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福报,大概几年、十几年就消尽了。这桩事情只要我们细心冷静观察,世出世法摆在我们面前,谁能看得清楚?心地清净的人、妄想杂念少的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这个福报能有多大?能维持多久?首先看外面境界,为什么?人自知的不多,所谓自知之明,这种人不多,但是看别人容易,看别人你就真正能明了业因果报。看了之后要知道回光返照,立刻回头想想自己,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照自己。别人行的善行,想想我自己有没有?如果有,要知道保持,要知道提升;看到别人恶作,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要能做到这一层功夫,你这一生的成就就不在善财童子之下。诸位要记住,善财童子一生圆满菩提,他是怎么成就的,怎么圆满的,我们要明了,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向他学习。他就是会看,善观。
  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上说的。孔子说的话都是老祖宗说的,怎么知道?夫子自己说过,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没有发明、没有创作,他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他在中国被称为集大成者,说得好。确实他老人家是集大成,古圣先贤的东西经过他整理、经过他复讲,流传於后世。就像迦叶、阿难尊者一样,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诲,述而不作传下来了,广利人天,功德无量。老祖宗的教诲我们不要忘了,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这就叫五十三参。孔夫子曾经赞叹颜回,他说颜回有四桩事情符合君子的标准,一般人很难具备的。第一个,颜回能守住自己的原则,换句话说,他不容易受外面境界干扰。一般人怎么样?所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会被环境同化;颜回不会,守住自己的原则,这是君子之风。第二,颜回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劝告,可以说,别人劝他从来没有拒绝过,都是很感激,全盘接受,这个不容易。第三个,颜回怕作官,这也是君子之德。第四个是颜回一生洁身自爱。夫子学生那么多,独只赞叹颜回这个四德。由此可知,颜回一生的为人,戒定慧三学具足,这是夫子最好的一位学生,也是此地讲的「最吉祥」的人。
  「吉祥」这两个字是古时候人与人相见的赞词,吉利祥瑞。它的意思,吉就是祥和、善良谓之吉,吉有祥和、善良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戏剧里面,你看明清的戏剧,一般人见到皇上,「皇上吉祥」,都这个称呼。清朝的时候,见到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自称为老佛爷,大家称她「老佛爷吉祥」。所以吉祥是赞词,古人说「吉祥受福,吉祥如意」。吉祥是德,就是祥和,我们今天讲和谐,祥和就是和谐,吉祥比和谐的意思更殊胜。有这种德,当然有福报,所以吉祥受福,有福报的人他称心如意。有福报不一定是有地位,不一定是有财富,那得看看,像颜回这种人既没有地位,今天讲政治地位,他没有,没有做过官,平民;又没有财富,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一箪食一瓢饮,居在陋巷。夫子感叹的说,一般人处他这个环境一定会感到非常忧虑,而颜回天天很快乐,没有丝毫忧愁的感触。为什么?颜回真做到於人无所争、於世无所求,他怎么会不自在!所以事事如意,并不是说一定要有财富,要有很高地位,那你就错了,与这个不相干。可是真正做到吉祥如意,必定有两桩事情他一定做到,第一个他能忍,不能忍的人做不到。古人说「能忍耻,能忍辱」,於耻辱能忍,这个人心是定的,定生慧,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这个「彼佛」是指迦叶如来,我们先把清凉大师的开示念一念,回头我们再介绍『迦叶如来具大悲』。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然三世诸佛,皆於此处说十住法」,讲十住法门的道场在哪里?在忉利天王的大讲堂。学佛的同学都知道,忉利天宫的大讲堂叫善法堂,为什么?他们是修上品十善的,所以他的讲堂叫善法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讲十住法门的,都在忉利天宫善法讲堂,都利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宝地。「独赞十者」,这十住,都说十,「表说十住,及无尽故」。这个地方,一直学过来的老同学就方便了,这是《华严经》,《华严经》是大乘圆教,在佛法里面属於一乘法。一乘,一般人比较少听到,多半我们听到大乘、小乘,或者听到什么?三乘,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很少听到一乘的。什么叫一乘?一乘是直接成佛的这个课程叫一乘。大乘是成菩萨的,果位是菩萨,一乘的果位,像学校里这是博士班,他毕业时候拿博士,大乘好像是硕士班,比这个低一级。小乘是声闻,是学士班,你一般大学毕业拿到学士学位,研究所拿到硕士,最高的拿到博士,一乘是博士。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么多经,哪几部经是属於一乘的?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只有三部是一乘法,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梵网经》也是个大经,很可惜没有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只有《梵网经》里面的一品,就是「菩萨心地戒品」,《梵网.菩萨心地戒品》,传到中国来只有这么一品,全经没有来,全经好像有二、三十品的样子,分量很大。《法华》二十八品,《华严》四十品,华严宗判教都把它说成三十九品,唯独李长者李通玄居士,他说应该是四十品,十会四十品,清凉判的是九会三十九品。
