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传-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了。和他圈子里的人一样,他在社会上仍无立足之地,是个持不同政见者,思想里充满了矛盾。他在毕业前夕给黎锦熙的信中这么说:“对于如何对待宇宙、人生、国家或是教育我全无想法,我觉得这些极为混乱,且混乱之因必生混乱之结果。”[56]
1890年的改革者们也是持不同政见者,但是当时的社会有他们的思想的土壤。梁启超虽然在知识界被视为外人,但他的乖僻和好发宏论在当时则是同好者众。
对毛泽东这一代人来说,旧中国已不再是一统江山———甚至就要遍地烽烟了。在军阀时代,传统已失去了意义。同时,毛泽东又不能在西方化的中国人身上找到认同,如在檀香山受过西方教育的孙中山。现在,他既不是一条小鱼,也不能算是一只雄鹰。
毛泽东的生活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业优异。杨先生把毛泽东列为他在长沙教过的几千名学生中的第三位———萧瑜第一,毛泽东的另外一位朋友,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一颗流星的蔡和森居第二。第一师范的最后一年,同学们在人品、胆识、口才和文章等几方面把毛泽东作为学校的楷模(校长当然不会这样做)。一个学友称他为“奇才”,还有一个称他为“智囊”。[57]
毛泽东正在形成自己的思想,他看重中国的尊严,他信仰个人自由,他已抛弃了他以前心目中的英雄梁启超和康有为的改良主义。他感到,在风雷激荡的社会变迁中,需要有新的东西产生。
新民学会在蔡和森家里成立时,毛泽东说:“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Tolstoy)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58]但是,新思想能带来一个新的社会吗?
在这几年,毛泽东很少讲“革命”这个词,即使谈到它,也仅指扫除一切旧的东西。他毕竟才24岁,可塑性还是相当大的,以至于一位老师的影响———且不说杨昌济,就是袁大胡子———也能在他的心灵上留下烙印。
毛泽东的风格是不断完善自己,与任何放纵自满都格格不入。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是把利刃,他将挑战、探索、鉴别、反抗。
在第一师范的五年半时间里,毛泽东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分析、观点评注。他常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荒谬”或“不通”等批语。[59]
他喜爱“学问”这个词,“他曾对爱弥·萧说,学习就是探索”[60]。当他和他征友启事的“三个半”回应者见面时,一开始不是寒暄客套,而是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最近在读什么书。
一天,他到一位富裕的“新民学会”朋友家去。交谈中这个年轻的主人突然停下他们的政治谈论而把仆人叫来嘱咐其去买猪肉,并交代清楚价格和买什么样的肉等。毛泽东对这位朋友竟以家庭琐事来干扰谈论中国前途这样的大事感到极为恼火,他一气之下起身离去,再也不与这位富家子弟来往。
毛泽东同样严于律己。他养成了一种习惯,常拿着书到离第一师范不远的南门那嘈杂喧闹的大街边去看,以此作为考验,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这是成为英雄的一条小径。如果说他还无力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周围世界的话,那么他至少已经能够塑造他自己了。毛泽东当时是漫无目标的,但他不是单枪匹马。在东山时他就与众不同,但同时他感到孤立、凄凉。到1918年,他更鹤立鸡群,他与别人之间的距离却增加了他的号召力。他的怪僻成了魅力,别人乐意追随他。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领袖人物。
毛泽东是百折不挠的,他也超越了时代。即使在第一师范,传统和权威也被踩在脚下,因为这位不安分的未来精英已不再相信这些东西了。毛泽东仅仅是学生领袖,他的激进也只是表现在洗冷水浴。但是,时代的性质决定了一种也许毛泽东本人还没有察觉到的联系:教育、体格与政治革命。
以上三者是互相关联的。因为,要再造中国,首先需要赋予中国民众以知识,接着便是行动,而行动将意味着流汗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第一师范就成为一名学生叛逆和一个体育锻炼的狂热者,按照其自身的逻辑,下一步就是接受马克思主义,虽然在1918年毛泽东的头脑中还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影子。
可以肯定,他处于矛盾之中。纸面上的变革方案医治不了社会生活中的顽症,传统和现代不可长期同床共枕。难道一个有教养的精力充沛的青年到头来仅仅是撞向中国痛苦之墙的一只苍蝇吗?
