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与中国文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个方面,就是在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当中,佛教给了他们一些灵感、一些启发、一些思路,这个表现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无论是诗、词、文,无论是内容、风格等等。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刚才提到鲁智深,咱们就说鲁智深这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可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一想鲁智深花和尚、莽汉,倒拔垂杨柳,可是《红楼梦》里有一段薛宝钗看戏,说我最喜欢的曲文一段唱词是什么呢?是鲁智深的一段自述,就是那段“寄生草”,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薛宝钗,淑女的典型,为什么会欣赏鲁智深的一段唱词,这中间的契合点在哪里?这个很值得深思的,实际上鲁智深这个形象,我们细想一想,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夫的形象,我们读《水浒传》,读了之后,哪一个人物让我们感觉最痛快,就是鲁智深。一方面伸张正义,有自己的一种理念;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就是无所束缚,做了和尚也可以喝酒,也可以吃狗肉,也可以把亭子打倒,也可以把金刚砸毁,也可以把住持的和尚拉过来给上两拳,一种非常的放纵个性的,张扬个性的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所以,不但是像薛宝钗这样的淑女对他欣赏,在晚明时代很多文人都很欣赏他,刚才说的李卓吾,李卓吾在评《水浒》的时候,大段的文字,说“只有鲁智深才是真正的活佛,那些个闭眼合掌的和尚,一辈子也成不了佛”,那么鲁智深这样一个独特的形象从何而来呢?实际上我们研究下去,和佛教,和佛经有非常密切地关联。早期的鲁智深的形象很简单的,我们看早期,比如《大宋宣和遗事》等等,关于鲁智深就是三两句话,就是一个造反的、反叛的僧人,什么都没有,元杂剧里的鲁智深也没有这样的一些思想、文化的内涵,那么现在的鲁智深的形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在文献上我们找不到具体的线索,但是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知道,他确确实实受到佛教典籍的直接的影响。 

    那么,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举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诗,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大家都知道,小学就学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学课本有,小学课本的解释说这首诗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要片面地看,可是这首诗写出来之后,黄庭坚,大家知道这是有名的文学家,也是文化底蕴很深的,他说这首诗真是不得了,他说苏东坡于般若,就是佛学的一个方面,说于般若了解甚深,横说竖说,皆得真谛。黄庭坚认为这首的包容很深厚,近代的诗人陈衍说,这首诗里有新思想,未经人道过,那么除了小学课本告诉我们的,这首诗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当然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今天咱们也不能细说。 

    但是至少有一点,它除了“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外,它还有后面这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面可能有很多人生深刻的况味、哲理在里面。王国维有一首词,后面有两句,跟这个很像,他说是“欲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一个方面是说我们平常,我们要超脱,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的真谛要有一种透彻的了解,可是我们可能彻底的超脱吗?这是一种人生的困境。还有一个方面,说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的面目,它的绝对的真实何在,康德认为这是做不到的,有个此岸和彼岸的悬隔。现代物理也讲,测不准,我们任何一种观测都是一种干扰,绝对的客观至少现在看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从这个意义来说,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大概就不简单是小学课本所说的这种意味。那么这个和佛学有什么关系?和佛教有什么关系?研究苏东坡的人指出,《华严经》这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部经典,《华严经》里有两句偈语,说是“种种差别如沙数”,说在这一微尘里,世界还是很丰富,大小的刹那的这种区别,就像恒河沙数,无量多的区别,如沙数;“平坦高下各不同”,这个句式都很像,说句式像,难道苏东坡就一定受它的影响吗?我也不是说一定受,但是还有一个小证据,就是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说过,说我们老兄,自从读了《华严经》,他的诗文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所以,像这样一首诗,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的哲理,它所展现的境界很可能都和他的佛学修养有一定的关联。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举更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他们进行文学的、艺术的创作的时候,佛学、佛经里的境界,它的思想往往给他们一些个启示,使得他们的作品显得更深邃、更丰富。关于佛教和中国文人的关系,我就简单地介绍这么一个情况,我想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今天,刚才说了是“窥豹于一斑”,只能是点到而已,大家有兴趣以后还可以再切磋。 

