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急速推进,一路摧枯拉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广州。十二月十五日,仅存月余、其“业绩”就是打了一场争夺帝位内战的绍武政权犹如昙花一现、转瞬覆亡。佟、李占领广州以后,随即挥师向肇庆进发。永历皇帝又故伎重演,仓皇逃至梧州,复又逃至桂林。永历政权自建立之初便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到1662年,永历帝父子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死,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结束。这一政权存活了十五、六年之久,反倒是南明小朝廷中气数最长者。    
    在此期间,郑成功在广东和福建沿海一带坚持与清兵作战,起初跟随他的仅三百余人,粮饷和器械都很缺乏。顺治四年(1647年),郑成功自称“招讨大将军”,在南澳招募军队,筹措粮饷,修船练兵,之后将所招募的数千人带至鼓浪屿进行训练,又派黄恺到安平镇继续筹饷。郑成功广召文武人才,沿海农民、渔民、水手以及不愿随郑芝龙降清的将士悉数投于其麾下。原浙江巡抚卢若腾、进士叶翼云、举人陈鼎等相继而来,郑成功对他们礼敬有加,每遇重大事情均征求其意见,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决策、联络各地抗清势力和治理地方的文官幕僚班子。同时,郑成功凭借其在隆武政权的地位以及郑芝龙的关系,不断扩大军事实力。不过一年时间,郑成功组建了一支兵卒十万余、战船五百艘的声势浩大的军队。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郑成功攻同安,战于店头山,清守将弃城逃遁。五月攻泉州,围攻了七十天,直至九月清总督陈锦率师来救,方才撤退。郑成功退兵后,得知永历帝即位,不禁以手抚额欢呼道:“明室有主!”当即遣人赴肇庆,奉表朝见永历帝。十月,永历帝遣使封郑成功为威远侯,郑成功从此奉永历为正朔。    
    1648年(顺治五年、永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清朝的江西提督金声桓、王得仁擒杀巡按董学成、布政使迟变龙、湖东道成大业等,宣布反清复明,在整个东南隅引起强烈震动,而此时郑成功也攻下了福建同安。东南地区四处战火不断,清政府穷于应付。    
    李成栋攻占广东后,自以为功勋卓著,两广总督一职非己莫属,岂料清廷在人事任用方面总是优先选用所谓辽人。同李成栋一道从福建进入广东的汉军总兵佟养甲尽管没有多少军队,也没有多大战功,却因其辽人身份而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李成栋仅被任命为两广提督,不仅无权过问地方政务,而且在军事行动上还要受佟养甲的调度和节制。原先的同僚地位变成了上下级关系,李成栋内心的不满逐渐积蓄。到1648年正月,当江西提督金声桓、副将王得仁反清归明的消息传来时,李成栋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反正易帜。四月十五日,他在广州发动兵变,剪辫改装,用永历年号发布告示,宣布反清归明。总督佟养甲仓皇失措,被迫剪辫,违心地附和反正。李成栋搜出佟养甲所藏总督印章,在广东全境发布文告,并派兵驻守各个关口,尊奉永历帝为正统,一时间完全控制了广东全境。    
    此时,施琅正率兵在广东北部的南雄,李成栋因为贪图个人利益而起兵反清的行径为他所不齿,因而对其起兵之事不予支持,率部离开了李成栋所控制的南雄,撤往粤东的潮州地区。由于李成栋的势力范围很广,控制又严,而从南雄至潮州千里之遥,沿途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余历险间关驰归”,这段艰难的行程共历时九个月,直到翌年(1649年)一月,施琅才抵达潮州。然而,更大的危险在等待着他。    
    其时驻守潮州的是李成栋手下的健将郝尚久,由于起兵诛杀了原清朝派驻的潮州总兵,攻占潮州后,被李成栋委任为总兵。施琅“自南雄抵潮郡。适潮将郝尚久者,粤师辖也。阳犒师牛酒,而包藏祸心,召诸部阴为图公。公侦知其事,急拔众走饶平,据守月余。”施琅在饶平坚守待援。然而,被困月余,郝尚久的部队越围越多,攻势也越来越凶猛,急切盼望的援兵却不见踪影。无奈之下,施琅“踞守阅月突围出,且战且行,连日夜间关险阻。”可以想见这场追逐战的惨烈。经过殊死拼搏,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施琅率领仅余的几十人突出重围,暂时摆脱了郝尚久的追击。


反正重归 辅佐郑氏创业反正重归 辅佐郑氏创业(2)

    此时,一些旧部下前来投奔。此前施琅从闽入粤时,曾在潮阳招降过郑芝龙的旧部,这些人由于不愿到广东北部,因而未随施琅前往,大多散落在附近的村落。此时这些人“闻公至,皆迎拜拥护以行”,施琅“遂集劲卒,得八百人,至黄岗暂憩焉。”     
    施琅率部撤到黄岗,处境依然危险,但接下来究竟何去何从,施琅心里茫然。广东被李成栋所控制,郝尚久的追兵仍然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形成围剿之势,而清军见死不救,这支八百多人的小队伍时刻处于覆灭的危险境地。混沌乱世,路在何方?    