  十住也叫十地,这怎么个说法?「入理般若名为住」,世尊在《楞严经》上说的。入是契入,可见得他是证得的,他这个不是解的,不是解悟,解悟是在信位,这是真正证得了。入理般若就是我们常讲的理事无碍,这叫住,事事无碍叫地。说住,住了之后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住生功德名为地」。所以十住跟十地,有时候它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一个是理事无碍,一个是事事无碍。下面一句话很重要,「谓既得信后进而住於佛地之位也」,那个信是什么?十信,所谓「十信心满」,十信我们在此地简单把它念一念,不能一个一个解释,一个一个解释就费很长时间。十信,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念心,第三个是精进心,第四个是慧心,第五个是定心,第六个是不退心,第七个是护法心,第八个是回向心,第九是戒心,第十是愿心。这十桩事情你都做到,你全都落实了,你就入理般若,你就能生佛果上的功德,超越十法界。不只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华严会上称你为法身菩萨,天台大师「六即佛」称你为分证即佛,你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很像佛,而不是真的;但是初住以上,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初住上面我们晓得还有九住,十住上面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到妙觉是圆满,究竟果佛。我们在前面学过很多,初住菩萨他已经破了无明,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但分别执著没有,他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无明断了,这初住菩萨,就超越十法界。在《华严经》里面,他到哪里去?他到华藏世界去了,也就是说只要不起心不动念,华藏世界就现前,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从这往上四十一个位次,境界都是一样的,都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统统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我们要知道,给你说真的,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为什么不能说有?你想想看,起心动念都没有了,还有什么阶级可寻?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无?清凉大师告诉我们,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干净,这我们就明白了,四十一个阶级是无明习气没断干净。
  无明习气能不能断?没有法子断,不起心不动念了,还有什么法子!一想断,那马上堕落。你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你就落到十法界,再一分别执著,就落到六道轮回去。所以他不会退转。那要怎么断法?随著时间自然没有了。要多少时间?三大阿僧只劫,无始无明习气才断尽。这个东西很难懂,也不好讲,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好。什么叫习气?古人用酒瓶做比喻,盛酒的酒瓶,里面装的是酒,酒倒干净,里面把它擦得干干净净,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叫习气。那个习气你怎么办?擦不掉的,只好瓶盖打开,放在那个地方,放上个两个月、三个月再闻闻看,可能还有一点儿,放上半年去闻,没有了,就这么个意思。所以那个东西是不能断的,有酒你可以倒,你把它倒干净,还有,可以擦,擦干净,习气没有办法。所以,初住菩萨的智慧、神通、德能,跟究竟果地的佛没有两样。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有这个本事。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现佛身,初住菩萨他现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但在人间,在天上也一样,他在十法界里面现身说法。
  所以这些位次,从初住到妙觉四十二个位次,神通、道力、智慧、应化都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叫一真法界。就是习气没断,所以佛才说这么多阶级,你要认为真有这么多阶级,那是你的佛法,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不是这个说法的。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懂。如果实在搞不清楚,可以做实验,现在讲科学,科学做实验,从初住到妙觉位是四十二个位次,我们找四十二个酒瓶,里面装一样的酒,同一天生产的,装进去。你把这些酒瓶每一个星期倒一瓶,四十二个星期这四十二瓶都倒光了。刚刚倒的那一瓶,一闻很浓,一个月之前的闻一闻,淡很多了,两个月之前的那瓶又淡了,大概到四十二瓶的时候去闻闻,没有了。四十一个还有一点点,恐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