    主持人:好,谢谢陈校长。下面咱们看看来自凤凰网站网友对您的提问。 

    第一位网友叫做“305的猫头鹰”。他说,我是您的南开学生,曾在您的《小说的宗教文化意义》一文中读道,下面是您说的话,“小说自其构成这个词语之初,就背上了‘小’的限定,古代小说一两千年之间总被视为浅俗之物,难登大雅之堂,20世纪以来,小说终于翻了身,成为文学四体之一,堂堂正正写进了文学史,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但让猫头鹰不明白的是,21世纪到来的时候,小说竟让卫慧、绵绵等人占了上风,古代小说被视为浅俗之物,难登大雅之堂,而卫慧的小说是登了大雅之堂,仍是浅俗之物,因而危害极大。陈校长,您还有心思研究古代佛法,还不赶快批评批评这些猥亵的所谓“美女作家”?话说得很重。 

    陈洪:这个问题我有点抱歉了,因为卫慧的情况我知道,但是她的小说我没有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术业有专攻,一方面我的专业不在此,另一方面我的其它的事情多了一点,没有读,所以,我的发言权不是很够。但是我想,因为我毕竟和其他一些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小说这个事情,本身它就是带有两面,实际古代的小说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比较低下的,格调比较低下,或者是文学的层次不是很高的。我这本书说《浅俗之下的厚重》,什么意思呢?说并不排除作为一种通俗的读物,它是有很浅俗的一面,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的现象,我们从中可以读出来的文化意义,可能是很丰厚的,就像卫慧这样的“美女作家”,即使我们不喜欢她的作品,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出来这种作品,而且能够流行?她给我们的文化启示可能也是相当的多的,是值得研究的。 

    主持人:比如说,您给我说一个启示是什么呢? 

    陈洪:你这个追问很厉害的,我想比如说这个是不是和现在这种浮躁的,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社会心理有关?另外,是不是也和所谓的这种后现代的这种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关联,我们从中可以透射出这样的一些个问题,作为一种典型的例证、个案,是不是它有这种文化的、认识的价值。 

    主持人:下一位网友叫“锡东刀客”,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是无锡的“锡”,锡东刀客,他说“我小时读吴承恩的《西游记》,最恨的就是唐僧,长大了以后看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对唐僧更是恨上加恨,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可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无论是吴承恩还是周星驰,非要把历史上堂堂正正的玄奘,编排成一个迂腐到可气地步的和尚,是不是知道人家反正没有后代,无法控告咱们侵犯名誉权,陈校长作为文学批评家,您认为有必要通过歪曲唐僧来增加《西游记》的艺术性吗?” 

    陈洪:这个事儿也是太复杂了,如果吴承恩坐在对面,我可以和他讨论。 

    主持人:您就假装我是吴承恩。 

    陈洪:假装您是吴承恩,刚才我提到说我有一个学生,正在接着我的思路在讨论鲁智深的含义,他的博士论文要做的就是《西游记》的传播和演变,其中就要从《西游记》之前,一直做到《大话西游》和《悟空传》,说在不同的时代,故事和人物形象是如何在变化,而这个变化又如何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关于唐僧这个形象,我想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很多小说,特别是古代的通俗小说里都要有被戏弄的、被嘲笑的和尚的形象,这是很普遍的,不但是一个唐僧而已,就是民众,特别是小市民、民众,他们对于宗教有一种嘲谑的这样一种内心的冲动,他需要把它丑化,这里边就是要把这个神圣拉到地面上来,在这方面,应该说唐僧被丑化的程度是比较低的,他道德上仍然是很自律的,无非就是迂腐而已,我想这是一个原因。 

    主持人:所有的女人都不近身。 

    陈洪:小说它要流传,它要迎合民众的心理,它需要这样一个形象,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它的主角是孙悟空,作为艺术表现它要有一个对立面,假如唐僧也是一个高手,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俩人就顺色了,没法表现,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呢,唐僧这类形象,在不同的小说里,他是一种人物范型,唐僧和《水浒传》里的宋江实际很有可比性,《三国演义》里的刘备,都是表面上是在舞台中间,是一个很正大的、道德的典范,但是被艺术化处理之后,我们从心理上不喜欢他,这是一类人物。所以和历史上的原型没有关系了,他是一种艺术创作的人物。 

    主持人:吴承恩坐在这里是顿开茅塞。 

    观众:谢谢陈校长,您今天讲的主题是“佛教与中国文人”,但是我听起来说,好像你说的大多都是佛教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但是反过来看,我想请问您一下,是否中国文人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