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与读心术-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会相当局促不安。

    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如果想和其他人建立起和善友好的关系,就应该在谈话时多向对方报以注视的目光,这个时间比例至少应该达到60%~70%。这样的做法一定会让交谈对象对你产生好感。反之,如果在和别人谈话时紧张怯懦,注视对方的时间还不到三分之一,那么对方对你产生不信任感,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这同时也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商务谈判时不能戴墨镜,因为这会让对方认为我们要么是借着镜片的掩护盯着他们,要么是躲在镜片后逃避他们的目光。

    用目光投送你的真诚和温暖

    目光交流是社交礼仪的要素之一,它对大脑感知欣慰、恐惧和愤怒具有重要作用。在出生的72小时内,婴儿的目光就会一直追随自己的母亲。当母亲靠近他的瞬间,婴儿的眼睛就会睁得大大的,同时,母亲也会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宝宝。

    就是说,目光对大脑感知欣慰、恐惧和愤怒情绪具有重要作用,而处理潜在威胁的大脑区域如何工作,取决于对方是否在看着你。

    比如,在病人身患重病的时候,他们特别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悉心关照,这个时候,护理人员就需要增强“目光护理”的意识,通过目光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情绪等方面的交流,让患者从内心感知医护人员与家人的关爱与帮助,病毒的侵袭隔断不了那真诚、诚挚的目光。

为什么说眼睛是五官之王 用目光投送你的关注(1)

    当有人向你投来了注视的目光,就表示对方对你有兴趣、想亲近你或关心你。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如果对方不看你一眼,就是我们常说的“完全不把你放在眼里”,就可认为他对你缺乏兴趣或不想关注你,是看不起你的做法。还有可能是这人心里有鬼,对你怀有歉意所以不敢看你,又或是对方很在意你,对于见你感到有点羞怯。究竟是哪种情况,要根据实际具体分析。

    如果有人想贬低你,他会不礼貌地长时间地盯视你,虽然他也向你投来了注视,但那是一种让你受不了的目光。这种盯视,在敌对的双方间,常常可以看到。

    如果走在大街上有完全陌生的人凝视着你,你会感到反感,甚至感到焦虑,会下意识怀疑自己的穿着打扮是否不得体。互不相识的人,偶然视线相遇,一般会迅速转移视线,自然地避开对方的视线,因为被别人注视得太久,会觉得心理被看透了,有一种受到了侵犯的感觉。因此,在公交车站或电影院门口,和后面的人背向排列,除了是作前进的准备,还有避免和陌生人视线相遇的目的。如果互不相识的人交换视线,眼神中透露出想说话的欲望,则代表这两个人想要沟通。

    用目光争取主动

    目光的移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移开目光的人是一种强势的表现;被动移开目光的人,可以视为是在逃避他人的目光。

    初次见面的人,谁先移开目光谁就握有主动权。在交谈时,如果自认为站在高于对方的地位,那个人就会试着先移开目光。这样做会让对方处在被动的局面,对方就会很介意,无端地猜想先移开目光的那个人的想法“他是不是讨厌我”或者“他对我有什么不满”,这样一味介意对方的目光,完全被引入对方的领域。由此可见,初次见面时,快速移开目光的人,比较具有攻击性。

    但是如果两个初次见面的人,已经寒暄了很久,有一方还没有移开目光,或者两个有敌对倾向的人一直瞪着对方,谁都不愿先移开目光。这两种情况都是想要握有主动权的表现,以致不得不增加眼神互相注视的时间。基于约定俗成,多数人在刚开始说话以前,或前四句话以前,会移开目光转而看别的地方;而当话说完时,大家又会把目光挪回来注视着对方。

    对于双方目光的注视交接,人们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是有人盯着我们看而被我们正巧发觉了,那个人就有义务首先移开视线。要是我们盯牢他的眼睛,他还是不把视线移开,我们就会感觉很不舒服,或者感到难堪和恼怒,认为这个人别有用心。

    被动地移开视线,不是指被人强迫移开视线,而是指逃避视线。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视线,不愿和人进行目光接触,是犯错的人、内向的人、有愧疚的人常做的动作。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鸵鸟的心理,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对方,对方必定也看不见自己。事实上,躲避别人视线的人,肯定极不愿意看到对方,同时,他心里也根本不想让对方看见自己。

为什么说眼睛是五官之王 用目光投送你的关注(2)

