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艺术的梦与现实-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怪的。但是,鲁迅的思想是极深刻的,加以他表现上的隐晦,所以有些

话,并不是用普通粗浅的想法所能理解透彻的。

《影的告别》里的那些话,未尝不可以作另一些解释。前两语,可
能是一种“狷介”的想法,换句话说,他要求一种更为纯粹、更为理想
的东西。(客观上有没有这种东西,那是另一个问题。)又因为他一再
得到过关于社会变革失败的经验,使他不容易天真地相信未经身历或确
证过的关于未来的观念。(由于国内外反动派的造谣,这时他对苏联也
还没有很清楚、正确的了解。)这样解释,虽然仍旧不能彻底消除他当
时思想上存在的某些弱点,但却不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么简单。至于后
四语,表现当时鲁迅(诗里的影子)“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间”,而希
望干脆沉没于黑暗里,或消失于光明之中。这是心绪极端怫郁时愤激的
念头,而主要还是对黑暗势力的诅骂。正像夏桀时的人民对于这位暴君
所发的誓言那样:“时(是)日害(曷)丧,予及女(汝)偕亡!”①老
百姓愿意跟他一齐死亡,可见他们对暴君愤恨的程度。我们明白鲁迅当
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他个人的遭遇,对于这种一时的愤激想头就
可以相当理解了。又作者曾经在一条《随感录》(四十一)里,鼓励青
年,处黑暗环境中,要敢于发光,那怕小如萤火也得。他接下去说:“倘
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这些话也可以
当作解释他情愿“消失在光明中”的想法的一种帮助。

至于《墓碣文》,全篇(除了末一行)的形象和气氛,的确有些阴
森。这一方面反映着当时他周遭环境黑暗的沉重,另一方面又说明作者
正极其认真地在内心世界里进行着一种严酷的解剖,说明着这位战士正
在经历一场剧烈无比的精神矛盾和斗争。这种激烈的自我思想斗争的状
况,从他这时期前后一些涉及自己的文章或通信里,也可以得到一些旁
证。但是作者是要更英勇地战斗和前进的。他不愿意停留在这种阶段里。

① 《歌谣杂谈》之3,第71 号。

在这篇散文诗的末一行,明白地表现了他的意思:“我疾走,不敢反顾,
生怕看见他(指死尸)的追随。”作者在这个诗集里,一再引用过匈牙
利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的那个警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说明作者当时虽然具有一种失望情绪,但是他并未沦于真正绝望。这
种意思,他在给人的信里也明白说过;而更好的证明,是他同时期所写
的某些散文诗和许多杂感文里斗志的旺盛,以及1927 年后他终于发展成
为光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战士的铁的事实。鲁迅这本散文诗里
的一些阴暗的,消极的思想、感情,是当时极端恶劣环境和自己旧的世
界观的反映。由于他不断地对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因而迅速地解放着自己,发展着自己。原来那种精神上的阴影,不过是
黎明前暂时的黑暗。事实证明,接着来的,就是那种霞光万道的精神境
界。



《野草》是一本用散文诗体裁写成的作品(《我的失恋》一首例外)。
这种体裁是世界性的文学形式,如法国的波特莱尔和俄国的屠格涅夫,
就是用这种体裁写过一些作品的。我国新文学产生后,也曾有人用它写
作过。但在内容的深刻上,形式的精美上,都不能和鲁迅的《野草》相
提并论。这种特殊文学体裁,形式上的特点是比较一般格律诗自由(没
有一定的字数、音数、行数及押韵等的限制),但不等于一般的散文。
它要求更紧凑、更精简,内容须具有诗的要素和意境。它比较适宜于表
现偏重思想因素(反省和思索)的诗(像诗学上所谓“反省的抒情诗”)。
鲁迅在《野草》里所抒写的大多数是这类题材(他自己说是“小杂感”),
这也许是他选择这种特殊体裁的重要原因。由于他思想的深沉、情感的
强烈,加以艺术手腕的老练,在他同时期或稍前时期所作的杂感短文里,
就有一些和散文诗相近似的作品,如《战士与苍蝇》、《长城》、《无
题》等。不过它都分散在杂文集里,只有《野草》里的这些被集中在一
起罢了。

造成这些艺术珍品的因素,除了内容的深刻性、战斗性之外,作者
非常特殊的想象力,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种想象力,首先表现在许
多诗篇的结构上。这些诗篇大都很简短,但每篇的结构,并不是随手拈
来的。它往往经历了深思苦想的过程。作者曾经说过,为了给《过客》
的内容以适当的表达形式,他曾经摸索过许多时候。其实,在这个集子
里的许多诗篇,恐怕都是经过相当考虑的。例如《复仇》,主题是要揭
露那无聊的看客,却奇特地构想出那样两个男女相对峙的场面,结果使
那些看客“面面相觑,慢慢走散”。又如《死后》,为了要揭穿那些好
议论死人的“闲人”的真面目,他构想出那个还存着知觉的死者来经验
那种被论长道短和草率处理的情景。此外,像《影的告别》、《死火》、
《墓碣文》等的构想,都是很奇警的。

