十岁以内的学童可以男女合校,民国成立,也有同样的规定。1915年曾定高等小学合校者须各编学级,仍不能受同样的教育。中国男女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是开始于1918年,这一年广东岭南大学实行男女同校。被誉为新文化运动发源地的北京大学,“五四”后也开始有了女生。1922年时,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共有665人。至于小学,到1920年,男女同校已普遍全国。


第二部分清末以来妇女生活的变迁(3)

    三、政治与社会参与    
    女子在社会上要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待遇,仅靠思想的鼓吹和兴办女学,还是不够的,她们必须在观念上觉醒以后,实际能参与政治和社会的活动,和男子一样对社会国家提供贡献,也就是说,女权的争取,必须女子本身去付出代价。这一点,清末民初女界的先觉们,是真正做到了。    
    在民国前二十年间,已不断有女子留学日本。1903年,一批留日女学生,曾组织共爱会,宗旨是:“以拯救两万万之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使之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国民之天职。”同一时期,在国内的康同璧(康有为之女)、薛锦琴等人于上海张园开外交演说大会,开妇女爱国运动的先河。1905年当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时,秋瑾即加入,不久回国参加实际革命行动,她牺牲报国的事迹,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此外,卓国兴、卓国华姊妹,徐慕兰、徐宗汉姊妹及广妹等,曾参加“三二九”黄花冈之役。同年秋,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甚感兵源缺乏,吴淑卿女士请准黎元洪,曾组织女子军一队。风气一开,秋瑾的弟子尹锐志姊妹组织浙江女子军,参加杭州之役;辛素贞等组织女国民军、女子决死队及女子暗杀队,负责武昌城守备之任,并参加攻击南京、汉口之役;沈警音等复募集女子军团于上海。另有一批妇女组织红十字会。上海南市(中国地界)各医院所组的红十字会会长为张竹君,会中女会员有五十四人,曾至汉口、镇江等地为革命军服务。    
    民国成立,为了适应政党活动的需要,女界领袖也转移目标积极要求参政权。1912年1月23日,上海妇女团体如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后援会、女子尚武会、女子同盟会、男女平权维护会、女国民会等,曾联合起来邀集十八省妇女代表,在南京开参政同盟会,会中议决政纲十一条,其中有要求实行男女平权、实行普及教育、改良家庭习惯、实行一夫一妇主义、禁止奴婢买卖、禁止无故离婚、实行结婚自由等。嗣因参议院制定临时约法,女子参政同盟会会员徐汉清、张昭汉、唐群英、尹锐志等二十人,以中华民国全体代表名义,向孙总统和参议会分送请愿书,要求约法中增列男女平等的条文。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妇界要求落空。3月19日,唐群英等,一面上书总统抗议,一面率领武装女青年三十九名至参议院,当时即与议员们发生激烈争辩,没有结果。次日,再度袭击参议院,与警卫发生冲突。在南京方面虽无结果,但就在女子参政运动闹到白热化的时候,近代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临时省议会,却选出了李佩兰、伦耀华、汪兆锵、吕汉元、余岱宗、程云卿、吴桂嫦、郑鸿云等八位议员,成为中国宪政史上最早的女子民意代表。    
    1921年前后,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已使国人失望到极顶,一时联省自治的呼声很高,舆论界热烈讨论着,怎样的政府才能领导中国走向正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阵论政的空气,感染到北京各大学的女生,于是有民国以来的第二次参政运动。1922年的暑假,中国大学女生万璞和法政专校女生周桓等组织女子参政协进会,开成立大会时,曾发表宣言,要求女子参与全国政治,要点如下:    
    1。推翻专为男子而设的宪法,以求女权的保障。    
    2。打破专以男嗣为限的袭产权,以求经济独立。    
    3。打破专治家政的教育制度,以求知识的平等。    
    此外女子高等师范的学生,则组织女权运动同盟会,于1922年8月13日,开茶话会招待学界和新闻记者,23日开成立大会,也发表宣言,宣言有七条纲领:    
    1。全国教育机关一律为妇女开放。    
    2。女子与男子平等的享有宪法上人民应享的权利。    
    3。私法上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承继权、财产权、行为权等,一依男女平等的原则,大加修正。    
    4。制定男女平等的婚姻法。    
    5。刑法上加入“同意年龄”及“纳妾者以重婚罪论”的规定。    
    6。禁止公娼,禁止买卖婢女,禁止妇女缠足。    
     7。依“同工同酬”及“保护母性”的原则,制定保护女工法。    
    以上这两个宣言,比之早期的女权论者金一等所要求的,更具体切实多了,这些要求,对一个民主的社会而言,都是必要的条件。半个世纪来,当年新女子们所要求的,大部分已经实现,她们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历史在曲折多难中,仍会有进步,这是我们应有的信心。    
    当清末民初女子参加革命和参政运动的热潮退去以后,女界为了使得更多的女同胞获得参与社会的机会,开始走向一个新的趋向。此即鼓吹妇女从事实业活动,惟有如此,妇女才能经济独立。一旦妇女能经济独立,不论在家庭在社会,自然容易得到和男子相同的地位。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如果不是伴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为妇女们提供了大量独立谋生的机会,就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就。    
    


第二部分今日妇女问题(1)

    今日妇女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已享有相当的自由,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但行动方面的自由,并不表示心智的自由获得同等的发展。所谓心智的自由,是指展现潜能的自由。在台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数量惊人,她们进大专学校的动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