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望月 作者:刘心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料,但后来千岁爷“坏了事”,就没有拿去,别人也不敢用。只有被定为接班人的太子才能称千岁,书里“老千岁”隐射胤礽甚明。
  我的“红学”研究,成果之一,就是考证出书中秦可卿的原型,是胤礽的一个很早就寄养到曹家,“坏事”后隐匿了真实身份(谎称是从“养生堂”里抱来的女儿),书里写到她最后睡到了父亲订下却未能享用的樯木棺材里,也算“落叶归根”。因此有人称我的“红学”研究是开创出了一个“秦学”分支。(详见拙著《画梁春尽落香尘——解读〈红楼梦〉》一书,2003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一版)我注意到,曹雪芹通过书中贾雨村这个人物,在第二回里大发“正邪二气激荡而成秉赋”的奇论,他实际上是把生活中的胤礽和书中的贾宝玉都归为这一类的。这种人聪明异常,才华过人,但性格怪异,不能循规蹈矩,从而终于不能进入社会主流,最后都是悲剧性的结局。
  胤礽是康熙皇后所生,本来一直得到康熙喜爱,不足两岁就立为太子,却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为参与木兰秋狝时月夜里偷窥了父王营帐,被兄弟告密,而引发出康熙暴怒,将其废黜,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帐殿夜警”事件。事发后康熙把他先行遣送回京,囚禁在上驷院的一座帐篷里。但康熙很快又后悔了。四个月后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地位,胤礽肯定又回到毓庆宫居住了。但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还是彻底地把胤礽废掉了,将他移出毓庆宫,囚禁在了咸安宫里。胤礽在王位继承中落败后,康熙另外的儿子们展开角逐,最后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雍正得到了宝座,胤礽死在雍正二年,他死后,他的儿子弘皙被以理亲王的身份移出宫去,安排在现昌平区的郑家庄居住。雍正原以为弘皙不过是“死老虎”的弱后代,集中精力去对付其他政敌,谁知曾被康熙喜爱的弘皙却以“嫡王孙”自居,在雍正暴薨、乾隆继位后,竟图谋政变,他在郑家庄另立内务府,一些被雍正厚待过的王爷及其与弘皙平辈的皇族,集结在他周围,在乾隆四年,他们举事,险些成功,不过最后仍被乾隆破获扑灭,也就是在“弘皙逆案”中,曹家才受牵连而彻底覆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我这极其简要的概述中,你是不是已经憬悟:曹雪芹写《红楼梦》,那素材里隐藏着一个太子胤礽,以及他的儿子弘皙?所以书里借秦可卿嘴说“三春去后诸芳尽”(曹家虽在雍正六年被抄家治罪,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乾隆一上台就实行的怀柔政策使曹家一度回黄转绿,但在乾隆元年到三年这三个好年头过去后,在第四年的“逆案”里,生活里的曹家和书中的贾家,就家破人亡各奔腾了!),又有“双悬日月照乾坤”的牙牌令出现(实际是影射日方乾隆与月方弘皙双方争夺天宇的紧张局面)。我写有《红楼望月》一文,详解书中如何“月喻太子”(见2004年1月7日《中华读书报》及《鸭嘴兽》杂志2004年第1期)。在紫禁城里,曾有胤礽这么一个人生活过,他曾贵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皇太子,毓庆宫里有过他傲岸的身影;太和殿里康熙接见朝臣时,他曾坐在一旁,有时还参加意见;康熙率军西征时,他还曾留在这个巍峨的皇城里代理国家政务;他脾气会忽然暴戾之极,辱骂甚至命令随从笞挞任他老师的大儒;他第一次被废黜后押回监禁的上驷院,早已面目全非,听说近几十年里一度是托儿所,但也还残存着一点假山;现在的咸安宫,已经不是康熙朝的那个咸安宫;他第二次被废后囚禁的那个咸安宫,后来叫静安宫,现在是图书馆,当人们在里面借书、看书时,谁还知道,他被囚禁时并不安分,曾借太医来给福晋看病的机会,让太医把密信夹带出去?这真有点《红楼梦》里“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的神秘味道;听到雍正登基的消息,囚禁中的他是怎样的心情?他寂寞地病死在这个紫禁城里时,最后的思维是什么?……是不是因为这个人后来没能坐上宝座,因此当人们参观现在叫作故宫的地方时,简直就不去意识到曾经有这样一个活鲜的生命,在紫禁城里面演出过漫长而复杂、诡谲而悲怆的命运?
