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知,佛名、菩萨名实实在在它是我们修学指导的纲领。正如同我们这个世间,我们所遇到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不是随便立的,名号是什么?佛哪有名号?佛菩萨都没有名号。所有名号都是因此时此处,这些众生进修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讲是教学的纲领。此时此处的众生缺少慈悲心,所以佛门里头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为什么不说真诚为本?为什么不说清净为本?为什么不说般若为本?偏偏说慈悲?我们晓得名号是这个阶段修学对治的大根大本。这个阶段的众生没有慈悲心,所以佛就提倡慈悲,我们懂这个意思。
  菩萨是我们修行的德目,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古时候很重视。世尊的法运一万二千年,现在才过三千年,但是在这一个世纪,伦理道德大幅度的衰退了。於是我们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确实神通广大,对於末法时期的众生(这个时间长,一共有一万年),他清楚得很。这个时代在演变,伦理道德没有人维系了,特别提出地藏菩萨来表法。而且在《地藏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灭了,这一万两千年之后灭了,弥勒菩萨还没有出现,这当中时间很长,《弥勒下生经》里头告诉我们,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这个世间没有佛出世。
  我们晓得没有佛出世,就是没有伦理道德了。人无不是随顺烦恼习气,这个世界才真正是堪忍世界。「娑婆」是梵语,意思是堪忍,太苦了,你能忍受得了。现在这个堪忍,说老实话,在二十世纪初叶真的还不怎么感觉到;但是这个世纪过去了,到二十世纪末,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初,我们深深感触。在这个世间芸芸众生,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只要你细心留意观察,我们几乎没有见到一个人身心安稳,没见到一个。无论是富贵贫贱,在今天生活在这个世间,都没有安全感,这在一个世纪以前很少有,没有安全感!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安全感是普遍有,真的在意识形态里面,真的好像是世界末日快要到了,不知道怎么办,无所适从。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从前没有这种意识?这使我们想到圣贤教诲的重要,心行善恶重要。
  我们接触佛法之后,这桩事情了解认识更清楚、更透彻了,知道世尊名号这个意义非常非常的深刻。「释迦」意思能仁,能够仁慈博爱,这是讲对他,对一切人、物,对一切众生要发挥自己本性里面的仁慈博爱。仁慈博爱是性德,我们失掉了仁慈博爱,那就是迷失了性德。「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比清净还要殊胜,寂灭必须要证得缘生无性,根本无性,寂灭才能现前。严格的讲,寂灭的境界,明心见性的人才有,也就是说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能得一点清净心就不错了,清净心跟寂静有少分的相应,寂静我们做不到。寂静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你才能现前,这是我们没有法子做到的。所以,我们只希望在修学过程当中,心地愈清净愈好。要想清净,那你一定要懂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修清净心。
  清净跟慈悲这当中有没有矛盾?在我们凡夫来讲,肯定是有。慈悲,那你得要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琐碎的事情可多了,你怎么能清净?但是真正觉悟的人、功夫得力的人没有问题,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同时他又能够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慈悲不碍寂静,寂静不碍慈悲,慈悲跟寂静是一不是二,这是法身菩萨们的境界。我们怎么学法?我们帮助一切众生要学不著相。这个不著相从哪里学起?我常常勉励同学们,只要自己不落在名利里头,心就能得清净。我们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远离名闻利养,心就清净了。
  如果心里头沾上名闻利养,那你当然不清净。没有名闻利养,我们事情做得很成功,众生有福;如果事情做得不成功,有障碍,众生没福,我自己没有得失。做成功,我也没有什么得,做失败了,我也没有失,没有得失。没有得失,你心里头才清净。做成功了欢喜,做不成功懊恼,那你就著了相,你被境界转,你不是在转境界。这一点初学人还能办得到,所以我们在这里用功夫。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练心,决定不要有执著,不但是身外之物要看破、要放下,就连这个身体、这个臭皮囊你也要看破,也要放下,这个里头修清净,有丝毫的染著就不清净了。清净跟寂灭那个距离还很遥远很遥远,但是什么?它是一个方向,它是一条路,寂灭那是走到目的地,清净是才开始、才起步。方向目标没错,要真修,要真放下。
  所以,佛的名号无量无边,菩萨的名号也是无量无边。前天我带了一套《万佛名经》,是摺叠本的,交给我们图书馆收藏。在这部经里面佛专门介绍十方的佛名,一共讲了一万二千多个佛名,略微介绍一下。佛名是表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的德能无量无边,佛的名号就无量无边。菩萨表修德,修德,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那就八万四千菩萨名号。八万四千是归纳,展开,「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无量无边,菩萨名号无量无边。菩萨名号代表修德,地藏菩萨代表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号,提醒自己,我对父母有没有尽孝?我对於老师的教诲有没有依教奉行?
