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典常谈-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
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
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
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
言”(01),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
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
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
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
“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
“谟”(02)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
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
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
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
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
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
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03);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
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
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
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
帝王的书”(04)。“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
《书》称为“经”,始于《荀子》(05);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
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
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06)。
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
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
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
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
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
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
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
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
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
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
(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士,地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
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
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07)!这二十九篇,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
“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
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
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
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
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
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
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
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
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08)。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
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
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
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09),所以主张通
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
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
;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
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
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
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
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
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
显于世(10)。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
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
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
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的亡佚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
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
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
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
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
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
》。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
的孔壁《尚书》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
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並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
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
家语》、《孔丛子》(11),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
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他
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
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
五十八篇(12),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
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
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
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13),正是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
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
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为,不受什么政
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
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
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
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14)。
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
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
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15);这《古文尚书》大
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
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
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便拿来献到朝廷上去。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
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
者才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习者
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