    不可长时间死盯对方

    虽然大家都认为注视说话人的眼睛是诚实的,但也不可能自始至终注视,这会给说话者带来极大的不安感。因此,要看出一个人的意图,必须观察他讲话讲到何处时,进行视线交流。当人们开始说话时,一定先把眼光从对方那儿移开,这是一种避免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在谈话之初和谈话结束时,抬起视线注视对方的比例较高。在谈话开始时,视线交流的目的是通知对方要开始讲话了,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讲话结束时抬起视线,就是想知道对方到底了解了多少,并判断出对方的心理动态。

    切记不可死死盯住人不放,哪怕这人是正在和你交谈的那位,长时间地凝视是不适合用于社交的。盯视只可以在非人的场合使用,比如艺术品、雕塑、风景、动物、舞台表演等。随心所欲地凝视这些东西,想看多久就看多久,要看多仔细就看多仔细,都不碍事。可如果对象是人的话,就要表现出应有的礼节和尊敬。

    通常,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四分之一。超过者可认为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但从头至尾都几乎不看对方,那就是企图掩饰什么的表现,有可能是用不看对方的方式来抑制深藏于内心的欲望。

    学会通过目光捕捉对方心理

    交谈就像打乒乓球,有发球的一方,即说话的人,也有接球的一方,即听话的一方。我们要学一些用目光捕捉对方心理的知识。

    对听话的人来说,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人较为诚实,但暴露出这个人沟通的技巧不足,要适宜地移动目光才能使对方感觉更舒适。说话的人话还没有讲完,听者就不再回头看讲话者,而看别的地方,这表示听者不完全赞同说话的人,和他的想法有点出入,也暗示听者内心有隐匿的成分。在交谈中,听者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也会全神贯注地凝望着对方。说话的人望着听者,而听者看别的地方,听者发出的信号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心中的感想。

    对正在说话的人,从他的视线动态也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心口不一致。一个人说话时,把眼光看向别的地方,说明他还没有表达完他的意见,不想让别人打岔。要是他中止了谈话,目光凝视着对方,这就是他已经把话说完了的信号。如果他中止谈话后,并不把目光望着交谈的对方,这就是说他的话还没讲完,不过是暂时停顿一下,想听一下对方的反应或考虑一下以后的话该怎么说。要是说话的人一味看着别的地方,可能是在表示对自己所说的话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读懂表情及表情背后的“文章” 表情很多时候就是一张“面具”

    人的脸部有43块肌肉,基于人们对“甜”和“苦”的生理反应,形成了“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最基本的表情。心情“愉快”自然面部的肌肉松弛,而心生“悲哀”,自然会伤心落泪,甚至表情比言语更能明显地表达心理的动态。

    比如,动物遇到敌人,会龇牙咧嘴,让敌人不敢靠近;当阳光耀眼的时候,则会皱起眉头来挡住点阳光,以便看清对方的一举一动。所以人类发怒时,也会咬牙切齿,横眉瞪眼。人类与动物表情不同的是,动物不会隐藏心思,而人类则不可能把任何情绪都表现在脸上。表情对于人来说,是心情的写照,更是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它常常与说话内容配合,因而使用频率比手势高得多。所以当一个人在说谎时,他的表情也往往跟着在说谎。

    表情是我们内心的晴雨表,也是当今社交活动中少数能够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际手段之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不一样的语言,却可以用笑脸传递共同的心愿。然而,表情也具迷惑性,稍不小心,我们就会被表情蒙蔽,作出错误的判断。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看到一只龇牙咧嘴的狗,我们可以确定它是愤怒的、有恶意的;但若是见到一个笑容满面的人,我们却不敢肯定他是不是“笑里藏刀”。这一切都是因为:

    1。表情可以人为控制

    面部表情的动作大多遗传自我们的祖先,但后天学来的也占不小的比例,比如新生儿就能模仿父母的表情。因此表情是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的,既可以夸张也可以抑制,还可以掩盖和伪装。演员就是通过想象和模仿,真实地体验所扮角色的感情的。

    2。文明礼仪需要一张“面具”

    今天,表情不再只是一个内心符号,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生意的洽谈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方由于始终面露笑容,给人似乎极为满意的回应,本以为成交必然毫无问题,后来却发现对方以各种理由加以婉拒。由此可知,当时的面露笑容只是一种伪装,这时表情变成了一种交际手段,使人看不清对方的“庐山真面目”。

    3。人有自我保护的本能

    人类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没有人愿意把内心活动完全暴露出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需要自己的“隐私”。某些人在某些场合很担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