  形像跟名号时时刻刻不断的提醒你,为什么?这个世间的众生,此时此处这个阶段,众生健忘,很容易懈怠懒散,没有人提起,忘掉了;如果天天有人跟你讲,提起来,你又嫌他烦,又嫌他讨厌、唠叨。世尊教学的善巧,用菩萨名号,用佛名号,用佛菩萨形像。供养佛菩萨形像什么意思,这就懂了。佛门里面供养佛菩萨形像,乃至於供养天神的形像,不迷信,无一不是表法。换句话说,无一不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观音菩萨提醒我们要大慈大悲,就是把地藏菩萨的孝敬升级。地藏菩萨我们从什么地方修起?「孝」从父母,「敬」从老师,这一扩大,把孝敬父母孝敬一切众生,这个多么伟大。
  佛在《菩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佛要我们作如是观。这是什么?人生观,大乘佛法的人生观,跟世间不一样。一切众生,我们今天不讲法界虚空界,我们就讲这个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跟我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我还能杀他吗?我还能害他吗?我还能欺骗他吗?不可能,自自然然没有任何条件。佛家讲的慈悲,「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有条件,「同体大悲」,他跟我是一体。儒家没有讲得这么亲切,但是也把一切众生看作五伦之一,儒家常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个时候讲四海之内就是讲天下,就是讲世界,今天讲的整个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的人皆兄弟也。儒教的心胸也很了不起。
  人与人的关系,「朋友」是一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是朋友。我们居住的地方,四周的邻居,朋友!我们要常常往来,常常关怀,互助合作。这种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从哪里做起?邻居、街坊。我们住在这条街上的,我邻居的邻居,邻居是好朋友,邻居的邻居,他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再邻居邻居,扩大到全世界了。没有一个不是好朋友,没有一个不值得尊敬,没有一个不关怀、不爱护。互助合作,互通有无,这样的社会是诸佛菩萨的社会。
  不愿意和一切人往来的,不能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你要晓得极乐世界那个世界很大,人口很多,多到没有办法计算。我们这个世界人口现在还不到七十亿,将近七十亿,不多!极乐世界那是从法界,遍法界十方一切刹土里面去往生的,移民到极乐世界去,人数太多太多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众生,跟我们关系密切,就是儒家所讲的「皆兄弟也」、「皆朋友也」,这五伦里头两伦。佛法里面讲的「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父母,孝道之所系;诸佛,师道之所系。我们不能不懂。
  在中国,中国确实传来的是大乘法,以四大菩萨为代表,「观音」代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文殊」代表智慧,代表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感情是靠不住的。为什么?它不是真的,它从妄识里面生的,它或有或无。世间人这个爱心,又常常变化无常,爱会变成恨,恨也会变成爱;换句话说,它不稳定。慈悲就是爱心,慈悲是从文殊(我们在此地念的就懂了)妙慧里面生出来的,妙慧不会变。
  如果我们用世间的话,用一般宗教里面的话,宗教里面常讲的「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我们套这个话来说,佛爱世人,菩萨爱世人,这个爱是永恒不变的。你就是叛逆佛菩萨,佛菩萨对你那个爱一丝毫没有打折扣;你毁谤佛菩萨,破坏佛菩萨,甚至於用极恶的心,我要消灭佛菩萨,佛菩萨对你那个爱心没有变。为什么没变?佛菩萨清楚明了,你那个是烦恼习气在起现行,在造恶业,於佛菩萨有没有丝毫的损害?跟诸位说,没有。佛菩萨永远如如不动,他没有生灭,他没有来去,他不常不断、不一不异。
  所以一切九界六道的众生,要想对佛菩萨加毫分的伤害,不可得。如果你念过《金刚经》你就懂得了,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怎么样伤害他?伤这身,身是化身,身根本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有智慧,高度的智慧。所以众生那些烦恼习气加诸佛菩萨,佛菩萨笑笑,就像看两、三岁的小孩一样,不会跟你当真的,他的爱心永远不断。
  所以,我们要修文殊的妙慧,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在这地方读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