作者更重要的想象力,表现在对某些事物的描绘上。他在一些作品
里,用了极单纯的情节和粗枝老干的写述,去表现出深刻的题旨(如《狗
的驳诘》、《立论》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这自然是一种优
越的想象力的表现。而在另外的一些篇章里,又用了灵妙的笔去描绘出
一种光彩满目或竦动心魄的形象。例如《好的故事》,对于那种澄碧的
小河里所反映的自然景物和人间事物,在打桨过后所形成的诡幻奇丽的


形象,不但一般作者写不出来,就是善于写生的画家也未必能绘得这样
真实动人吧。又如《颓败线的颤动》这篇诗,在题材的构想上已经相当
特异,而后面描写那位老母亲,她受到自己过去忍受尽艰苦、耻辱所抚
养成人的女儿的恶毒诟骂,特别是听到那外孙的一声“杀”之后,所激
起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反映和疯狂行动。这真是我们文学里一段绝无仅有
的文字!它是煜煜发光的珠宝。像这类的精彩的描绘,尽管有着客观的
景象或某种主观的体验做基础,但是要把它变成为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艺
术形象,却需要作者发挥他的杰出的想象力。自然,这种想象力是跟作
者当时的境遇、思想、情绪分不开的。它是作者整个精神状态的一个有
机部分。

鲁迅的许多杂感文,大多渗入他的对事物的浓厚的爱憎之感。所以
他反对人家说他的作品太冷,把第一个杂文集叫做《热风》。在这本散
文诗里,感情的因素不是少了,而是更稠了。他对于自己在理智上所肯
定、所赞许的那些人物和事物,如战士、猛士、改革者、被迫害者,以
及刺天的枣树、为光明牺牲的小青虫、江南的雪、美好的故事等,在写
述上都给注入了相应的情感。反之,对那些他所反对的、批判的人物和
事象,例如地狱的新统治者“人类”,戏侮、钉杀“人之子”的坏人,
凌辱为自己受尽牺牲的老母亲的女儿,顶着各种好名称的正人君子,充
当说教牧师的聪明人,甘作奴隶的奴才,爱看热闹的无聊看客。。作者
在对他们的写述中,是给以谴责、讥刺,注入憎恶感情的。这种感情因
素是和他的思想因素密切联结着的,同时这也是他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
来源。

作为这个散文诗集表现形式上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好些诗篇里使
用重复的段落和词句。《我的失恋》是一首拟古的讽刺诗(拟的是东汉
张衡的《四愁诗》),它整篇段落和语句的重复,是不用说的,因为原
诗就是如此。此外,如《求乞者》、《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二)》
和《立论》等,都在段落上或语句上,具有重复和类似重复的现象。这
种形式上的现象,是中外诗歌作品里所常遇到的。它的出现,主要是由
于表达情绪的需要。在说理或普通叙事的文章里,除了由于某种特殊原
因的例外,一般并不需要这种表现法。这种形式的现象从效果上看,能
造成一种浓厚气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应。在读《求乞者》和《这样
的战士》等诗篇时,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效果。

在鲁迅的杂感文里,我们往往能够遇到他自作的或者引用别的作家
的和民众的警句(民间谚语)。在这本散文诗里,这种语句同样存在。
许多诗篇里都闪烁着那种意思警拔或意味深湛的词句。前者如“可悯的
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复
仇(其二)》),“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墓碣文》)
后者如“你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没有好处”(《过客》)。这种修辞
的出现,是作者思索深刻和艺术成熟的标志。在鲁迅后期的作品里,出
现了那种比这些思想上更正确和表现上更通俗的警句。这是跟他整个世
界观的发展和考虑到作品的读者对象等有密切关系的。

作为鲁迅创作的基本风格的精炼,在这个散文诗集里,自然同样具
有着。因为诗歌性质的作品,比起一般散文来,更不能容许那种繁词冗
句的存在。例如《狗的驳诘》里,写述“我”在听了背后狗叫之后,他


斥责那势利的狗、狗的回答以及“我”的心理反应,文字不过一百左右,
但是,他所要揭示的“人比狗更势利”的主题,已经十分清楚地表现出
来了。而且还带着一种浓厚的讽刺的意味。又如《这样的战士》,作者
用了那么短小的篇幅,却浮雕似地突出了一个强悍、刚毅的战士形象,
以及在半殖民地里的文化界具有反面典型意义的对手们(“正人君子”)
的形象。这是何等精练的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