  胤礽和他的儿子弘皙,始终都只是月亮,而没有成为太阳。而且他们这两个月亮,也始终没能达到“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句)的境界,只留下“篱筛破月锁玲珑”(《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句)的凄迷淡影,但他们的存在,以及那存在的丰富蕴涵,我以为值得研究,值得体味。不知道设立在故宫的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还能不能找到有关废太子以及弘皙的更多档案材料?除了清史方面的意义,对《红楼梦》研究也至关紧要。明乎此,也就不难理解,我为什么想在月色迷离中,徜徉在紫禁城里那些一般人忽略不计的建筑群与旷地了。
  
  
  红楼探秘
  ——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
  1.《红楼梦》中充满谜阵而秦可卿之谜最大
  《红楼梦》是一部谜书。小而言之,“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十首,各首的谜底究竟如何坐实,历来的读者包括“红学”专家们亦总未能作出令人一致信服的解释。大而言之,则曹雪芹身世究竟怎么样、“脂砚斋”究系何人、全书究竟是否曾经完稿……及书中的时、空描写与许多人物的命运等,至今仍是令读者探索不尽的无底谜。比如近读王蒙的《红楼启示录》(1991年北京三联书店版),宗璞在前面的“序”中就总结归纳出了许多的谜:“红楼中的时间,是个老问题。……各人年纪只有个大概。姐妹兄弟四个字不过乱叫罢了。事件的顺序也只有个大概,是‘一个散开的平面’,不是一条线或多条线……贾府的排行很怪,姑娘们是两府一起排,哥儿们则不仅各府归各府,还各房排各房的。宝二爷上面有贾珠,琏二爷呢?那大爷何在呢?……贾赦袭了爵,正房却由贾政住着……宁国府在婚姻上好像很不动脑筋。秦可卿是一个小官从育婴堂抱来的。尤氏娘家也很不像样。作为警幻仙子之妹的秦可卿,其来历可能不好安排,所以就给她一个无来历,也未可知……”
  《红楼梦》中最大的一个谜,是秦可卿。其他的谜,如按照曹雪芹的构思,黛玉究竟是如何死的,贾宝玉究竟是如何锒铛入狱,成为更夫,沦为乞丐,又终于出家的等等,因为是八十回后找不到曹公原著了,所以构成了谜。我们在心理上,还比较容易承受——苦猜“断线谜”无益无趣,也就干脆不硬猜罢,但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压轴的一钗秦可卿,却是在第五回方出场,到十三回便一命呜呼,是在曹雪芹笔下“有始有终”的一个重要人物,惟其作者已把她写全了,而仍放射着灼目的神秘异彩,这个谜才重压着我们好奇的心,使我们不得不探微发隐地兴味盎然地甘愿一路猜下去!
  早有“红学”家为我们考证出,秦可卿并非病死而是“淫丧天香楼”,她与贾珍的乱伦,未必全是屈于胁迫,佚稿中有“更衣”、“遗簪”等重要篇目,这一方面的谜,现在且不续猜。现在我们要郑重提出的,是宁国府在婚姻上是否真如宗璞大姐所说“很不动脑筋”,秦可卿的出身是否真的寒微到竟是一个养生堂(即弃婴收容所)中不知血缘的弃儿?
  2.《红楼梦》中第八回的交代可疑
  秦可卿的出身,曹雪芹并没有在有关她本人的情节中交代出来,是在第八回末尾,交代秦钟出身时,顺便提及了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该校注本以“庚辰本”为底本),文字是这样的:
  他(指秦钟——刘注)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
  这段交代看似明确,实颇含混。秦业“年近七十”,估计是六十八九岁吧,抱养秦可卿,大约是在二十年前,那时他才四十八九岁;不到五十岁的壮年男子——或者我们把秦可卿的年龄算小些,那他当年也不过五十出头——怎么就一定要到养生堂去领养儿女呢?说他“夫人早亡”,丧妻后可以续娶嘛,正房不育,还可纳妾,难道是他本人无生育能力?又不然!因为他“至五旬之上”又有了亲生儿秦钟,这样看来,“夫人早亡”,似乎又说的是元配在生下秦钟不久后死去(死了十几年,从“现在”往回追溯可称“早亡”),也就是说他们夫妻二人都并无生殖力丧失的大毛病,只不过是婚后一段时间里总不奏效罢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会着急,会想辙,但按最普遍最可行最讲得通也最保险的办法,应是从秦业的兄弟(无亲兄弟尚可找叔伯兄弟)那里过继一个侄儿,难道秦业竟是一位“三世单传”的人物么?书中有铁证:不是!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宝玉闻讯急匆匆跑到秦家去奔丧,“来至秦钟门首,悄无一人,遂蜂拥至内室,唬的秦钟的两个远房婶母并几个弟兄都藏之不迭”。婶母虽为远房但多至两个,弟兄也颇有“几个”,而且看来亲戚间关系不错,那么,秦业在五十岁上下时为什么不从那远房兄弟处过继子女,而偏要到养生堂中去抱养孩子呢?抱养孩子一般是为了接续香烟、传宗接代,按说抱养一个男孩也罢了,怎么又偏抱养了一个女孩?既抱养来,怎么又对那儿子马马虎虎,竟由他轻易地死掉,而独活下了秦可卿,既然从养生堂抱养儿子并不困难,那儿子死掉后何不紧跟着再抱养一个?这些,都令人疑窦丛生。
  说秦业“与贾家有些瓜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