未来,他将从这些矛盾里锻造出一把利剑。同时毛泽东还有自己的信条,这在他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所做的笔记中表现了出来:“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61]泡尔生曾经写过如果所有的痛苦和困难都被克服了,那么奋斗战争也就被排除了。毛泽东则在空白处写道:“人类不能久无变化。”[62]
1918年4月,毛泽东的母亲患了结核性淋巴炎,大弟泽民带着她从韶山来长沙就医。小弟泽覃这时已住在长沙,毛泽东把他安排进入第一师范的附属小学读书。
次年10月份,文七妹病逝,享年52岁。毛泽东回忆起他母亲的去世时说:“从那以后,我更不想回家了。”[63]为了给母亲下葬,毛泽东短暂地回了一次韶山,当时有很多人参加了葬礼。
许多年以后,毛泽东对他的一位护士说:“在我母亲去世前,我告诉她我不能忍受看见她痛苦的脸。我要在心目中保留我对她的美好印象。所以她临终时我会躲开。我母亲同意了。”最后的时刻,毛泽东没有在韶山。他后来说他对自己在母亲的葬礼上以及此后对母亲流露出的感情有很深的印象。
毛泽东为母亲写了一篇文言祭文,其中佛教和儒家的思想成分各参其半: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遐迩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致,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毛泽东陷入了更具体的回忆:
“病时揽手,酸辛结肠;但呼汝辈,各务为良。”[64]
后来毛泽东提及他的母亲:“作为她的儿子我是不合格的,在她活着时我对她不完全忠诚,在她去世时我未能尽孝———我就是这种人。”[65]
1919年10月文氏病逝。毛泽东昼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深义长的《祭母文》。图为《祭母文》抄件。
毛泽东在《祭母文》中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遐迩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致,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病时揽手,酸辛结肠。但呼汝辈,各务为良。”
注释
[1]Xiao Yu,pp。14~15。
[2]Ibid。,pp。19~22。
[3]RS,p。133。
[4]Xiao San,第一章第七节。
[5]毛泽东在1959年谈到不喜欢别人批评自己,见CLG,1968年第一卷、第四卷。
[6]作者将“三国时期”混同于“战国时期”。———译注
[7]TMD,p。34。
[8]原文有误,毛泽东是在湘潭求学不成后再到湘乡东山求学的。———译注
[9]Xiao San,第二章第九节。
[10]RS,p。135。
[11]辫子是当时的中国男子对半异族的满清王朝表示忠诚的象征。
[12]CB,900,p。10。
[13]RS,p。129。
[14]Ibid。,p。138。
[15]Ibid。,p。139。
[16]Ch’en,p。44。
[17]RS,p。140。
[18]RS,p。140。
[19]Li Jui,p。40。
[20]RS,p。141。
[21]Xiao Yu,pp。32~34。
[22]RS,p。141。
[23]Xiao San,第三章第十三节。
[24]RS,p。142。
[25]RS,p。142。
[26]实际上毛泽东开始是在第四师范学校就读,几个月后,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所以,到1913年秋,毛泽东就是第一师范的学生了。此处参见Li Jui,p。42。
[27]RS,p。142。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校的许多生活细节,见周世钊发表在《新观察》(北京)第二卷上的文章。
[28]Road,1,pp。34,73。
[29]RS,p。143。
[30]Li Jui,p。45。
[31]RS,p。143。
[32]Road,1,p。82。
[33]RS,p。143。
[34]Li Jui,p。23。
[35]RS,p。149。
[36]引自SS’s Mao,pp。40,46;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见李锐书83页)谈到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一样也有其弊端。
[37]然而———个性多么特殊!———毛泽东却讨厌学校规定的几分钟哑铃操,甚至写讽刺文章攻击那些“机械”的锻炼。毛泽东更喜欢自己发明的身体“测验”。此处参见Li Jui,pp。28~29。
[38]Li Jui,p。30。
[39]Xiao San,ch。3,XVI;cf。 English Version(Bombay,1953),p。42;还可参阅CB,900,p。17。
[40]萧瑜(《明报月刊》,香港,196810)进一步解释说,“二十八画生”的喻意是“共产主义者”,因为“廿八”合在一起,有点像汉语中的“共”字。
[41]毛泽东的第一篇文章见《新青年》,191704。
[42]《中央日报》,台北,19721104。
[43]学友会,由劝学会发展而来,吸收女同学参加,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组织。见萧三:《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载《光辉的五四》,19页,北京,1959。
[44]作者将毛泽东得票最多的“人物互选”活动误作选举学友会负责人的活动。———译注
[45]《新湖南报》,19500701。
[46]中文的意思是“恢复旧的制度”。
[47]CB,900,pp。21,15。
[48]Road,1,p。104。
[49]Li Jui,p。61。 以及作者的800 000 000:The Real China,p。124。
[50]毛泽东坚持记《夜校日志》,用古文形式写的。此处参见Lynda Shaf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