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冷暖人生-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现钱,心里就会觉得很踏实,比起那些出外打工,但是被工头坑了钱的人来说,他们觉得这个活是很实在的。苦力们也知道这份活儿灰尘特别大,很伤身体,但是没有办法,为了生活,他们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  就这样,货车在乡村凸凹不平的土路上又颠簸行驶了几十公里,分别到三个地点卸了三次水泥。直到凌晨四点,他们到达了最后一个卸货点。  最终,这趟“真倒霉”的活儿,四个人一共拿到了50块钱,这比最低的工钱稍微多了一两块。50块钱四个人分,一个人能分到12块5毛钱,虽然这一趟活花了四个多小时,但是总共多得了10块钱,四位苦力说他们对这趟活总体上还说得过去。  戈贝云和他的同伴们回到来的地方继续截车。在那儿,还有不走运的苦力们苦等了一个晚上都没有揽到活儿的。这意味着第二天的饭就没有着落了,这些不幸的苦力们只能先跟挣上钱的弟兄借钱吃饭,直到挣上了再还给人家。而大多数的苦力都在苦苦等待,直到天亮。  在那样冰冷的街道上,一个晚上的等待,是多么的漫长!这时候苦力们会轮流躺在街道上的一个路灯下面。那地方,他们称之为“大本营”,有的人累了的时候,还会在那个路灯旁边睡上一觉。  可是,在那样低的温度之下能睡着,真的是难以想象。其实那一片地下,埋着个秘密。因为那个路灯下面漏电,所以地面一片暖和,也只有在这盏特殊的路灯下,他们才能找回漫长冬夜中的一点温暖。  就算是漏电,就算是危险,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这里可以睡觉。那些挣上钱的“苦力”们还可以住一晚上一块钱的房子,而挣不上钱的,只能躺在那里。而挣钱挣的少的“苦力”们,也只有将就着过日子。他们只殷殷的期盼着还有车,还有活儿!  天渐渐的亮了,早起晨练的人们在西安古城的和谐晨光中锻炼着身体,新的一天开始了。人们又开始忙碌,开始生活……  而那些不请自来的苦力大军,在一个晚上的等待、追逐、攀爬、搬运之后,在黎明到来之时,就渐渐从城市的画面当中一一退去,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夜晚,他们是夜晚的主人,或许,他们也只属于这一片夜色。  


第一部分苦力大军(9)

  相关链接    '进城民工生存状况调查'      69%的人“希望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   72%的人“愿意与当地城市居民交往”  82%的人“喜欢城市的生活”  90%的人“希望能被这里的城市居民尊重”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4个城市的外来务工者中,43%的人在消费时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实用,“面子”,是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的东西。这是一项零点研究集团刚刚公布的调查揭示的结果。  这项调查实施时间为2004年4月,共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4个城市的979名16~40岁,农村户口,且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进城务工者进行了面对面式访问。  调查显示,这些在很多人印象中手提肩扛着大包小裹,为了生存候鸟式地迁徙于城乡之间的外来务工者中,有一部分人的消费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他们使用的手机的平均价格为1300元左右,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平均月薪1033元。而且,这种现象还普遍地存在于他们在品牌服装、手表、家用电器、住房等一系列产品的消费中。  进一步分析表明,消费中最注重面子的人,主要集中在年龄在21~30岁、具备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在北京或上海长期务工的男性进城务工者。  这似乎说明,部分进城务工者的消费,正在从原来的只寻求产品实际使用价值的“基本需求”向寻求产品的符号象征意义的“欲望需要”转变。在他们的消费过程中,面子,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为什么在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相对偏低的外来务工者中,会有相当部分人形成了这种超出收入水平的消费习惯?  调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想通过象征消费获得地位认同,使自己与仍旧留守在农村的人区别开。  进城务工者往返于城乡之间,不断经历社会地位和消费角色的转换,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会影响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不同场景中的消费行为。进城务工者在城市的消费观念受到城市居民的影响,行为上会有模仿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情况。  我们的调查也表明,进城务工者中,有52%的人喜欢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63%的人关注媒体中对于城市流行事物的报道,51%的人喜欢尝试出现的新事物或新产品。  而且,他们中68%的人喜欢向亲戚朋友推荐自己买过的商品,74%的人会从城里买些新奇的商品带回老家。还有六成的(60%)的人提到,亲友在购买决策时会问询自己的意见。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借此融入城市生活。  进城务工者普遍有强烈的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他们当中有72%的人表示愿意与当地城市居民交往,有82%的人“喜欢城市的生活”,69%的人“希望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90%的人“希望能被这里的城市居民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部分进城务工者在消费时越来越重“面子”,但由于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理性依然在消费时占了上风。即便是重视“面子”的那部分人,也都是相对理性的注重面子。因而,对他们而言,实惠的价格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调查数据显示,进城务工者中70%的人认为自己消费时会在同类产品中选择价格最便宜的,80%的人认为商品的品牌和包装无所谓,只要实用就可以,68%的人会在买东西时讨价还价。


