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数量惊人,她们进大专学校的动机究竟何在?父母们肯花钱让女孩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又何在?这方面我没有根据,不敢妄加臆测,但我对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对社会所提供的贡献,是否能与她们所受的教育相配,是深表怀疑的。我这样想,绝不表示不赞成女子受高等教育,而是想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既与男子均等了,那么对社会、国家的发展,也要同样地负起责任,也要求发展心智的自由,在各种专业方面,和男子有同样的贡献。自然女子在专业方面要求成就,由于生育的责任,是要多一些困难,但有能力的女子需要克服这些困难。一个有自信和自尊的女子,似不应再以能生育为人生的最高满足,生育只是人生一部分责任,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责任要担负,否则就很难真正跳出数千年累积下来的依附心理,这种心理的普遍存在,是女权运动的危机,也是提高女权的大碍。在传统中国,男女不平等,男子要负绝大部分责任。可是现在,男女如仍不平等,女子本身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平等的教育机会,是给女子发展更高的心智能力,使她们在家庭在社会扮演更有用的角色。不然只是把受教育当做觅取对象的手段,或获得优裕生活的桥梁,放弃了社会责任的重担,这是一种心灵的堕落。一位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二十多年来,始终没有培养出一个能独立做研究的女性研究人员,他们曾给女性许多机会进入研究机构,一个个都半途而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她们可以逃,结婚就是最好的逃避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她们怕困难、怕挫折。早期的女权运动,因为女子曾付出重大的代价,才打破数千年来冰封的社会,使知识妇女过着比较自由自尊的生活。现代的知识妇女,应该在心智方面付出代价,才能使女权运动有更佳的美景。女权运动不只是为了获得行动的解放,更重要的目标,是在获得心智的解放。    
    努力于心智的解放,在一个社会中毕竟只是少数的妇女。更多的妇女,虽然受过相当教育,社会也能提供给她们工作的机会,但她们只希望工作一段时间,仍愿意以家庭生活为理想的天地,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妇女有做这种选择的自由。这并不表示人生的退缩,而只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去获得人生的佳果。人类无论怎样进步,家庭总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人都必须依赖家庭而成长,接受家庭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下,夫妇之间如果有一人(并不限定于妻子)愿为家庭贡献更多的心血,也尽有人生的理想在。为了促进社会、国家的现代化,家庭一个重要的理想,就是建立民主化的家庭,培养具有民主性格的孩子,一个国家只有在这方面有了相当成效,才有希望建设一个民主的社会、一个民主的国家。民主需要根植于家庭,民主的性格的培养需要从儿童期开始,做母亲的角色,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一个现代的母亲,需要尝试朝这方面去努力。第一步要承认,无论自己曾受过多么高的教育,要担负“民主之母”的角色,仍需要不断再教育自己,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要以不悖民主的原则为主。民主原则应用在家庭,一条就已够,那就是“自尊尊人”:重视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尊重别人的需要,但也必须尊重自己的需要。家庭成员,每一个都是独立自足的个体,没有谁是谁的工具,除非自愿,谁也无权要求谁做更多的牺牲。为孩子牺牲过多的父母,很难避免将来不对孩子做过多的索取,这是塑造权威性格的一种心理之因。在工业化的社会,双亲和长大的子女团聚的机会,要比农业社会来得少,因此,一个现代的母亲,在把孩子抚养长大的过程中,就要准备孩子们离去,这是现代化社会带给母亲们的一个新困境,必须克服这一困境,才能在与孩子们分离以后,仍不损害到亲子之情。在双亲晚年的生活能得到保障的社会里,这就不是母亲的牺牲,而是一种更成熟的母爱。    
    以上都还只是针对知识妇女说的,目前知识妇女在女性的总数量上仍只占少数,大多数只受过很少教育,尤其生活在农村里的妇女,数十年来的女权运动,简直和她们很少有关联,她们仍生活在传统的价值和习俗中,仅仅为生存而辛苦,她们只知道自己的命不好,忍受着自古以来男女不平等待遇。生活在都市中的知识妇女,有义务去帮助她们脱离不公平的生活,对她们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怀。中国的女权运动,不是要制造少数在社会上活跃的妇女明星,它终极的目标,是要使全体女性同胞的女权都获得提高。自然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来促成,如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等,促成这些条件的实现,知识妇女实责无旁贷。要彻底改变男子中心的社会,妇女们必须不断发展心智的潜能,对社会提供更多的贡献,并去帮助增进低教育妇女的社会地位。目前我们距离男女平权的社会目标还相当遥远。