    正当施琅深陷焦困之际,一位白衣客突然造访,此人便是改变了施琅一生,又与之恩怨相伴一生的郑成功。    
    郑成功原本驻兵于鼓浪屿等小岛,因素知施琅兄弟能征善战,智勇双全,遂一直希望借助其才能,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当他闻听施琅受困于黄岗,特意率兵赶往迎接。走投无路的施琅能得到郑成功的如此礼遇,内心自然十分感激,因而倾心顺从。就这样,顺治六年(1649年)的二月,施琅跟随郑成功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    
    施琅不愿加入李成栋的反清武装,却舍近求远加入了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是基于他的认识和情感的。施琅与李成栋相处时日总计不过一年有余,难以对其产生信任感。况且,施琅胸怀大志,就李成栋的才能而言,也不是可以托付之人。此外,如果施琅在粤北参加李成栋的反清行动,势必连累其在晋江的亲人,而粤北又距晋江甚远,倘若家中有难,则鞭长莫及。事实证明,施琅脱离李成栋是明智的选择。到了第二年(1649年)的二月,清军收复了广东各地,李成栋兵败身死。而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当时施琅身陷黄岗,面临着被郝尚久消灭的危险。而清军并未施以援手,八百将士处于进无去路、退有追兵的艰难境地。在这危急关头,为了自身及投奔自己的旧部的生命安全,追随郑成功是施琅最为明智的也是惟一的选择。    
    其次,施琅对郑成功较为了解,确信郑成功是非凡之人,跟随郑成功不仅能得到重用,还可以成就一番大业,比较符合施琅长期以来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追求。郑成功在施琅遭受挫折、处境困难之际,远至黄岗迎请他入海,在时机的选择上显得十分高明,这也易于打动施琅。可以说,此时的施琅对郑成功是充分信任的,而且自始自终都佩服郑成功的才能。施琅从十七岁起就加入郑芝龙的军队,后来成为其手下的著名将领,直到郑芝龙降清,前后达九年。而郑成功从日本回国,此后一直生活在郑芝龙身边,加之施琅比郑成功年长三岁,彼此当有所了解。郑成功谓“素悉公(施琅)英名”,说明郑成功对施琅的才能颇为赏识,而施琅对郑成功的敬佩可以从后来他和李光地之间一段关于“奇士”的谈话中得知。据《榕村语录》中记载,一天,李光地与施琅闲聊,曾谈及有关当世奇士的话题。李光地问:“施尊侯 其生平所见人物有奇士否?”施琅答曰:“满州开国老将或有能者,不及见矣,今日殊少,汉人亦少也。黄石斋 先生自是忠烈,自幼铁骨,肢体俱残,百折不回,卒就义……只是无用人,做不成甚么事。”李光地执意相问,施琅良久答道:如果一定要我说出今世奇人的话,当首推郑成功,他秉性刚毅果断,广有谋略,其次,比我略微逊色一点的应算是刘国轩。足见其对郑成功的才能评价之高。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略,那就是施琅具有很强的孝悌观念,他必须为亲人家眷的安危着想。郑军的主要活动地区在闽南和粤东,距晋江不远,而且当时活动的中心安平与南浔乡仅咫尺之遥,施琅投奔郑成功一方面便于与亲人相聚,另一方面解除了后顾之忧。事实正是如此,施琅加入郑军后不久,施显也因家乡正经受着战乱,便护送家人来到郑军中与施琅团聚。这样,施琅、施显一道效力于郑军中,共同征战,开始了幼年时向往的“著勋名于千古”的征战历程。    
    最后一点是,当时的施琅并无强烈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强烈使他并不在乎建功立业的地点与方式。随郑芝龙降清本非他的政治追求,事实上他当时也没有明确的政治追求。那么脱离清军也就不存在心理障碍了。    
    无论基于何种原因,总之施琅率其八百壮士,追随郑成功走上了反清的道路。在以后的征战中,施琅所统率的这批劲卒,成为郑成功部队的重要力量。    
    1647年下半年,郑成功还只是定国公郑鸿逵的助手,由于加强了自身力量的积聚,到1648年,已形成一支清军不可小视的军事力量。    
    郑成功部将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跟随他起兵的洪旭等少数将领;二是福建沿海应募而来的有志之士,如海澄人甘辉、漳浦人蓝登等;三是跟随郑芝龙降清后拨归的佟养甲、李成栋部下,即1648年李成栋反正后由粤返闽的将领,如施琅、洪习山、黄廷等;四是清廷派驻东南沿海的少数仍怀故国之思的将领自发来归。郑成功对于这些不同出身的将领,大体上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惟才是举。在军事组织方面,郑成功做了精心的改编,主要为了防止出现将领拥兵自重、飞扬跋扈的局面,这是他总结了弘光、隆武政权姑息养奸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郑成功治军严厉,绝不允许部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