第一部分苦力大军(10)

  节目回访  陈晓楠:这个节目播出之后,我们接到了大量的电话,大量的来信,我记得有好几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说了这样的话:“这个节目让他们想起了家乡的老父亲。”也有很多来自西安的朋友很惊讶地说,他们在那儿住了那么多年,可是他们从来不知道,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的确并不奇怪,在我们镜头当中,苦力们虽然是不请自来的,似乎是占领了这个城市的某一个街道的拐角,某一个环岛立交桥,可是当清晨到来,他们就会从这个城市的画面,自然而然地渐渐退去,他们只属于这个城市的一片夜色,他们只是夜晚的主人。另外,这个节目播了之后,还有一位朋友,想捐1500块钱,给我们节目当中的张老汉,不过因为苦力们,他们在街上居无定所,而且本身,人流也不断地流动,所以我们试了几次,都没有能够如愿,不过一年之后,我们还是想再次回到那条街上去看看。      我们没有能够如愿地找到张老汉,而实际上我们发现,好像这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儿曾经出现过一个张老汉,这里甚至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曾经被拍入镜头,没什么人知道,他们的故事曾经在别人的心里引起过波澜。只有几个人告诉我们说,好像是隐隐约约地听人说起来,有电视台的人来过,拍过他们的生活,他们还曾经互相打趣说,对方是不是会因此而成了大明星,不过其实因为人员流动得非常快,况且他们也没有电视,也没有时间,所以知道这个事的人少之又少。当然,对于他们来讲,这一点也不重要,一年之后的这个寒冷的夜晚,他们同样在为能多挣个两块五毛钱而乞求着能有一点好的运气,他们心里仍旧在不断地斤斤计较着,在做着同样的重量和工钱之间的运算,一年之后,一切似乎并不因为曾经有陌生人的到来有任何的改变。    我们向几个苦力打听老张,他们有的说见过,只是这一段时间不见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记者再次去时,正好碰上了原来和他一块儿干活的苦力,他们说老张去了广州,在做小吃生意。  上一次来,苦力们还能在漏电的电线杆下面取暖,现在电线杆修好了,他们也没有地方取暖了。  一年过去了,大多数苦力还在坚持着,不过这一年,就在这条街上,因为拼抢发生了六起事故。回访的前一天晚上就砸死了一个人。然而,这些眼疾手快的苦力,虽然明明知道有危险,他们拼抢的速度一点也没有减慢。  现在一吨水泥是三块钱。  我们还见到了一个25岁的小伙子,他下苦力就是为了供上高中的弟弟能继续读书。  虽然每天只能挣个三五十块钱,但是苦力们依旧很乐观,再过些天,他们就会拿着积攒的钱回家过年了,也许他们当中有的人不会再来了,像老张一样做点小生意,但是无论走的,还是坚持的,我们都祝愿他们生活越来越好。  


第一部分修锁匠老林(1)…(图)

  林蔡滨  1930年出生于印尼华侨家庭,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1958年,翻译出版《苏联青年新歌集》等三本英文名曲集;  1960年,翻译印尼歌曲《哎哟,妈妈》;  1966年,被打成反革命、特务;  1970年,他所在学校被撤销,他开始了修锁生涯。  1979年,重新教英文,继续投稿。  1989年,退休,因没有编制、退休金而生活窘迫,却笑对人生。  现在,74岁的老林还在奔波,修锁,写稿子。    陈晓楠:闽南沿海城市漳州有一条老街,街面很窄,两边的老屋高高低低,斑斑驳驳,街上有一位修锁师傅,大家都叫他老林。老林在这条街上已经待了有二十多年了,已经成了这条街上一个固定的风景。传说当中,老林修锁的手艺很神,干净利落,轻轻松松,无论你要开什么锁,要配什么钥匙,三两分钟,眨眼的工夫肯定搞定。早年没有电话的时候,捎个口信给他,他就立刻踩着那部叮叮当当的老自行车来上门服务,而这些年,人们总是能看到一个瘦瘦小小的老头拧着一个旧式的黑皮包,装着他那七七八八的修锁工具,在老街上穿行。所以,如今老林的摊上索性连招牌也不用挂了,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