第二部分今日妇女问题(2)

    《女论语·立身章》:“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乔健在《中国文化中的节烈观念》文中指出:1。在宋代以前节烈仅为女子德行之一,宋以后,由于理学家的倡导,政府的鼓励(如明太祖),节烈逐渐成为女子最重要甚至是全部的德行,同时社会对之也特别重视起来。2。宋代以后,不但社会对节烈特为重视,而且对实行节烈的方法亦特别苛求起来,社会不但要女子为夫守节,甚至要求其殉夫。可以参看。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期。    
    见注①,45页。    
    元朝,明善,《节妇马氏传》:“大德七年十月,乳生疡,或曰当迎医,不尔且危。马氏曰:吾杨氏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竟死。”另元末潘元绍守姑苏,朱元璋起兵围城时,元绍对七妾曰:“我受国重寄,义不顾家,脱有不宿,诫若等宜自引决,毋为人嗤也。”一妾跪曰:“主君遇妾厚,妾终无二心,请及君时死以报,毋令君疑也。”遂趋室自经,其他六人相继死。均见陈著《中国妇女生活史》,177~178页。    
    见《明会典》。    
    所谓七出,即:1。不顺父母;2。无子;3。淫僻;4。嫉妒;5。恶疾;6。多口舌;7。窃盗。见《大戴礼记》,《孔子家语》。    
    梁启超:《变法通义》。    
    据陈东原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起源,最早亦不过在明末(同注①)。不过曹大家《女诫》中已有“妇德,不必明才绝异也”之说。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载《新青年》,二卷四号。    
    陈东原说:“五四时候的出版物,几乎无地无之……铅印也好,油印也好。而各地刊物,打开来一看,除却运动消息以外,满是些‘思想革命’、‘社交公开’、‘妇女解放’、‘恋爱自由’、‘教育平等’一般言论。至少在写这些言论的青年,他们的脑子,无论如何是受了这些思想的陶化了。他们在写稿时候,至少得多看几本杂志的,《新青年》上的主张,遂不知不觉地走遍了全国。”


第三部分道德问题

    道德问题当我设计这本书的架构时,曾多次犹豫要不要讨论一下道德问题?当我的写作过程近逼到这一部分时,对这样一个似乎人人能谈又极度广阔的问题,越发不知如何着手。我的困难有两点:    
    第一,我所读过的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书,对我在这本书的论旨下都不能提供多少直接的帮助,因为我的书和它们的性质不同。    
    第二,在我过去二十年的思想生活史,恰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十年生活在传统中,后十年则由传统转入现代。在前后两阶段中,比较真切感兴趣的,就是道德问题,因此当我思想转变,开始对传统文化从事批判,道德问题就占着相当大的比重,那个时期,自己对这方面的问题,颇有点信心。近五六年道德方面新的理论和知识,学习了不少,倒反而感觉到自己没有把握了。    
    当我把这种困难告诉一个朋友时,他说:“你的书是讨论现代生活的,而现代生活里道德问题是最严重的,你教的课又与这问题密切相关,这是你的职责,怎么能逃避呢?”对的,我是不应该逃避职责,故意藏拙。


第三部分道德观念的激变

    生活在现代中国,要讨论道德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传统的道德,从清末以来,早就经历过激变的阶段,我们现在有关伦理道德的课本,竟依然一成不变地在传授古人的道德观念和修身的经验,显然是忽视了这方面的因素。    
    新时代里导致传统道德观念激变的因素很多,下面提到的几个,也许是主要的。    
    一、革命    
    虽然在《易传》里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话,孟子也说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但由于汉以后教忠、教孝的成功,这种思想在历代士大夫的传统中,并没有发生什么作用。历代有“革命”之行者,多属草莽人物,他们自称“起义”,官方和士大夫则视之为“造反”;对造反成功的“王”者,儒者亦向少好评。所以近代由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发起的革命运动,在中国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革命家和为革命理想而献身的烈士,也为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人格典型。    
    首先,做一个革命家或革命志士,必须从根深蒂固的传统忠君的道德压力下解放出来。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受到新理想新精神的鼓舞。新理想在创建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